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流会现场。本文图片由记者 陈结生、通讯员 高嘉鸣 摄
甬派客户端记者 顾佳诚 王佳辉 沈天舟 吴冠夏
今天,2025阳明文化中外交流会在余姚举行。活动汇聚了来自中国、日本等国家的阳明文化研究领域学者以及阳明文化研究机构代表,旨在追溯心学本源,深化对“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的当代理解,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为何阳明心学能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异彩?要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需回到阳明心学本身的思想内核与其独特的传播路径。
“阳明心学具有跨越文化疆域的价值,可以让世界有更多共同语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温海明以《阳明心学的全球意义与当代启示》为题提出了个人见解,他表示,“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很具有伦理引导与实践意义,尤其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应重视心学对人心秩序与社会和谐的构建作用。
走出国门后,阳明文化在东亚各地融入了当地的社会文化与士人精神,并催生了各具特色的思想流派与实践方式。

“日本阳明学具有不依赖直接师承、注重文本自学等特点,深受《传习录》等核心文献的影响。”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永富青地系统梳理了阳明学自江户时代传入日本后的接受脉络,还分析了日本阳明学在发展中呈现的“内向化”倾向,以及其如何持续发挥社会影响力。
在研究发表环节,学者们从多维度挖掘了阳明文化的当代价值。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张学智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对现代人的意义和价值;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佐藤錬太郎揭示了阳明心学在武道精神中的作用;江苏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胡发贵以《高明者恒妙于独得》为题,强调了独立思考在阳明心学中的地位。
浙江本土的学术传承也成为交流焦点。
浙江伦理学会会长、浙商研究院院长陈寿灿梳理了阳明心学在浙江的学术脉络;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宏敏则探讨了王阳明与明清浙东学派的学术建构;余姚书画院副院长计文渊从文献学角度进行了王阳明墨迹文献中的真伪考证,为阳明文化研究提供了材料基础。

与会学者认为,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精神基因,使其天然具有从理论走向生活的动力,对当今世界的个人成长、社会伦理与文明对话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近年来,余姚把传承、弘扬阳明文化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用阳明文化浸润城市灵魂,用心擦亮阳明文化这张“金名片”。从修缮中天阁、建设王阳明纪念馆,到打造阳明主题研学线路、开发文创产品,余姚正探索一条“文化+产业”“传统+当代”的路径,让阳明心学从书院走向民间,从历史走进生活。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