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将至,社区里洋溢着过节的气氛,但独居的李老太(化姓)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她最不喜欢的就是过节,别人的热闹更映衬出她家的冷清,想给远在国外的女儿打个电话,转念一想又不愿让女儿觉得自己“矫情”,还是算了……
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老年心理科九病区邱聪龙副主任医师提醒:如今,像李老太这样的独居老人越来越多,生活虽有保障,但长期情感支持不足,心理问题往往被忽视。在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的情况下,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亟待被重视。
1
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困境
天还没亮,78岁的李老太就醒了。自从去年老伴意外去世后,她经常凌晨醒来,再也睡不着。
她觉得躺着腰不舒服,便起身穿好衣服。六点整,收音机自动打开,播报说重阳节快到了,各地社区正在组织义诊和文艺演出,关爱老年人。她这才意识到节日到了,但她最不喜欢过节。她平时一个人住,家里很安静,不像对门老王家,每逢节日都聚齐了人,说话声、笑声不断。李老太的女儿在国外生活,上一次回来是父亲办丧事的时候,之前已经三年没见面。
她想起了过世的老伴。曾经,两人每天一起去菜市场,挑菜、讲价,也常为了某家摊贩送的小葱多一点而多走上几步。而现在,她一周只买一次菜,吃不完就放蔫了;退休金够用,女儿也定期汇钱,但她很少花钱,日常也没什么需要买的;知道宁波哪个地方又办展会了,但她不愿再去“轧闹猛”,觉得提不起那个劲……
邱聪龙介绍,随着年龄增长,老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原本简单的采买等家务,可能变得力不从心。这样的日常困境不断累积,容易让老人产生“我什么都做不了”“我成了小孩的负担”等自我否定,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子女的“云端关怀”也难以填补真实陪伴的情感空缺。加之退休后,他们社交圈缩小,进一步加重心理孤立。这些因素交织,会导致老人抑郁、焦虑等风险上升。
2
关爱独居老人的实用方法
对于纾解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困境,邱聪龙给出了4个实用小方法,老人及其子女不妨借鉴一下——
首先是固定“情感锚点”,减少不确定感。比如和子女约定每周2次-3次固定时间联系,内容不用太复杂,哪怕只是聊聊当天吃了什么、楼下的树发了芽都可以,固定的期待感能让老人心里有“牵挂”。比如和老朋友每周打一次电话,给情绪找个“安全出口”,熟悉的旧友比新社交更能让老人放松。
其次,用“小事掌控感”重建自我价值。老人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比如养一盆易活的绿植或把旧相册按年份整理好,这种小小的成就感可以抵消“我没用了”的负面认知;比如每天听一会儿老歌、戏曲,跟着轻轻哼唱,哪怕记不全歌词,也能暂时沉浸在熟悉的氛围里,缓解孤独。
再次,搭建“低压力社交圈”,避免孤独闭环。子女可以建议老人参与社区的轻松活动,如领节日物资、参加15分钟的手工课(编中国结、折纸等),不必强迫其社交,先坐在旁边看也可以。等到慢慢熟悉环境后,他们自然会与身边人产生简单互动。老人本身也可以借一些“共同小事”拉近与周边人的距离,比如和楼下常遇到的保安、便利店店主打招呼,偶尔拜托对方收个快递,这种微小的“互相麻烦”能建立温暖联结,减少老人与外界的隔阂。
此外,储备“情绪急救小方法”,及时疏导负面情绪。邱聪龙建议老人提前写下几件能让自己放松的事,比如吃块自己喜欢的小点心、翻子女小时候的奖状等,当情绪低落时,直接翻出这份“快乐清单”照着做,可以快速转移注意力。另外,允许自己“适度脆弱”也很重要,如果心情不好,不必压抑情绪,完全可以找个舒服的地方哭一会儿,哭完后喝杯热水、吃点喜欢的东西,慢慢平复心情。
3
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求助
许多独居老人会像李老太那样,认为自己生活中的“静”和“孤独”理所当然,但事实上,这其中可能隐藏着心理健康问题,是由情感支持缺失、生活掌控感减弱、负面认知固化与社会连接断裂等多重夹击所致。
邱聪龙提醒,当老人自身或者子女感觉到老人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要引起重视,必要时求助专业医疗机构——
比如发现老人常常情绪低落,对节日等以往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劲,甚至懒得做饭、整理家务,严重时还会产生“活着没意思”“自己很没用”的想法,这往往提示老人的抑郁情绪加重;
比如有些独居老人过度担心自身健康,因儿女不在身边、无人照料而坐立不安、失眠,还会反复纠结“子女是不是不关心自己”,陷入自我怀疑,这其实是老人焦虑情绪的体现。
另外,独居老人长期缺乏社交互动,大脑得不到足够刺激,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如忘事、记不得刚说的话),甚至伴随轻微的认知混乱,需要警惕认知功能衰退的风险。
邱聪龙表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幸福的晚年已不仅仅在于身体的健康,心理健康对于老年人来说同样重要。
记者曹歆 通讯员吴婷婷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