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手腕都没肿,怎么就骨折了?”11月5日上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小儿骨科诊室,李女士(化姓)看着儿子小江(化名)的检查报告,满是懊悔。
11月4日下午,小江准备跑步时被同学不小心撞到,身体失衡后左膝跪地、右手撑地缓冲。“当时孩子说膝盖和手腕都疼,站不起来。”李女士回忆,她赶到现场时见孩子能缓慢活动,右手既没肿也没淤青,仅膝盖有轻微擦伤,便以为是普通软组织挫伤,简单安抚后就带孩子回了家。
可到了第二天,小江的右手却始终缩在身前,家人一碰就疼得直哭,连拿笔写字都做不到。这才让李女士意识到不对劲,赶紧带孩子来到宁波六院小儿骨科,找到张楠医生。经X光等影像学检查,小江被确诊为右手桡骨远端骨折。“表面看着好好的,怎么就骨折了?”李女士既疑惑又自责。
“‘不肿就没骨折’是家长们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张楠医生解释,骨折后的肿胀反应并非“即时触发”,而是与以下多种因素相关:若骨折仅仅是裂缝无移位、局部骨质压缩,骨膜完整,可能几小时甚至1天—2天后才逐渐出现肿胀;部分肥胖儿童因脂肪层较厚,早期轻微肿胀更不易被察觉。
张楠特别强调,孩子摔伤后,即便伤处无红肿,出现以下情况必须警惕骨折,及时就医:上肢如锁骨、手肘、手腕等处:孩子表现出拒绝触碰、不敢抬举,比如想拿玩具时不敢伸手,或穿衣时因疼痛哭闹;下肢如膝盖、脚踝、腿部等处:孩子不能以正常步态行走,完全不能跑跳;疼痛持续加重:休息后疼痛无缓解,反而在活动或按压时加剧等等。
“像小江这样摔倒时用手撑地,是儿童骨折的典型诱因,尤其容易导致手腕处的桡骨远端骨折,这类骨折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张楠补充道。
得知孩子骨折,李女士又担心起来:“打石膏会不会影响学习?以后手腕功能能恢复好吗?”张楠医生耐心安抚:“骨折后必须固定,但固定方式要根据伤情而定。”他介绍,固定的核心目的是让骨折端保持稳定,为愈合创造条件:轻微无移位骨折可用夹板固定;若骨折有轻微错位或需要长期稳定支撑,就需打石膏;部分情况还可选择轻便的支具,方便日常护理。
针对小江的右手桡骨远端骨折情况,张楠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为确保愈合效果,制定了打石膏的固定方案,并叮嘱每两周复查一次。“复查能及时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如是否有移位、骨痂生长是否正常,还能根据恢复进度调整固定方式,避免留下关节僵硬等后遗症。”
眼下正值秋冬季节,孩子的穿着逐渐增多,户外活动时动作灵活性下降,摔伤、碰撞风险增加。张楠提醒家长,一旦孩子发生意外摔倒,不要只关注表面可见的伤口,更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肢体活动和疼痛反应,若有异常及时到小儿骨科就诊,避免因延误治疗影响恢复。
宁波晚报记者任诗妤 通讯员赵蔚 张楠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