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口时评  >  快评热论
张舟:我也曾梦想月薪数万
稿源: 荆楚网   2009-03-10 09:03:41报料热线:81850000

  郑州市中原区伏牛路第四小学组织了一场模拟招聘会, 小学生们都期望月薪上万元或数万元。(大河网3月8日消息)

  报道说道:小学生模拟招聘会中,在招聘单位收到的简历中,绝大部分应聘者都是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学生的倾向也很明显,政府机关、电视台、航空公司、学校等招聘单位摊点前“求职者”排起了长队,而“家政公司”、食品厂却遭冷落。航空公司招两名空姐,却吸引了十几名学生前来应聘。看来每一个人对于自己将来的职务意象,还是始终不会变的,就职岗位的热度,放之四海而皆准,不管小学生还是大学生,不同的岗位吸引力,还是一样可以分辨的。但是对于工作待遇的期望值,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和小学生相比,却是大大不同了。

  看到这篇报道,我似乎感觉到了曾经多么充满奋斗激情和活力的回忆。我也曾梦想月薪上万。

  还是想要那些职位,只是难进去;还是想要那么高的工资,只是难得到。小学时就期望得到好的工作岗位高的工资待遇,觉得自己还小不可能,于是不断奋斗,等到大学等到毕业,才发现,期望竟然仍然还是如同自己当年小学一样遥不可及,甚至已经没有了美好的希望。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似乎并没有给自己增添多少力量,大学生仍然只是仅仅做着小学生还在做的梦。这究竟是怎么了?多少年受教育的生涯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我想到了不久之前的一则新闻: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下降,700元也中。(商都网2008年11月21日)在双选会上发现,本科生薪酬期望值比去年普遍降低500元左右,为找到合适工作,很多毕业生突破了月薪1000元的心理底线。部分文科生毕业生对薪酬的心理底线甚至降到了700元。大学生们的梦还在继续做,只是薪酬却在不断降低。排除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说:就算没有危机,这几年大学毕业生的薪酬期望值,也总是在找工作时不断下降。这是怎么了?

  我讲这两则新闻的直观意思是:不管什么年代的小学生,初始的就业期望,都是相当有自信的;而在经历了中国每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十几年学府教育之后,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却连年不断下降。我们不禁要问:这是怎么回事?按理论上推断,世界不断在进步,科技不断在变发达,社会就应该而且必须越来越有钱,随着科技和各方面机构的发展壮大,企业所需要用的人就应该不断增多,这样就需要更多的毕业生、这样就会给毕业生更多更好的薪酬待遇。可是,事实似乎并不是这样,而是恰恰相反。我们忽略了什么吗?

  我不谈金融危机。因为它只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范围之内,影响只在这一段时期之内。过去就过去了。大学生就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这只是、恰恰仅仅是巧合而已。就算没有危机,大学生就业也将一样困难。那么,是什么,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薪酬期望随社会进步却逆道而行般地退步?

  很简单。我们好像忽略了:不是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找不到好的工作。好的岗位总有合适的人去做。这些人,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嚷嚷着找不到高薪酬岗位的毕业生,仅仅只是部分,虽然占了大部分。大家想到了什么?教育的问题?其实不关教育任何事情。这么多年来,大学不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可是就业所需,却不能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很多年前为什么就业形势好?因为大学生少,质量又高,用人单位也少,当然比较顺利。而近几年,国家不断扩招,大学越来越好进,而企业和事业单位不会像高校般无限制地发展,供需比仍然不协调,难免出现差错。有人说这不就是教育扩招带来的影响吗?其实不是,而应该是国家机构的问题。大学是谁办的?国家。大学越来越多,越来越像企业一样运转,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而是一个恶性循环。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就越来越多,学校越来越多,大学不断扩招,而用人单位却不会增加,失业人数就剧增,找工作难上加难,而

  学生还在不断增多。中国人口还是不断在增加吗?不是,计划生育也还在不断执行,而且似乎不断取得成效:独生子女夫妇都可以生两个了。人口老龄化?也没有。那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们很容易想到:在就业形势很好的很多年前,很多人都不是以上大学为唯一人生出路的。上大学难,大学毕业生就抢手。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大学扩招之前。学生没有越来越多,高校也没有越办越多,也没有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也还过得去。真正出现矛盾的时间,似乎也就是这几年。其实现在的经济发展并不能够提供足够多足够好的适合大学生的岗位。根据有关统计和报道:“保持每年8%的GDP发展速度,可以每年新增加1000万岗位”,但事实是: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占据了这里面的一半多,但这些岗位并不是都为大学生所设立的,而是由下岗再就业人员、转业军人、农村人口、海归人士、外来人员来分享。大学生在价格竞争上不断被贬值,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压力将一直维续。中国转型期的经济结构也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是难以提供足够多的合适的就业机会给那些新毕业的大学生的。98年制定扩招政策的时候,当时的大学教育水平和毕业生数量的确是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水平,但权力下放给下面高校的时候,高校越来越企业化。而在那些扩招的大学生付出了高额的学费后,却要为转型时期的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缺陷买单。我们的社会不是去关心他们,却是在冷嘲热讽。这根本上就与学生个人能力和教育无关,而是与国家部分的体制弊端有关。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学术优先后,大学还能生存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8。3。5)来抨击大学企业化的现象。而今,这种现象却甚之有甚。我想,社会发展,必然淘汰这些旧的制度,而真正适合中国教育发展的体制,将在转型期的经济结构之后,才可见到新一轮的希望。

