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雨晴篱菊初香 令人心动的天气要回来了
2025-10-27 06:44: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入秋(10月20日)一周,宛如深秋,总让人感觉“不得劲”。

  新的一周(10月27日-11月2日),令人心动的天气要回来了:没下雨,有阳光;早晚虽冷,但午后和煦,想想就美滋滋。

  秋高气爽,且享受且珍惜。毕竟,一阵冷空气席卷而过,又会是另一副模样……

  天气复杂多变

  从整体天气形势看,接下来这十天,可以用复杂多变来形容。

  冷空气影响下的内蒙古中东部、华北、东北地区、黄淮等地,不仅有大风,还有降温,局部地区降温幅度可达8℃,像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等地的局部地区会有大到暴雪。

  接下来,我国不少地方会有雨水来袭,局部地区有中到大雨。

  在这之后,像内蒙古中东部、华北、东北地区、黄淮等地将再次经受冷空气“暴击”,气温下降4℃-6℃,局部地区降温8℃,如影随形的还有雨雪天气。

  相较于全国多地的复杂天气,我市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则显得“平稳向好”,呈现出“这边风景独好”的态势。

  10月27日,我市会是阴到多云的天气。受前期弱冷空气“余威”影响,气温稳定在14℃-20℃,体感微凉;10月28日起,我市天气将迎来明显转折,转为阳光明媚、云淡风轻的好天气,气温逐步回升,最高气温将重回20℃以上,峰值可达24℃。

  美中不足的是,尽管白天暖意渐浓,但早晚气温依旧偏低,最低气温维持在13℃-14℃,昼夜温差较大,市民早出晚归时需及时添衣,避免着凉。

  秋高气爽,是要“且享受且珍惜”的,毕竟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分分钟“翻脸”。

  从市气象台10月26日发布的预报看,10月31日前后,受高空槽东移影响,我市会有一次弱降水过程;11月初,新一波冷空气来袭,将给我市带来降温和大风天气。

  这新一波冷空气的“实力”不容小觑,届时我市最高气温甚至有可能跌至“1”字头,而最低气温也将进一步下滑,在10℃的边缘“疯狂试探”。

  阳光中迎来重阳

  10月29日,我们有望在明媚的阳光中迎来重阳。

  一提到重阳,很多人就会不由自主吟诵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下的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诗,不仅诉尽思亲之情,更让茱萸成为重阳的代表性符号。

  茱萸的品类繁多,包括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等,而在宁波的山野间,最常见的是吴茱萸。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初夏时开绿白色的细碎小花,秋后成熟,果实从嫩黄渐变为紫红。

  在枫叶流丹、银杏铺金的秋天,茱萸的样貌不出众,却偏偏成了重阳“爆款”。

  早在西汉,《西京杂记》就有记载:“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勾勒出重阳佩茱萸、饮菊酒的古老习俗。

  到了唐代,茱萸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杜甫在《九日寓蓝田崔氏庄》中以“明年此会知谁过,醉把茱萸仔细看”寄寓时光易逝、人事难料的怅惘;万楚在《茱萸女》里用“插花向高髻,结子置长裙”,描绘出女子采茱萸、饰容仪的鲜活场景。彼时的茱萸已成为承载思念、抒发情怀的文化载体。

  到了明代,重阳插茱萸成为一场“全民狂欢”。申时行在《吴山行》中写下“阖闾城中十万户……满头争插茱萸花”,将这番热闹景象跃然纸上。此时的茱萸不再是文人的“专属意象”,而是融入寻常百姓生活的节日符号。

  茱萸的“走红”靠的不是外貌,而是“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

  茱萸自带一股独特的浓烈辛燥之气。在古人眼中,这股特殊的气味具有“驱邪避祸”的功效。“舍东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悬茱萸于屋内,鬼畏不入也”“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水井中,有此水者无瘟病”……这是古人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平安健康的期许,才有了插茱萸于鬓发、裹茱萸于布囊系于臂间等习俗。

  “重阳担,挈只篮”

