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茅奖得主谈新作:以第一人称写域外故事 用细节藏文化差异
2025-10-26 18:49: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第十届浙江书展 2025海丝之路文旅博览会 2025宁波国际旅游展

徐则臣(右)在进行分享。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组委会

甬派客户端记者 龚旭琪

10月26日,茅盾文学奖得主、《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现身浙江书展,他以“从运河《北上》,到世界去”为主题,向读者们分享了这部耗时15年创作的作品背后的故事。

《域外故事集》收录了10篇小说,故事背景横跨美国、德国、俄罗斯、乌拉圭、哥伦比亚、墨西哥、智利、印度、白俄罗斯等9个国家,是徐则臣从2010年到2024年间陆续完成的作品。

对远方的执念

见面会上,徐则臣多次提到个人经历对创作的影响。徐则臣出生于江苏连云港东海县的乡村,小时候生活环境闭塞、交通不便,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只能藏在心里。“就像想吃芹菜炒肉丝却总也吃不到,那种渴望会变成心里的‘结石’。”徐则臣用这样生动的比喻,形容童年时期对“走出去”的迫切愿望。

徐则臣说,乡村里的河流成为他想象世界的载体,“把树叶或草放进水里,看着它们漂向远方,仿佛自己也跟着去往了未知的地方”。

徐则臣在进行分享。

这种对“远方”的执念,不仅贯穿了徐则臣的人生轨迹,也成为他写作的核心主题之一。从村里的小学到镇上的初中,再到县城的高中、淮安的大学、北京的研究生生涯,最后出国访学,他走过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如他笔下那些不断“向远处去”的角色。“我的小说《夜火车》《北上》《沿着铁路向前走》,还有《跑步穿过中关村》,光看题目就能感受到那种动感。”徐则臣说,《域外故事集》其实是这种“到世界去”主题的延续。

曾以《北上》斩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徐则臣对运河有着特殊的情感。他提到,宁波的浙东运河在历史上是连接内地与港口的重要通道,不仅运送货物和人员,更传递着文化与想法。

《域外故事集》里的故事,就如同徐则臣小时候放进水里的树叶,从运河漂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自2008年第一次出国以来,他已走过近30个国家,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收集当地的经历与观察,再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出来。

观众在聆听分享。

探讨跨文化共鸣

谈及书名的由来,徐则臣提到,自己深受鲁迅先生翻译的《域外小说集》启发,从创作第一篇相关小说时,就决定沿用“域外”这一概念,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域外故事集》。

在创作视角上,《域外故事集》全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且故事多围绕华人在海外的生活展开。对此,徐则臣解释,自己作为中国人,带着中国文化背景去观察世界,更能捕捉到不同文明间的碰撞与融合。

见面会现场。

“现在是全球化时代,但文化根源里的差异依然存在。”他举例说,就像双胞胎在父母眼中能被清晰区分,不同文化的“本质区别”,往往藏在日常细节里,“比如汉字这种象形文字带来的认知方式,与拼音文字背景下的认知差异”。

《域外故事集》里的作品在8000到9000字,篇幅精悍却容量很大。徐则臣认为,小说没有绝对的虚构或纪实,往往就像鲁迅说的那样,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比方说是‘江西人的头发、湖南人的脸、江苏人的胃’等因素结合,再加上想象与加工。”他说。

“我不提供结论,只提供可能性。”徐则臣说,这也是他在小说中留下诸多悬念的原因,希望读者能有自己的思考。

见面会现场观众。

活动最后,徐则臣表示,《域外故事集》想探讨的,是不同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以及人在异乡的孤独与追寻。而对于读者来说,无论是有过游学、工作或旅行经历,或许都能在书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共鸣。

正如徐则臣所说:“这些故事在世界发生,人物在世界行走,背后的情感与思考,是所有人共通的。”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茅奖得主谈新作:以第一人称写域外故事 用细节藏文化差异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10-26 18:49:00

徐则臣(右)在进行分享。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组委会

甬派客户端记者 龚旭琪

10月26日,茅盾文学奖得主、《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现身浙江书展,他以“从运河《北上》,到世界去”为主题,向读者们分享了这部耗时15年创作的作品背后的故事。

《域外故事集》收录了10篇小说,故事背景横跨美国、德国、俄罗斯、乌拉圭、哥伦比亚、墨西哥、智利、印度、白俄罗斯等9个国家,是徐则臣从2010年到2024年间陆续完成的作品。

对远方的执念

见面会上,徐则臣多次提到个人经历对创作的影响。徐则臣出生于江苏连云港东海县的乡村,小时候生活环境闭塞、交通不便,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只能藏在心里。“就像想吃芹菜炒肉丝却总也吃不到,那种渴望会变成心里的‘结石’。”徐则臣用这样生动的比喻,形容童年时期对“走出去”的迫切愿望。

徐则臣说,乡村里的河流成为他想象世界的载体,“把树叶或草放进水里,看着它们漂向远方,仿佛自己也跟着去往了未知的地方”。

徐则臣在进行分享。

这种对“远方”的执念,不仅贯穿了徐则臣的人生轨迹,也成为他写作的核心主题之一。从村里的小学到镇上的初中,再到县城的高中、淮安的大学、北京的研究生生涯,最后出国访学,他走过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如他笔下那些不断“向远处去”的角色。“我的小说《夜火车》《北上》《沿着铁路向前走》,还有《跑步穿过中关村》,光看题目就能感受到那种动感。”徐则臣说,《域外故事集》其实是这种“到世界去”主题的延续。

曾以《北上》斩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徐则臣对运河有着特殊的情感。他提到,宁波的浙东运河在历史上是连接内地与港口的重要通道,不仅运送货物和人员,更传递着文化与想法。

《域外故事集》里的故事,就如同徐则臣小时候放进水里的树叶,从运河漂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自2008年第一次出国以来,他已走过近30个国家,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收集当地的经历与观察,再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出来。

观众在聆听分享。

探讨跨文化共鸣

谈及书名的由来,徐则臣提到,自己深受鲁迅先生翻译的《域外小说集》启发,从创作第一篇相关小说时,就决定沿用“域外”这一概念,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域外故事集》。

在创作视角上,《域外故事集》全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且故事多围绕华人在海外的生活展开。对此,徐则臣解释,自己作为中国人,带着中国文化背景去观察世界,更能捕捉到不同文明间的碰撞与融合。

见面会现场。

“现在是全球化时代,但文化根源里的差异依然存在。”他举例说,就像双胞胎在父母眼中能被清晰区分,不同文化的“本质区别”,往往藏在日常细节里,“比如汉字这种象形文字带来的认知方式,与拼音文字背景下的认知差异”。

《域外故事集》里的作品在8000到9000字,篇幅精悍却容量很大。徐则臣认为,小说没有绝对的虚构或纪实,往往就像鲁迅说的那样,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比方说是‘江西人的头发、湖南人的脸、江苏人的胃’等因素结合,再加上想象与加工。”他说。

“我不提供结论,只提供可能性。”徐则臣说,这也是他在小说中留下诸多悬念的原因,希望读者能有自己的思考。

见面会现场观众。

活动最后,徐则臣表示,《域外故事集》想探讨的,是不同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以及人在异乡的孤独与追寻。而对于读者来说,无论是有过游学、工作或旅行经历,或许都能在书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共鸣。

正如徐则臣所说:“这些故事在世界发生,人物在世界行走,背后的情感与思考,是所有人共通的。”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