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首页精彩图片
“东海小组”后代齐聚宁波 以信仰为灯 照见沉默的荣耀
2025-10-23 21:58: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四位烈士后人以及罗青长之子罗援将军、罗振先生齐聚宁波,在镇海革命烈士陵园缅怀朱枫烈士。

甬派客户端记者 王佳 沈莉萍 何丫 郭婷茜 孙宇卓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落下帷幕。

它以一种罕见的“剧透”式开场——明知结局是牺牲,依然让亿万观众执着追完。

当最后一集的弹幕被“他们活过,我们记得”刷屏时,屏幕内是历史深处的静默牺牲,屏幕外一段被尘封的荣耀记忆,正被一个时代郑重接续。

10月23日,当剧集引发的集体致敬尚在回响,《沉默的荣耀》中的四位烈士——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的后人,在省国家安全厅的邀请下齐聚宁波。

一次跨越生死的致敬,就此启幕。

缅怀朱枫烈士。

信仰的回响:于无声处听惊雷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临刑前,坚如磐石的吴石从容写下绝命诗:“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吴石的孙女吴红敬重爷爷,也佩服爷爷——在那样险恶的环境下,他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

“我想,电视剧里爷爷的那句话——‘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绝不是他一个人的决心,而是所有先烈们的心声。”

在台湾的岁月里,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位烈士组成“东海小组”,相互配合,舍生忘死,一次次将关键情报传回大陆。

“不是没有恐惧,不是没有挣扎,但在信仰面前,他们选择了坚守,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吴红说。

1949年春,使命召唤之下,陈宝仓毅然赴台潜伏,配合吴石在虎穴中展开情报工作。

抉择的背后,有家人的不解。

陈宝仓的外孙女李敏动情回忆:“母亲曾说,当外祖母通知全家要远赴台湾时,她心中充满困惑——一家人随军辗转多年,为何在曙光将至时,反而要奔赴未知的对岸?‘为什么要去?什么时候能回来?’这些问题萦绕心间。”

“而外祖父心如明镜。”李敏道,“此行很可能是一条不归路,他却义无反顾。”

对聂曦的侄孙女黄怡然而言,寻找聂曦,是一段从全然陌生到精神认同的漫长历程。

聂曦牺牲后,其事迹与身份,在家族记忆中长期空白,直至组织前来告知,这段尘封的亲属关系才得以揭开。儿时的黄怡然曾趴在父亲背上,懵懂地踏上寻访“爷爷”之路。如今,通过史料与剧作的还原,这位曾陌生的亲人,从历史中走出,成为她心中清晰的精神坐标。

“我们虽然不清楚爷爷当年的具体经历,但我们知道他一定是权衡之后,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黄怡然说,“我们非常理解,也为他能做出这样的选择而感到骄傲。”

细节的重量:从历史深处走来

与剧中角色一样,朱枫拥有多重身份。

在镇海中学的朱枫故居里,她的半身铜像沉静坚毅,眺望远方;楼内陈列的生平事迹与旧物,则勾勒出她投身革命的清晰足迹。

从仅存的老照片上看,朱枫娴静端庄,举手投足间是大家闺秀的沉静优雅。然而,这份优雅之下,是早已萌生的革命理想。

朱枫的孙子朱则安这样理解祖母的初心,“在家国危难之际,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会选择挺身而出,而祖母内心对光明与正义的追求,促使她放弃优渥生活,走向那条充满艰险的道路。同时,身边共产党人的感召,让她真切看到了新中国的希望。”

然而,这条充满理想与艰险的道路,在1950年1月底被叛徒的出卖骤然打断。危急关头,朱枫搭乘军机飞赴舟山。定海与家乡镇海仅一海之隔,却是她再也无法踏上的故土。

1950年2月,朱枫不幸被捕。为坚守秘密,她毅然掰碎随身金饰吞下,以死明志。经抢救后被押往台北,面对审讯,她“虽经多番讯问,仍不吐实”。最终,年仅45岁的朱枫从容就义。

据朱枫孙女朱容瑢所述,敌人对朱枫试图通过“生活上优待、政治上软化、情感上温暖”的策略,瓦解她的意志。然而这一切终是徒劳,“奶奶留下有记录的话是——‘我为我在党内所完成的事情、一直做的工作而感到骄傲。’”

《沉默的荣耀》中有一幕场景令观众动容:陈宝仓在狱中受到酷刑,双腿肿得厉害,可腰杆始终挺直,没有一丝颓态。

“这段戏,是我们向导演组提供的细节。”李敏说。2017年,她曾见到台湾地下党省工委的一位老先生,当年与陈宝仓关押在同一监狱。对方清晰记得,每次放风时,总能看见陈将军拖着肿胀的双腿,扶着墙壁艰难行走,可他始终挺直着腰杆。

言至此处,李敏声音低沉:“听到这段往事时,我心里非常难受。”

在李敏眼中,这段被剧情还原的细节,让外公的形象从历史中走出,变得可感可触。“那不是戏,那是他真实走过的路,是他用身体践行的誓言。”