  如果说佩茱萸是重阳文化里的“诗意符号”,那尊老敬老就是这一传统佳节的“深沉内核”。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已经有“赐杖养老”的制度,为尊老敬老立下官方标尺。凡符合特定年龄与爵位条件的老人,可获皇帝亲赐的“鸠杖”。

  鸠杖不是普通手杖,它的扶手被精心雕琢成斑鸠模样。在古人的认知中,斑鸠是“不噎之鸟”,寄托对老人饮食安康、无疾无忧的美好期许。

  持有鸠杖的老人在社会中享有特殊优待与照顾。奉养这些老人的家庭,也能获得朝廷的特殊扶持。这种制度设计,也让尊老从道德倡导变为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

  相较于官方制度的庄重,民间的尊老敬老则多了几分烟火气。过去,宁波有“重阳担,挈只篮”的独特习俗。这里的“篮”指的是红色的饼盆篮,一层一层垒起来,如今已经很少见。

  按旧俗,饼盆篮里装的东西很有讲究——

  首先,要有用红纸包裹的钱,金额要么凑整,要么末位是“九”,取“长长久久”的意思,愿长辈福寿绵长;

  其次是酒,首选白酒(宁波话称“烧酒”)或黄酒(宁波话称“老酒”),“烧”与“笑”“少”谐音,暗含“笑一笑,十年少”的祈愿,“老”则象征“老当益壮”,每一口酒都是对长辈的美好祝福;

  篮中不可缺的还有重阳糕。传统重阳糕的做法朴素,以面粉揉制,或撒白糖、黄糖增甜,或拌入腌制好的糖桂花添香,调成浆糊状后上笼蒸熟,入口软糯清甜,恰好适配牙口渐弱的老人。

  在镇海等地,女儿还会在饼盆篮里额外放一块亲手缝制的土布或衣物,凝结着女儿的手工温度,穿在父母身上,暖的是身体,更是心。

  “重阳担,挈只篮”的习俗与宁波人端午时“毛脚女婿挑端午担”的传统颇有相似之处,一为敬老,一为睦亲,皆以“担”为载体,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由此可见,尊老敬老的风气早已融入宁波人的生活基因,成为地域文化中温暖的底色。记者石承承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雨晴篱菊初香 令人心动的天气要回来了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10-27 06:44:00

  入秋(10月20日)一周,宛如深秋,总让人感觉“不得劲”。

  新的一周(10月27日-11月2日),令人心动的天气要回来了:没下雨,有阳光;早晚虽冷,但午后和煦,想想就美滋滋。

  秋高气爽,且享受且珍惜。毕竟,一阵冷空气席卷而过,又会是另一副模样……

  天气复杂多变

  从整体天气形势看,接下来这十天,可以用复杂多变来形容。

  冷空气影响下的内蒙古中东部、华北、东北地区、黄淮等地,不仅有大风,还有降温,局部地区降温幅度可达8℃,像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等地的局部地区会有大到暴雪。

  接下来,我国不少地方会有雨水来袭,局部地区有中到大雨。

  在这之后,像内蒙古中东部、华北、东北地区、黄淮等地将再次经受冷空气“暴击”,气温下降4℃-6℃,局部地区降温8℃,如影随形的还有雨雪天气。

  相较于全国多地的复杂天气,我市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则显得“平稳向好”,呈现出“这边风景独好”的态势。

  10月27日,我市会是阴到多云的天气。受前期弱冷空气“余威”影响,气温稳定在14℃-20℃,体感微凉;10月28日起,我市天气将迎来明显转折,转为阳光明媚、云淡风轻的好天气,气温逐步回升,最高气温将重回20℃以上,峰值可达24℃。

  美中不足的是,尽管白天暖意渐浓,但早晚气温依旧偏低,最低气温维持在13℃-14℃,昼夜温差较大,市民早出晚归时需及时添衣,避免着凉。

  秋高气爽,是要“且享受且珍惜”的,毕竟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分分钟“翻脸”。

  从市气象台10月26日发布的预报看,10月31日前后,受高空槽东移影响,我市会有一次弱降水过程;11月初,新一波冷空气来袭,将给我市带来降温和大风天气。

  这新一波冷空气的“实力”不容小觑,届时我市最高气温甚至有可能跌至“1”字头,而最低气温也将进一步下滑,在10℃的边缘“疯狂试探”。

  阳光中迎来重阳

  10月29日,我们有望在明媚的阳光中迎来重阳。

  一提到重阳,很多人就会不由自主吟诵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下的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诗,不仅诉尽思亲之情,更让茱萸成为重阳的代表性符号。