  曾经,我也梦想月薪数万。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

张舟:我也曾梦想月薪数万

稿源: 荆楚网 2009-03-10 09:03:41

  郑州市中原区伏牛路第四小学组织了一场模拟招聘会, 小学生们都期望月薪上万元或数万元。(大河网3月8日消息)

  报道说道:小学生模拟招聘会中,在招聘单位收到的简历中,绝大部分应聘者都是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学生的倾向也很明显,政府机关、电视台、航空公司、学校等招聘单位摊点前“求职者”排起了长队,而“家政公司”、食品厂却遭冷落。航空公司招两名空姐,却吸引了十几名学生前来应聘。看来每一个人对于自己将来的职务意象,还是始终不会变的,就职岗位的热度,放之四海而皆准,不管小学生还是大学生,不同的岗位吸引力,还是一样可以分辨的。但是对于工作待遇的期望值,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和小学生相比,却是大大不同了。

  看到这篇报道,我似乎感觉到了曾经多么充满奋斗激情和活力的回忆。我也曾梦想月薪上万。

  还是想要那些职位,只是难进去;还是想要那么高的工资,只是难得到。小学时就期望得到好的工作岗位高的工资待遇,觉得自己还小不可能,于是不断奋斗,等到大学等到毕业,才发现,期望竟然仍然还是如同自己当年小学一样遥不可及,甚至已经没有了美好的希望。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似乎并没有给自己增添多少力量,大学生仍然只是仅仅做着小学生还在做的梦。这究竟是怎么了?多少年受教育的生涯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我想到了不久之前的一则新闻: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下降,700元也中。(商都网2008年11月21日)在双选会上发现,本科生薪酬期望值比去年普遍降低500元左右,为找到合适工作,很多毕业生突破了月薪1000元的心理底线。部分文科生毕业生对薪酬的心理底线甚至降到了700元。大学生们的梦还在继续做,只是薪酬却在不断降低。排除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说:就算没有危机,这几年大学毕业生的薪酬期望值,也总是在找工作时不断下降。这是怎么了?

  我讲这两则新闻的直观意思是:不管什么年代的小学生,初始的就业期望,都是相当有自信的;而在经历了中国每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十几年学府教育之后,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却连年不断下降。我们不禁要问:这是怎么回事?按理论上推断,世界不断在进步,科技不断在变发达,社会就应该而且必须越来越有钱,随着科技和各方面机构的发展壮大,企业所需要用的人就应该不断增多,这样就需要更多的毕业生、这样就会给毕业生更多更好的薪酬待遇。可是,事实似乎并不是这样,而是恰恰相反。我们忽略了什么吗?

  我不谈金融危机。因为它只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范围之内,影响只在这一段时期之内。过去就过去了。大学生就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这只是、恰恰仅仅是巧合而已。就算没有危机,大学生就业也将一样困难。那么,是什么,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薪酬期望随社会进步却逆道而行般地退步?

  很简单。我们好像忽略了:不是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找不到好的工作。好的岗位总有合适的人去做。这些人,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嚷嚷着找不到高薪酬岗位的毕业生,仅仅只是部分,虽然占了大部分。大家想到了什么?教育的问题?其实不关教育任何事情。这么多年来,大学不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可是就业所需,却不能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很多年前为什么就业形势好?因为大学生少,质量又高,用人单位也少,当然比较顺利。而近几年,国家不断扩招,大学越来越好进,而企业和事业单位不会像高校般无限制地发展,供需比仍然不协调,难免出现差错。有人说这不就是教育扩招带来的影响吗?其实不是,而应该是国家机构的问题。大学是谁办的?国家。大学越来越多,越来越像企业一样运转,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而是一个恶性循环。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就越来越多,学校越来越多,大学不断扩招,而用人单位却不会增加,失业人数就剧增,找工作难上加难,而

  学生还在不断增多。中国人口还是不断在增加吗?不是,计划生育也还在不断执行,而且似乎不断取得成效:独生子女夫妇都可以生两个了。人口老龄化?也没有。那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们很容易想到:在就业形势很好的很多年前,很多人都不是以上大学为唯一人生出路的。上大学难,大学毕业生就抢手。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大学扩招之前。学生没有越来越多,高校也没有越办越多,也没有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也还过得去。真正出现矛盾的时间,似乎也就是这几年。其实现在的经济发展并不能够提供足够多足够好的适合大学生的岗位。根据有关统计和报道:“保持每年8%的GDP发展速度,可以每年新增加1000万岗位”,但事实是: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占据了这里面的一半多,但这些岗位并不是都为大学生所设立的,而是由下岗再就业人员、转业军人、农村人口、海归人士、外来人员来分享。大学生在价格竞争上不断被贬值,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压力将一直维续。中国转型期的经济结构也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是难以提供足够多的合适的就业机会给那些新毕业的大学生的。98年制定扩招政策的时候,当时的大学教育水平和毕业生数量的确是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水平,但权力下放给下面高校的时候,高校越来越企业化。而在那些扩招的大学生付出了高额的学费后,却要为转型时期的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缺陷买单。我们的社会不是去关心他们,却是在冷嘲热讽。这根本上就与学生个人能力和教育无关,而是与国家部分的体制弊端有关。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学术优先后,大学还能生存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8。3。5)来抨击大学企业化的现象。而今,这种现象却甚之有甚。我想,社会发展,必然淘汰这些旧的制度,而真正适合中国教育发展的体制,将在转型期的经济结构之后,才可见到新一轮的希望。

  曾经,我也梦想月薪数万。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