历史的印证,不止于记忆与讲述,更沉淀于无声的实物中。

就在10月23日,朱容瑢代表家人捐赠了三件物品:朱枫在香港地下工作时用的名片、朱枫亲手绣的绣品和关于朱枫的回忆文集。

朱枫后人捐出珍贵物品。

这张名片上仅印有“朱弥明”三字,再无任何多余信息。

“它既是隐蔽战线工作艰苦性的真实见证,也无声诠释着战士们‘无名无我’的崇高境界。”朱容瑢表示,捐赠这些物品,不让它们只成为家族的记忆,而是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了解他们如何生活、如何战斗。

未尽的对话:跨越时空的守望

《沉默的荣耀》播出后,多地掀起一股自发缅怀英烈的暖流。从吴石故居、朱枫故居,到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前往凭吊的市民络绎不绝。

“感谢大家铭记英雄,敬畏英雄。”吴红动情地说,七十五年过去,烈士的身影虽已远去,精神却从未消散。它深植于民族的集体记忆里,流淌在一代代人的血脉中,也闪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

更令人欣慰的是,精神的火炬正传递到更年轻的手中。

鲜花献给烈士。

黄怡然是一名教师,她亲眼见证这部剧在“00后”学生中激荡出的回响,“这个国庆期间,他们中很多人没有去景点打卡,而是自发组织前往祭奠先烈。”她感慨道,“红色基因,始终在我们的骨血中流淌。”

对烈士的铭记,也在于亲人口耳相传的温暖记忆里。

这份属于父辈的日常,被李敏的母亲珍藏一生,又传递至李敏这里——“母亲总说,‘1938年的春天,是我们和父亲在一起时间最长、最温暖的一段日子’。”

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陈宝仓于湖南养伤期间脱下了军装,换上蓝布大褂,“一点也不像将军,倒像个教书先生”。他会带孩子们去河滩放风筝,用茶壶盖代替空竹抖弄逗他们开心,陪他们一起赋诗、猜谜、说笑话。

然而,温情终究是烽火中的间隙。这位沉稳而幽默的将军,最终为山河故土付出了一切。

“如果能跨越时空,我想告诉外祖父:祖国已日益繁荣昌盛。请您放心,您崇高的理想,我们后辈必将接续奋斗,也一定会实现!”李敏说。

如今,烈士后代们正将亲人的故事、将隐蔽战线英雄的故事,向更多人讲述。

记忆,在讲述中延续;信仰,在传承中永恒。

相关新闻:

红枫下的重逢

沉默的荣耀 永恒的信仰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东海小组”后代齐聚宁波 以信仰为灯 照见沉默的荣耀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10-23 21:58:00

四位烈士后人以及罗青长之子罗援将军、罗振先生齐聚宁波,在镇海革命烈士陵园缅怀朱枫烈士。

甬派客户端记者 王佳 沈莉萍 何丫 郭婷茜 孙宇卓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落下帷幕。

它以一种罕见的“剧透”式开场——明知结局是牺牲,依然让亿万观众执着追完。

当最后一集的弹幕被“他们活过,我们记得”刷屏时,屏幕内是历史深处的静默牺牲,屏幕外一段被尘封的荣耀记忆,正被一个时代郑重接续。

10月23日,当剧集引发的集体致敬尚在回响,《沉默的荣耀》中的四位烈士——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的后人,在省国家安全厅的邀请下齐聚宁波。

一次跨越生死的致敬,就此启幕。

缅怀朱枫烈士。

信仰的回响:于无声处听惊雷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临刑前,坚如磐石的吴石从容写下绝命诗:“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吴石的孙女吴红敬重爷爷,也佩服爷爷——在那样险恶的环境下,他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

“我想,电视剧里爷爷的那句话——‘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绝不是他一个人的决心,而是所有先烈们的心声。”

在台湾的岁月里,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位烈士组成“东海小组”,相互配合,舍生忘死,一次次将关键情报传回大陆。

“不是没有恐惧,不是没有挣扎,但在信仰面前,他们选择了坚守,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吴红说。

1949年春,使命召唤之下,陈宝仓毅然赴台潜伏,配合吴石在虎穴中展开情报工作。

抉择的背后,有家人的不解。

陈宝仓的外孙女李敏动情回忆:“母亲曾说,当外祖母通知全家要远赴台湾时,她心中充满困惑——一家人随军辗转多年,为何在曙光将至时,反而要奔赴未知的对岸?‘为什么要去?什么时候能回来?’这些问题萦绕心间。”

“而外祖父心如明镜。”李敏道,“此行很可能是一条不归路,他却义无反顾。”

对聂曦的侄孙女黄怡然而言,寻找聂曦,是一段从全然陌生到精神认同的漫长历程。

聂曦牺牲后,其事迹与身份,在家族记忆中长期空白,直至组织前来告知,这段尘封的亲属关系才得以揭开。儿时的黄怡然曾趴在父亲背上,懵懂地踏上寻访“爷爷”之路。如今,通过史料与剧作的还原,这位曾陌生的亲人,从历史中走出,成为她心中清晰的精神坐标。

