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海俯瞰图
时光铺展时代长卷,奋斗勾勒发展盛景。
“十四五”期间,镇海持续做大经济总量、放大城市声量、提升发展质量,在稳舵前行、砥砺奋进中,全力推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科创强区、品质之城建设,交出了一份浓墨重彩的答卷。
一组数据,彰显实力——
2021年到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3%,其中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2亿元,全省排名升至第16位;以占宁波2.5%的土地,创造了全市8.3%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3.5%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去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87783元、53370元……
一组荣誉,镌刻精彩——
两获“浙江制造天工鼎”,首获省“科技创新鼎”,石墨烯创新中心入选全省唯一国家级创新中心;获省“五水共治”工作“大禹鼎”铜鼎……
站在“十四五”圆满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开局的历史交汇点,镇海正以科创为翼、品质为核,在时代的巨幕上挥毫泼墨,书写海天雄镇的壮阔诗篇。

生产作业现场
一张现代产业的“跃升卷”
最近,宁波石化区凭借突出的产业引领效应,荣膺“十四五”竞争力产业卓越化工园区,“十四五”期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居全国首位。这是该园区继去年登顶全国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百强榜、位居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第二之后,再度获得的权威认可。
作为全国重点石化产业基地、宁波绿色石化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宁波石化区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石化园区,已具备4000万吨炼油、250万吨乙烯、400万吨芳烃年生产能力,构建了“油头化尾、全链协同”的全产业链布局。
绿色石化蓬勃发展,是镇海壮大先进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写照。“十四五”以来,镇海坚持向“新”而行、以“数”提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向“新”而行,在镇海新材料产业勇闯“无人区”上展露无遗。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CVD(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工业化生产的企业,生产出国内第一颗CVD大单晶金刚石……深耕人造单晶金刚石领域的晶钻科技,在探索创新中闯出多个“第一”。作为全市唯一制造非晶纳米晶软磁材料的企业,中科毕普拉斯的产品实现国产化突破,被华为、三星、谷歌等知名手机品牌全面采用,企业自主研发的纳米晶合金带材,被认定为国内首批次新材料。镇海正“种”好新材料“口粮”,扩大百亿级产业“粮仓”。
前瞻布局,镇海更在氢能产业上,捕捉能源革命的未来。隔膜是电解槽的核心部件,依托科技攻关,中科氢易膜实现了第三代制氢膜材料——碱性制氢复合膜技术的国产化替代和技术升级,并完成了2米宽幅年产30万平方米的产能建设,同时布局了新一代制氢技术的阴离子交换膜技术,为不同制氢技术提供了核心材料支撑。目前,中科氢易膜等7家氢能领域重点环节企业,相聚“招宝氢谷”氢能产业园,涉及氢储能发电、燃料电池系统、电池电堆、零碳物流平台等领域。据悉,镇海在全市率先布局氢能产业,初步形成制取、储存、运输及加氢站建设运营等全链条产业生态。
沿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引的方向,镇海制造业正在数智化转型的道路上孜孜以求。走进野马电池的省级“未来工厂”,便能切身感受“数智”魔力。其最新打造的第四代碱锰电池智能化生产线,融合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每分钟电池生产量达1300只,是目前业内速度最快的生产线之一。在数字化赋能下,近三年来,野马电池年主营业务收入逾10亿元。截至2024年,镇海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11家,数量居全市前列;“十四五”期间,全区新增10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3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一张科技创新的“攀高卷”
今年1月,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牵头创建的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宁波实现基础研究类国家级平台“零的突破”。该全国重点实验室主要聚焦深海、极地等极端环境下的海洋材料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努力打造在国际具有重要影响、在国内具有引领效应的海洋新材料研发与集成应用创新平台。
