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客户端记者 许天长 通讯员 叶晶晶 林芳洁
今天,记者来到北仑柴桥知名女红巧手傅春叶的“春叶布艺巾帼共富工坊”,墙上悬挂的拼布挂画、桌上摆放的扎染茶席、窗帘边角点缀的手推绣花纹,无不透露着主人的巧思。

傅春叶在工作坊里创作。
今年,这位深耕服装布艺行业三十余年的手工艺人,凭借三幅原创作品接连斩获全国大奖,更有作品被美国国际拼布博物馆永久收藏,让柴桥的乡村匠心走向国际。

《双石人山的故事》,荣获第十届中国拼布创意设计大赛铜奖,傅春叶与美国拼布博物馆馆长在收藏作品前合影留念。(受访者提供)
傅春叶与布艺的缘分,要从三十年前做裁缝说起。“年轻时受同是乡村老裁缝的母亲和婆婆的熏陶,就爱上了缝纫和刺绣,那时候村里没有专门的裁缝店,大家想做新衣服就会来村口我的那间小小服装加工店找我”。回忆起入行初心,傅春叶笑着说。
网络兴起后,她与时俱进,报网课自学,还每年与布艺圈的老师、传承人等交流学习,手艺从生疏到熟练,从模仿到创新,十八般“布”艺在她手中渐渐“活”了起来。

作品《双石人山的故事》(正面)。
今年为她赢得首个全国大奖的《双石人山的故事》,便是以家乡山脉为原型创作的拼布作品——她用深浅不一的绿色棉布堆叠出山峦的层次,以扎染的布料体现山间云雾,在“山腰”处绣上黑瓦白墙的溪水农家,仿佛能让人透过布料看到炊烟袅袅的乡村景象。

作品《双石人山的故事》反面。
这幅充满乡土情怀的作品,不仅在今年5月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拼布创意设计大赛中斩获铜奖,更得到了国际业界的认可。大赛评委评价其“将传统拼布技艺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用布艺讲述中国乡村故事,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这幅作品最终被美国国际拼布博物馆相中,成为该博物馆收藏的少数来自中国乡村手工艺人的作品之一。

傅春叶展示作品《青荷雅韵茶席套装》。
首战告捷后,傅春叶的创作热情愈发高涨。9月,在第五届中国(北京)拼布手工艺术邀请赛上,她的《青荷雅韵茶席套装》再获银奖。

作品《青荷雅韵茶席套装》。
这套茶席由桌布、杯垫、茶旗组成,主体以淡青色棉布为底,用白色丝线绣出舒展的荷叶,又以深浅渐变的绿色、橘黄色布料拼出含苞待放的荷花图案,叶脉与花茎则用细棉线勾勒。整套作品清新雅致,既保留了传统刺绣的精致,又符合现代茶生活的审美需求。

作品用了扎染和金线刺绣两种工艺。
“现在很多人喜欢中式茶席,我就想做一套既好看又实用的,让手工布艺能走进日常。”傅春叶介绍。


作品《中国之窗》。
11月,傅春叶再次传来捷报——她的作品《中国之窗》在第十一届贝尔妮娜杯中国拼布创意设计大赛中斩获铜奖。这幅作品以中国传统花窗为灵感,将圆形、方形、格栅型等经典窗棂纹样融入拼布设计,用酒红色、金色布料营造出喜庆的中式氛围,既展现了传统建筑之美,又通过拼布技艺赋予了纹样新的艺术形态。



《中国之窗》(局部)。
一年内三次站上全国领奖台,傅春叶的成绩并非偶然,背后是她对技艺的极致追求:为了让拼布作品更平整,她反复调整针法;为了找到最贴合“荷韵”的青色,她曾一口气采购二十余种布料对比色差;创作《中国之窗》时,特意去了古镇,研究古窗的结构和色彩搭配,为还原传统花窗的对称美,她用尺子反复测量,确保每一处拼接严丝合缝。



最新创作的作品《暖冬》。
如今的傅春叶,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为街坊改衣裳的“巧手大姐”。
她是浙江省拼布协会会员、北仑区“双学双比”女能手协会理事,还担任着当地手工布艺指导老师,定期在社区、学校开设布艺培训班,也会不定期公益教学拼布、扎染技艺。“现在我是传统拼布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时我会不算成本,只为让更多人爱上传统布艺,把这门手艺传下去才是真的好。”傅春叶说,目前她的培训班已有上百名学员,既有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也有退休在家的老人,还有新北仑人等。

下一步,傅春叶计划结合柴桥的杜鹃、茶叶等特色农产品,设计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布艺衍生品,让传统手工艺与乡村旅游、特色农业深度融合,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布艺力量”。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