“我们虽然不清楚爷爷当年的具体经历,但我们知道他一定是权衡之后,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黄怡然说,“我们非常理解,也为他能做出这样的选择而感到骄傲。”

细节的重量:从历史深处走来

与剧中角色一样,朱枫拥有多重身份。

在镇海中学的朱枫故居里,她的半身铜像沉静坚毅,眺望远方;楼内陈列的生平事迹与旧物,则勾勒出她投身革命的清晰足迹。

从仅存的老照片上看,朱枫娴静端庄,举手投足间是大家闺秀的沉静优雅。然而,这份优雅之下,是早已萌生的革命理想。

朱枫的孙子朱则安这样理解祖母的初心,“在家国危难之际,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会选择挺身而出,而祖母内心对光明与正义的追求,促使她放弃优渥生活,走向那条充满艰险的道路。同时,身边共产党人的感召,让她真切看到了新中国的希望。”

然而,这条充满理想与艰险的道路,在1950年1月底被叛徒的出卖骤然打断。危急关头,朱枫搭乘军机飞赴舟山。定海与家乡镇海仅一海之隔,却是她再也无法踏上的故土。

1950年2月,朱枫不幸被捕。为坚守秘密,她毅然掰碎随身金饰吞下,以死明志。经抢救后被押往台北,面对审讯,她“虽经多番讯问,仍不吐实”。最终,年仅45岁的朱枫从容就义。

据朱枫孙女朱容瑢所述,敌人对朱枫试图通过“生活上优待、政治上软化、情感上温暖”的策略,瓦解她的意志。然而这一切终是徒劳,“奶奶留下有记录的话是——‘我为我在党内所完成的事情、一直做的工作而感到骄傲。’”

《沉默的荣耀》中有一幕场景令观众动容:陈宝仓在狱中受到酷刑,双腿肿得厉害,可腰杆始终挺直,没有一丝颓态。

“这段戏,是我们向导演组提供的细节。”李敏说。2017年,她曾见到台湾地下党省工委的一位老先生,当年与陈宝仓关押在同一监狱。对方清晰记得,每次放风时,总能看见陈将军拖着肿胀的双腿,扶着墙壁艰难行走,可他始终挺直着腰杆。

言至此处,李敏声音低沉:“听到这段往事时,我心里非常难受。”

在李敏眼中,这段被剧情还原的细节,让外公的形象从历史中走出,变得可感可触。“那不是戏,那是他真实走过的路,是他用身体践行的誓言。”

历史的印证,不止于记忆与讲述,更沉淀于无声的实物中。

就在10月23日,朱容瑢代表家人捐赠了三件物品:朱枫在香港地下工作时用的名片、朱枫亲手绣的绣品和关于朱枫的回忆文集。

朱枫后人捐出珍贵物品。

这张名片上仅印有“朱弥明”三字,再无任何多余信息。

“它既是隐蔽战线工作艰苦性的真实见证,也无声诠释着战士们‘无名无我’的崇高境界。”朱容瑢表示,捐赠这些物品,不让它们只成为家族的记忆,而是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了解他们如何生活、如何战斗。

未尽的对话:跨越时空的守望

《沉默的荣耀》播出后,多地掀起一股自发缅怀英烈的暖流。从吴石故居、朱枫故居,到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前往凭吊的市民络绎不绝。

“感谢大家铭记英雄,敬畏英雄。”吴红动情地说,七十五年过去,烈士的身影虽已远去,精神却从未消散。它深植于民族的集体记忆里,流淌在一代代人的血脉中,也闪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

更令人欣慰的是,精神的火炬正传递到更年轻的手中。

鲜花献给烈士。

黄怡然是一名教师,她亲眼见证这部剧在“00后”学生中激荡出的回响,“这个国庆期间,他们中很多人没有去景点打卡,而是自发组织前往祭奠先烈。”她感慨道,“红色基因,始终在我们的骨血中流淌。”

对烈士的铭记,也在于亲人口耳相传的温暖记忆里。

这份属于父辈的日常,被李敏的母亲珍藏一生,又传递至李敏这里——“母亲总说,‘1938年的春天,是我们和父亲在一起时间最长、最温暖的一段日子’。”

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陈宝仓于湖南养伤期间脱下了军装,换上蓝布大褂,“一点也不像将军,倒像个教书先生”。他会带孩子们去河滩放风筝,用茶壶盖代替空竹抖弄逗他们开心,陪他们一起赋诗、猜谜、说笑话。

然而,温情终究是烽火中的间隙。这位沉稳而幽默的将军,最终为山河故土付出了一切。

“如果能跨越时空,我想告诉外祖父:祖国已日益繁荣昌盛。请您放心,您崇高的理想,我们后辈必将接续奋斗,也一定会实现!”李敏说。

如今,烈士后代们正将亲人的故事、将隐蔽战线英雄的故事,向更多人讲述。

记忆,在讲述中延续;信仰,在传承中永恒。

相关新闻:

红枫下的重逢

沉默的荣耀 永恒的信仰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