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27岁研究生突然"闭经"3个月 "罪魁祸首"竟然是长期熬夜
2025-10-28 06:52:1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7岁研究生熬夜赶项目至凌晨三四点,月经“失踪”3个月;37岁自媒体从业者常年熬夜,半年前月经停闭确诊卵巢早衰。这样的病例,在宁波市中医院妇科蒋婴主任中医师的门诊屡见不鲜。“现代人自嘲‘熬最深的夜,干最拼的活’,却不知熬夜都在给卵巢‘减寿’!”蒋婴提醒,长期熬夜会打乱激素节律,遵循中医“子午觉”、23点前入睡,才能更好地守护卵巢活力。

  27岁研究生突然3个月不来月经

  “蒋医生,我已经3个月没有来月经了,每天觉得没精神,怎么办呀?”近日,27岁研究生小李(化名)面带疲惫,找到宁波市中医院妇科的蒋婴主任中医师。

  接诊后,蒋婴通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详细询问病史,同时观察小李舌苔、触摸脉象。交流中,小李透露,今年上半年为赶毕业论文与科研项目,她每天在实验室工作至深夜,回到宿舍还需整理数据、撰写报告,常常熬到凌晨三四点才能入睡。“一开始只是白天没精神、偶尔头晕,后来月经推迟十几天,我以为是压力大没在意,没想到之后直接‘断了’三个月。”小李说,其间她尝试喝红糖姜茶、调整饮食,可月经始终没恢复。随着乏力感的加重,她才意识到问题严重。

  经检查,小李的性激素六项显示FSH(卵泡刺激素)水平偏高,AMH(抗缪勒管激素)水平低于同龄女性正常范围。结合症状与检查数据,蒋婴诊断小李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当听到医生说“持续熬夜可能增加后续生育风险”时,小李眼眶瞬间泛红:“太可怕了,真不该拿健康换进度。”

  熬夜对卵巢的“恶意”为啥那么大?

  作为女性盆腔的“生命引擎”,卵巢负责排卵、分泌性激素,共同调节月经周期、维持女性生理特征及全身健康。

  “从门诊案例来看,小李、周女士这些年轻患者的卵巢问题,几乎都与长期熬夜脱不了关系。门诊中很多人问我,‘只是少睡几个小时,怎么会这么严重?’其实熬夜对女性的伤害,是从激素分泌、组织修复到体质的全方位影响。”蒋婴解释,女性卵巢功能从35岁左右自然衰退,40岁后加速,而熬夜正是加速这一进程的“隐形杀手”。

  具体是怎么影响的呢?她分析,从内分泌角度看,熬夜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的调控功能,导致雌激素、孕激素、促卵泡生成素(FSH)等关键激素水平异常,打乱激素分泌节律,就像给卵巢的“调控系统”断了电,直接影响卵泡发育和排卵,卵泡数量减少、质量下降,进而影响生育力。“临床中,不少熬夜患者先出现月经异常,比如35岁以上女性若规律周期从30天-35天缩至25天内,甚至一个月来两次,别误以为是压力导致,这其实是卵巢的‘求救信号’。”

  另外,长期熬夜还会引发连锁反应,患者常伴有月经量减少、情绪急躁、白天疲惫、面部色斑暗沉等症状,相当于给卵巢“断水缺肥”。更危险的是,卵巢功能减退若持续发展,患者年纪轻轻就可能出现阴道干涩、潮热多汗等更年期症状,远期还会增加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疾病等风险。

  呵护卵巢健康建议这么做

  “稳定的昼夜节律是卵巢健康的保障,中医推崇的‘子午觉’更是卵巢修复的关键时段。”蒋婴指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这个调节生殖功能的核心系统对昼夜节律极为敏感。子时(每日23:00-次日1:00)深度睡眠时段是激素分泌高峰时段,此时入睡能让卵巢高效自我修复;午时(11:00-13:00)小憩则可调节内分泌,为卵巢“充电”。长期熬夜打破这一节律,会让卵巢持续“超负荷运转”,加速功能衰退。

  日常生活中,广大女性该如何呵护自己的卵巢健康?她建议从几方面入手。

  首先,保证优质睡眠,尽量23点前入睡,每天睡足7小时-8小时,睡前避免刷电子产品,午时小憩20分钟-30分钟;其次,坚持适度运动,每周3次-5次快走、瑜伽等有氧运动,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40岁以上定期查骨密度;另外,保持情绪稳定与均衡饮食,通过沟通释放压力避免焦虑,杜绝过度节食。

