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药膏越擦脚越烂,“祛痘神药”擦了反而更严重……本想靠AI问药省心,结果惹来一堆皮肤问题。宁波明州医院皮肤科陈明主任提醒,AI在皮肤用药这件事上,用对了是贴心助手,用错了却可能掉进“毁肤陷阱”。
小问题因AI越治越严重
“医生,我涂了治脚气的药膏,怎么越涂越烂?”几天前,宁波明州医院皮肤科诊室里,32岁的李先生一瘸一拐地走进来,双脚红肿破溃,还带着明显的灼烧痕迹。
原来,李先生长期被脚气困扰,他在当地医院配过几次药,但用用停停,总是无法根治。听说“AI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他便尝试将脚气症状输入AI,根据其“诊断建议”自行网购了一款药膏。没想到,涂了药膏却不见好,甚至出现皮肤溃烂、又疼又痒,他立即来到医院就诊。皮肤科陈明主任问询后告诉他,AI推荐的那款药膏含刺激性成分,他的脚气已经伴随糜烂,涂药后只会加重皮肤灼伤和炎症反应。
无独有偶,19岁男孩小宇用AI推荐的“祛痘神药”涂了两个月,痤疮没好,反而患上激素依赖性皮炎,一停药就脸肿脱皮,痒得睡不着觉。陈明问诊后解释,小宇把强效激素药膏当日常祛痘膏使用,严重破坏了皮肤屏障功能,最终导致激素依赖。
务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如今,打开手机,头晕脑热先问AI成了不少人的习惯。但在陈明看来,AI在皮肤用药这件事上是把“双刃剑”:用对了是贴心助手,用错了就是“毁肤陷阱”。
陈明解释,皮肤科药物光剂型就有溶液、乳膏、软膏等十几种,成分更是五花八门,单是激素类药膏就分弱效、中效、强效,名字里带“松”“奈德”“他索”的都在此列。
更关键的是,用药得看肤质“下菜碟”:面部、颈部皮肤薄嫩得像真丝,只能用弱效药;手掌、脚底角质厚,可能需要强效药或高浓度制剂,比如水杨酸浓度1%-2%能保湿,6%以上就成了剥脱剂,浓度差一点,效果天差地别。
而且很多药仅限局部点涂,一旦大面积滥用,激素会通过皮肤吸收,可能引发高血压、“满月脸”,甚至影响肾上腺功能,把小皮肤病拖成全身性问题。
“但AI只能根据用户输入的‘脚气’‘痘痘’等关键词推药,既看不到你皮肤的实际状态,也问不了你的过敏史、既往病史。”陈明强调,更危险的是,AI无法替代医生的“望触叩听”,如果把湿疹当成真菌感染治,或是把痤疮当成过敏处理,只会越治越糟,甚至掩盖真实病情。
AI问诊并非一无是处
但这并不意味着AI一无是处。“我在看诊时,会主动教患者用AI,查查医生开的药该怎么用。”陈明说,用AI搜一下,会把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列得明明白白,甚至还会提醒你“避免接触眼睛”“孕妇慎用”,比医生口头叮嘱更全面,也方便患者随时查看。”
陈明提醒,对患者来说,AI的正确打开方式是“辅助”而非“主导”:先找医生面诊,明确诊断后拿到个性化处方,再用AI检索药物的详细注意事项、用药禁忌,或是整理复诊时要问的问题,这样既能发挥AI信息量大、查询便捷的优势,又能守住专业诊断的“安全线”。“说到底,AI就像一本超级详细的用药百科,但得在医生的指导下阅读才有用。”陈明说。
宁波晚报记者陆麒雯 通讯员姚璐璐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