创新,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动力。镇海将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引育高水平人才,全力打造长三角重要科创策源地。去年,镇海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超3.6%,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如今,站在甬江畔,一幅创新涌动的“热带雨林”图景扑面而来: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迎来首批本科新生;甬江实验室研制出国际首台高精度人眼模拟设备,实现陶瓷材料室温塑性变形颠覆性突破;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极地低温环境模拟实验平台通过验收,团队自主创新的多项涂层已开展实地验证,并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期间,镇海高能级科创平台数量达13家,约占全市总量的20%;建成省重点实验室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家,数量均居全市榜首。
平台建得好,更要用得好,关键在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仅去年,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便推出100项专利,供全市企业免费使用,让科技成果从“抽屉”奔向市场。“专利免费使用,有助于大幅降低中小微企业投入创新的初期成本,激发创新活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员熊鸿儒如是说。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丰硕成果:截至去年,全区实现技术转移1320个,技术交易额增长至65亿元。
让企业站上“C位”,是激活全域创新的关键密钥。新容电器建成省企业研究院,开发出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其主导产品已入选国家重点新产品;镇洋发展入选市研发投入50强企业名单,已获得专利130余项,主持、参与制订行业标准、团体标准16项,入选国家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截至去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592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超70%,“十四五”期间镇海企业有50个项目入选市重大科技专项。
创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支持。截至去年,镇海区人才总量已超过17万人,逾万名青年科技人才在镇海创新创业。今年,该区又对甬江科创区人才引育共同体进行升级,推出“科创伙伴”合作计划,进一步联动高校院所、科研平台、企业、金融机构等,推动“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加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微光成炬,织梦未来。当下,镇海正推进“科创镇海·种子工程”生态建设,围绕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等“6+X”产业,遴选“种子项目”,通过全链条扶持体系,打造长三角特色鲜明的科技初创企业成长示范区。

“镇有戏”群众戏曲大赛现场
一张品质文化的“繁荣卷”
在本月举行的全国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活动上,镇海原创群舞《弦歌晚乐》荣获舞蹈类群星奖,是本届赛事中浙江省唯一入围并获奖的舞蹈类作品。该作品以镇海老人周德成的真实故事为原型,用艺术诙谐的舞蹈语汇,生动塑造了新时代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鲜活形象。
《中国蛟龙》获中国广播剧大奖,《相遇恰好》获浙江省纪录片“丹桂奖”,去年镇海作品包揽全省群众音乐大赛、全省群众舞蹈大赛、全省广场舞大赛、全省原创流行歌曲大赛金奖……聚光灯照见的,不仅是作品的成功,更是一座城市的高品质文化。
在这里,文化不是高悬于殿堂的抽象符号,而是融入街巷烟火、滋养日常生活的“心头春水”。“十四五”期间,镇海将文化发展置于激发城市活力的突出位置,以文化人、以文润城,高质量打造品质文化之城。
让文化惠泽于民,是品质文化之城建设的落脚点。该区迭代升级文化“耕基”工程,在“艺呼百应、全域随享”机制下,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105名文化人才、276名文化传播员……驻村文化大使团队扎根全区33个乡村,让文化以最亲切的方式,融入百姓日常。文化“耕基”工程获评全省共同富裕精神富有最佳案例等奖项。眼下,“镇想秀”“镇在舞”“镇有戏”等一系列群文活动在镇海如火如荼开展,群众不仅乐享其中,更是参与其中。在刚刚结束的“连接·斑斓在镇海”民族文化交流周活动中,吉林图们、四川金阳、新疆库车、西藏比如四地文化为市民带来多元体验。同期,“镇有戏”群众戏曲大赛在利涉道头火热开唱,吸引了全区各年龄段戏曲爱好者参赛。
文化地标崛起、文化产业“新势力”成长,则为城市铸就了坚实的文化筋骨。漫步同心湖畔,以“水丝结”为设计理念的镇海音乐广场已然落成,不仅以专业音乐厅、Livehouse等特色空间丰富了区域演艺业态,与镇海大剧院形成功能互补,更引入二次元、电竞、科创等潮流业态,打造全区文化新地标。
值得一提的是,散落民间的老手艺,在这里从“满天星”被聚成了“一团火”。镇海实施手艺人集聚化改革,以集聚融合为核心,推出了非遗品牌、平台企业、线上信息、线下空间和消费场景五维集聚发展路径。打造了7个手艺人部落、17个手艺人传播工作坊,成立了宁波手艺人联盟,集结800余名手艺人,带动产品销售及文旅消费22.3亿元。今年4月,来自巴勒斯坦的学员在手艺人部落体验中国传统拓印的场景,正是老手艺焕发新生机的生动写照。
更动人的是,镇海的文化脉动正带着自信与创意,扬帆出海。今年10月,镇海首个“飞遗station(站点)”亮相,集中展示当地20余件非遗珍品与文创产品,外国友人看得兴致盎然;11月,三关六码头在香港举行的2025超级枢纽博览会上,搭建镇海“飞遗station”微展陈,手工针刺口金包、虎头鞋等,让海外客商沉浸式感受镇海文化魅力。
目前,镇海正实施“飞遗计划”,通过打造“飞遗station”微展陈、组建“飞遗大使”推介官队伍、培育“飞遗星播客”人才等,让镇海非遗“飞向世界”,成为感知这座城市的友好窗口。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沈孙晖 通讯员胡方斌 张超梁 梅佳燕 镇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