  记者庞锦燕 通讯员陈君艳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27岁研究生突然"闭经"3个月 "罪魁祸首"竟然是长期熬夜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10-28 06:52:10

  27岁研究生熬夜赶项目至凌晨三四点,月经“失踪”3个月;37岁自媒体从业者常年熬夜,半年前月经停闭确诊卵巢早衰。这样的病例,在宁波市中医院妇科蒋婴主任中医师的门诊屡见不鲜。“现代人自嘲‘熬最深的夜,干最拼的活’,却不知熬夜都在给卵巢‘减寿’!”蒋婴提醒,长期熬夜会打乱激素节律,遵循中医“子午觉”、23点前入睡,才能更好地守护卵巢活力。

  27岁研究生突然3个月不来月经

  “蒋医生,我已经3个月没有来月经了,每天觉得没精神,怎么办呀?”近日,27岁研究生小李(化名)面带疲惫,找到宁波市中医院妇科的蒋婴主任中医师。

  接诊后,蒋婴通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详细询问病史,同时观察小李舌苔、触摸脉象。交流中,小李透露,今年上半年为赶毕业论文与科研项目,她每天在实验室工作至深夜,回到宿舍还需整理数据、撰写报告,常常熬到凌晨三四点才能入睡。“一开始只是白天没精神、偶尔头晕,后来月经推迟十几天,我以为是压力大没在意,没想到之后直接‘断了’三个月。”小李说,其间她尝试喝红糖姜茶、调整饮食,可月经始终没恢复。随着乏力感的加重,她才意识到问题严重。

  经检查,小李的性激素六项显示FSH(卵泡刺激素)水平偏高,AMH(抗缪勒管激素)水平低于同龄女性正常范围。结合症状与检查数据,蒋婴诊断小李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当听到医生说“持续熬夜可能增加后续生育风险”时,小李眼眶瞬间泛红:“太可怕了,真不该拿健康换进度。”

  熬夜对卵巢的“恶意”为啥那么大?

  作为女性盆腔的“生命引擎”,卵巢负责排卵、分泌性激素,共同调节月经周期、维持女性生理特征及全身健康。

  “从门诊案例来看,小李、周女士这些年轻患者的卵巢问题,几乎都与长期熬夜脱不了关系。门诊中很多人问我,‘只是少睡几个小时,怎么会这么严重?’其实熬夜对女性的伤害,是从激素分泌、组织修复到体质的全方位影响。”蒋婴解释,女性卵巢功能从35岁左右自然衰退,40岁后加速,而熬夜正是加速这一进程的“隐形杀手”。

  具体是怎么影响的呢?她分析,从内分泌角度看,熬夜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的调控功能,导致雌激素、孕激素、促卵泡生成素(FSH)等关键激素水平异常,打乱激素分泌节律,就像给卵巢的“调控系统”断了电,直接影响卵泡发育和排卵,卵泡数量减少、质量下降,进而影响生育力。“临床中,不少熬夜患者先出现月经异常,比如35岁以上女性若规律周期从30天-35天缩至25天内,甚至一个月来两次,别误以为是压力导致,这其实是卵巢的‘求救信号’。”

  另外,长期熬夜还会引发连锁反应,患者常伴有月经量减少、情绪急躁、白天疲惫、面部色斑暗沉等症状,相当于给卵巢“断水缺肥”。更危险的是,卵巢功能减退若持续发展,患者年纪轻轻就可能出现阴道干涩、潮热多汗等更年期症状,远期还会增加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疾病等风险。

  呵护卵巢健康建议这么做

  “稳定的昼夜节律是卵巢健康的保障,中医推崇的‘子午觉’更是卵巢修复的关键时段。”蒋婴指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这个调节生殖功能的核心系统对昼夜节律极为敏感。子时(每日23:00-次日1:00)深度睡眠时段是激素分泌高峰时段,此时入睡能让卵巢高效自我修复;午时(11:00-13:00)小憩则可调节内分泌,为卵巢“充电”。长期熬夜打破这一节律,会让卵巢持续“超负荷运转”,加速功能衰退。

  日常生活中,广大女性该如何呵护自己的卵巢健康?她建议从几方面入手。

  首先,保证优质睡眠,尽量23点前入睡,每天睡足7小时-8小时,睡前避免刷电子产品,午时小憩20分钟-30分钟;其次,坚持适度运动,每周3次-5次快走、瑜伽等有氧运动,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40岁以上定期查骨密度;另外,保持情绪稳定与均衡饮食,通过沟通释放压力避免焦虑,杜绝过度节食。

  记者庞锦燕 通讯员陈君艳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