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国清正在与患者沟通。
如今,养猫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选择,撸猫、吸猫成了不少人的日常乐趣。但大家大多只知道被猫抓咬后要警惕狂犬病,却很少听说过“猫抓病”这种相对少见的疾病。近日,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钱国清就接诊了一例猫抓病患者。
“医生,我发烧5天了,最高烧到39℃,浑身没力气。”前不久,60岁的陈先生(化名)来到钱国清的门诊就诊。凭借多年处理发热待查病例的经验,钱国清发现陈先生除高热外,胸部CT显示两侧腋下淋巴结明显肿大,右侧肿块34毫米×16毫米。钱国清当即安排陈先生住院进一步检查。通过淋巴结活检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一种基因检测技术),最终确诊陈先生感染了汉氏巴尔通体,这种病又称“猫抓病”。
“你平时接触猫吗?”钱主任询问病史时,陈先生才想起厂里养了几只猫,自己常和猫互动,偶尔会被爪子碰到。“这都过了好几天了,我以为没看到出血,就破点皮没关系,没想到会得这种病。”陈先生有些意外。
钱国清解释,“猫抓病”的病原体是汉氏巴尔通体,陈先生的感染大概率与厂里的猫有关,而且感染后未必直接出现症状,可能会有一段潜伏期。结合临床经验,钱国清为陈先生开具了阿奇霉素口服治疗方案。目前陈先生症状已逐渐缓解,已出院居家继续治疗。
“猫抓病是由汉氏巴尔通体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这种病原体在猫科动物体内很常见。”钱国清介绍,但这种细菌并不是猫咪、狗狗天生携带,而是由携带细菌的跳蚤、虱子传带给它们的。跳蚤粪便污染猫爪后,猫抓挠哪怕造成微小伤口,都可能让病原体侵入人体。另外,接触携带病原体的猫咪后碰眼结膜,或亲猫、吸猫,也有感染风险。
钱国清介绍,“猫抓病”的症状初期表现为皮肤局部的红肿、疼痛、淋巴结肿大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厌食、乏力等。若不及时治疗,病原体可能会随着淋巴系统或血液系统扩散至全身,引起脑膜炎、视神经炎、菌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不少人觉得自家猫不外出就安全,其实10%左右的猫可能携带汉氏巴尔通体,幼猫比例更高。”钱国清提醒,即使足不出户的家猫,也可能通过跳蚤感染病原体进而传播。
是不是打了狂犬病疫苗就没事?钱国清强调,狂犬病与“猫抓病”并非同一种病,二者都不能忽视。如果发现自己有被猫、狗抓伤或咬伤的情况,应立即清洗伤口,并消毒,必要时前往医院就诊,特别是伴随有明显的疼痛或皮肤损伤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接触动物的经历。记者任诗妤 通讯员庞贇文/摄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