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视频头部平台将上线《南京照相馆》,预约观众达334万。
“刷完5分钟解说,整部电影的高潮都看完了,花100元去影院坐两小时?没必要。”宁波大学大三学生小周滑动着手机里的“电影速看”视频,说出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选择。今年国庆档的一组数据,让“年轻人是否抛弃电影院”的疑问成为行业焦点:全国24岁以下观影群体占比仅13.0%,较2019年的33.8%暴跌超20个百分点。即便今年初不少影城急推19.9元低价票,观众似乎依旧不买账。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彻底抛弃电影院了吗?
年轻人与影院“渐行渐远”?
“春节看了一场电影,两张票加一杯爆米花近150元,够我点三次外卖大餐。”00后小林的算账方式,道出了年轻群体对观影成本的敏感。据国家电影局与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联合发布的《2025中国电影市场年度报告(上半年)》,过去二十年(2005-2025年)国内电影平均票价从25元涨至46.8元,涨幅为87.2%。2025年一线城市平均票价已达49.6元,三、四线城市也攀升至42元左右。2025年春节档数据更具代表性:北京地区平均票价达60.5元,较2019年的52.7元上涨14.8%;上海核心商圈影院的IMAX厅、LED厅热门场次票价普遍突破120元,部分黄金时段场次甚至达到150元。对于月薪集中在3000元-6000元的年轻群体而言,观影已从“日常娱乐”沦为“偶尔消费”,不少人直言“看电影的钱,不如省下来买护肤品或充游戏点卡”。
短视频平台的“碎片化冲击”,则重塑了年轻观众的内容消费逻辑。据第三方数据监测机构统计,目前全国短视频平台电影类内容日播放量已突破10亿次,15秒“高能片段”、5分钟“剧情速看”成为主流传播形式。某头部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2024-2025年“电影解说”类账号年增50%,单条爆款解说视频播放量常超千万,评论区“看完解说不用去影院”的声音占比超60%。猫眼研究院2025年中期调研指出,60%的18岁-24岁观众会因“提前刷到完整剧情”放弃影院观影,而这一比例在2015年仅为20%。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中小成本影片在宣发阶段为追求流量,主动将核心剧情剪辑成短视频传播,进一步削弱了观众到影院完整观影的意愿。
家用娱乐设备的普及,也让“在家看电影”成了年轻群体的新选择。宁波00后观众小陈最近花899元购置了一台智能投影仪,他说:“一次投入能看一整年电影,比买电影票划算多了。”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智能投影仪出货量同比增长约15%,其中千元内价位产品占比预计突破60%,成为租房青年“娱乐标配”;流媒体平台方面,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国内主流长视频平台总用户超过7亿,会员月均费用约20元,仅为一线城市单次电影票价的2/5;其“可跳过广告”“自由调控播放进度”等功能,更贴合年轻人碎片化时间需求。北京艾瑞咨询2025年观影习惯调研显示,24岁以下观众中,通过智能电视、投影仪等设备实现“家庭观影”的比例从2019年的18%升至2025年的45%,“避免观影干扰”“时间灵活可控”成为受访者提及最多的理由。
“作为影视人,不用那么紧张,但要把碎片做不到的部分做好。”市场形势不佳,但导演黄建新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回应点出了核心矛盾——当短视频能提供剧情、投影仪能满足基础视听需求时,影院若仅靠“大银幕”单一优势,确实难以留住年轻观众,但这是否意味着年轻人彻底抛弃了影院?
影院如何赢回年轻一代?
面对年轻观众的疏离,全国电影行业正从创作、技术、服务三方面发力,重建影院的不可替代性,试图证明“年轻人并未抛弃电影院,只是在等待更好的观影理由”。
“内容层面,‘提供短视频给不了的信息量和感受力’成为行业共识。”影评人莫将以近年市场表现为例:2023年上映的反诈题材影片《孤注一掷》,以真实案例改编的强叙事张力突破圈层;2019年现象级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则用国漫技术创新树立标杆,两者共同证明独特内容对影院观影的拉动作用。
宁波某影视制作公司负责人史先生认为,行业需“发扬东方美学叙事传统,避免题材同质化”,如今年暑期档上映的《南京照相馆》,以历史深度与创新镜头语言斩获超30亿元票房,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该片25岁以下观众占比达35%,印证优质内容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导演李少红认为,电影和短视频赛道不同,但作为创作者应该更加关注观众心态,了解观众选择和不选择内容的原因。
技术革新则为影院打造“专属吸引力”。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2025年《影院技术升级白皮书》规划,今年全国预计超100家影院引进LED电影屏,此类屏幕画面亮度、色彩还原度较传统金属银幕提升3倍以上。
XR虚拟影厅、4D动感座椅等沉浸式技术也将加速普及。上海电影节期间,“元宇宙观影”概念推出,通过设备结合空间定位技术,让观众“化身角色进入电影场景”。
宁波的影院技术升级紧跟全国步伐。一家支持一键切换观影、电竞、K歌、会议直播等多种模式的影院,已成为甬城年轻群体新型娱乐打卡地。
博纳影业集团行政总裁蒋德富认为,影院需要打破陈旧思维,用技术创新创造新需求,拥抱碎片化时代的到来。
“就像二战后宽银幕和立体声拯救电影业,现在技术也能拉开影院与小屏的差距。”导演黄建新表示。
服务升级则精准对接年轻人的需求痛点。一方面,针对“观影被打扰”问题,北京、上海、广州、宁波等城市部分影院推出个性化空间,此类影厅座位间隔较普通厅宽30%,年轻观众上座率超70%;另一方面,强化社交属性,如组织“主题观影派对”“主创见面会”。价格策略也更趋灵活,除特惠票外,部分影院推出“学生月卡”等政策,降低年轻群体消费门槛。
不是“抛弃”,是“等待更好的选择”
“年轻观众远离影院,不是不爱电影,而是有了更多选择。”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从数据看,年轻人确实减少了影院观影频次,但“减少”不等于“抛弃”。当影院能提供家庭与手机无法替代的深度体验时,年轻观众终将重新回到影厅。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25岁-35岁人群是电影市场主流观众,但如何让15岁-24岁群体持续进场,是行业长期课题。对行业而言,这意味着需在“坚守电影本质”与“适配年轻需求”间找到平衡——既要用优质内容、先进技术打造“影院专属价值”,也要理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与社交需求,让影院从“单纯观影场所”转变为“文化娱乐空间”。中国电影业的未来,不在于纠结“年轻人是否抛弃影院”,而在于如何用创新回应时代需求,让影院始终成为年轻人文化生活中的重要选择。
记者吴丹娜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