  茱萸的品类繁多,包括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等,而在宁波的山野间,最常见的是吴茱萸。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初夏时开绿白色的细碎小花,秋后成熟,果实从嫩黄渐变为紫红。

  在枫叶流丹、银杏铺金的秋天,茱萸的样貌不出众,却偏偏成了重阳“爆款”。

  早在西汉,《西京杂记》就有记载:“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勾勒出重阳佩茱萸、饮菊酒的古老习俗。

  到了唐代,茱萸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杜甫在《九日寓蓝田崔氏庄》中以“明年此会知谁过,醉把茱萸仔细看”寄寓时光易逝、人事难料的怅惘;万楚在《茱萸女》里用“插花向高髻,结子置长裙”,描绘出女子采茱萸、饰容仪的鲜活场景。彼时的茱萸已成为承载思念、抒发情怀的文化载体。

  到了明代,重阳插茱萸成为一场“全民狂欢”。申时行在《吴山行》中写下“阖闾城中十万户……满头争插茱萸花”,将这番热闹景象跃然纸上。此时的茱萸不再是文人的“专属意象”,而是融入寻常百姓生活的节日符号。

  茱萸的“走红”靠的不是外貌,而是“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

  茱萸自带一股独特的浓烈辛燥之气。在古人眼中,这股特殊的气味具有“驱邪避祸”的功效。“舍东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悬茱萸于屋内,鬼畏不入也”“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水井中,有此水者无瘟病”……这是古人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平安健康的期许,才有了插茱萸于鬓发、裹茱萸于布囊系于臂间等习俗。

  “重阳担,挈只篮”

  如果说佩茱萸是重阳文化里的“诗意符号”,那尊老敬老就是这一传统佳节的“深沉内核”。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已经有“赐杖养老”的制度,为尊老敬老立下官方标尺。凡符合特定年龄与爵位条件的老人,可获皇帝亲赐的“鸠杖”。

  鸠杖不是普通手杖,它的扶手被精心雕琢成斑鸠模样。在古人的认知中,斑鸠是“不噎之鸟”,寄托对老人饮食安康、无疾无忧的美好期许。

  持有鸠杖的老人在社会中享有特殊优待与照顾。奉养这些老人的家庭,也能获得朝廷的特殊扶持。这种制度设计,也让尊老从道德倡导变为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

  相较于官方制度的庄重,民间的尊老敬老则多了几分烟火气。过去,宁波有“重阳担,挈只篮”的独特习俗。这里的“篮”指的是红色的饼盆篮,一层一层垒起来,如今已经很少见。

  按旧俗,饼盆篮里装的东西很有讲究——

  首先,要有用红纸包裹的钱,金额要么凑整,要么末位是“九”,取“长长久久”的意思,愿长辈福寿绵长;

  其次是酒,首选白酒(宁波话称“烧酒”)或黄酒(宁波话称“老酒”),“烧”与“笑”“少”谐音,暗含“笑一笑,十年少”的祈愿,“老”则象征“老当益壮”,每一口酒都是对长辈的美好祝福;

  篮中不可缺的还有重阳糕。传统重阳糕的做法朴素,以面粉揉制,或撒白糖、黄糖增甜,或拌入腌制好的糖桂花添香,调成浆糊状后上笼蒸熟,入口软糯清甜,恰好适配牙口渐弱的老人。

  在镇海等地,女儿还会在饼盆篮里额外放一块亲手缝制的土布或衣物,凝结着女儿的手工温度,穿在父母身上,暖的是身体,更是心。

  “重阳担,挈只篮”的习俗与宁波人端午时“毛脚女婿挑端午担”的传统颇有相似之处,一为敬老,一为睦亲,皆以“担”为载体,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由此可见,尊老敬老的风气早已融入宁波人的生活基因,成为地域文化中温暖的底色。记者石承承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