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口时评  >  快评热论
8500亿医改大餐:农民到底能分到几杯羹?
稿源: 新华博客   2009-04-10 11:11:23报料热线:81850000

郑风田

  

  再穷穷不过农村,再苦苦不过农民。虽然城市“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也很严重,但在农村“小病拖、大病扛”、“一人得病,几代受穷”等民谚一直在流传,农民“因病致穷”、“小病拖成大病”的比例估计比城市一定会高出许多倍。

  虽然农村人口是城市人口的近两倍,但我国80%的医疗资源在城市,而城市里80%的医疗资源又在大医院。这几年热炒的医改方案在千呼万唤中终于出来了,还不错,换来了三年8500亿的大餐。这份大餐,农民可以分到多少? 粗粗地算一下,农民居然可以分到一半以上?果如此,那将是多大的好事!但如何筹集巨额的配套资金估计将是未来中西部地区政府最头痛的事之一了。

  新医改意见提出:中国将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新华社6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意见》全文13000余字,共分六个部分,包括: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三、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五、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六、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这份耗时三年的“新医改路线图”提出从今年起,中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今年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国家3年内投入8500亿人民币,在3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国家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起,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力争让群众少生病。

  历史回顾:中国农村医疗曾经的“三大法宝”在改革后完全丧失,中国2003年新农合开始之前,农村的疾病预防体系逐步崩溃。

  我国农村医疗过去曾有“三大法宝”,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支撑着农民的健康,这三大法宝是:赤脚医生、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卫生预防保健网,虽然简单了点,但农民得到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个经验成为文革期间中国少有的在全世界的亮点,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

  但是,改革开放后,这三大法宝所需要的制度解体了,工份制下的分工使医疗人员可以专事看病就业,一承包到户了,集体的积累没有了,所以这些赤脚医生再无法靠工分活了,我国农村地区不少卫生机构解体、人员解散。即使还侥幸存在机构,农村医生也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业务水平难适应农村需要。

  哈佛大学教授萧庆伦是这样概括中国农村医疗水平的:“农村没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农民缺乏基本的防疫常识和手段。” “20多年来中国整个疾病预防体系,特别是农村的疾病预防体系逐渐崩溃。没有人乐意和专心做卫生和疾病监督;很少对保健、卫生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流行病发生多少、程度如何、如何上报、如何应对,这些机制已经完全缺失了。”

  1980年以前,乡镇卫生院提供预防保健服务的所有经费均有政府经费补偿,但到了1993年,政府经费只能补偿人员工资支出的60%。不少农村地区则重新回到了缺医少药的状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生存出现困难,机构和人员极不稳定。仅2001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就比上年减少了1139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减少了3万人。乡镇卫生院陷入缺少经费、缺少机构、缺少人员、缺少保障的困境。导致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开始响亮,“小病拖、大病扛”、“一人得病,几代受穷”等民谚迅速流传。

  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推,城乡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的也在快速推进,越拉越大,根据《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1990年中国的卫生总费用中,城乡卫生费用分别为396亿元和351.39亿元,而到2006年,城乡卫生费用则分别为6581.31亿元和3262.02亿元。大家不要忘记了,农村人口虽然是城市人口的近二倍,但费用却是他们的一半,这样城乡的卫生费用就是4倍,农村卫生经费是城市居民的四分之一,这过大的差距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之一。

  过去中国农村得到政府的投入很少,农村看病贵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小病不看,大病扛着,现在新医改方案给了农民不少的实惠,也将带动未来的农村发展,从而有利于我国未来农村内需的扩大

  这次的医改真金白银真是不少,要数是一大逻筐,让我来细细地给你数一数。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

8500亿医改大餐:农民到底能分到几杯羹?

稿源: 新华博客 2009-04-10 11:11:23

郑风田

  

  再穷穷不过农村,再苦苦不过农民。虽然城市“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也很严重,但在农村“小病拖、大病扛”、“一人得病,几代受穷”等民谚一直在流传,农民“因病致穷”、“小病拖成大病”的比例估计比城市一定会高出许多倍。

  虽然农村人口是城市人口的近两倍,但我国80%的医疗资源在城市,而城市里80%的医疗资源又在大医院。这几年热炒的医改方案在千呼万唤中终于出来了,还不错,换来了三年8500亿的大餐。这份大餐,农民可以分到多少? 粗粗地算一下,农民居然可以分到一半以上?果如此,那将是多大的好事!但如何筹集巨额的配套资金估计将是未来中西部地区政府最头痛的事之一了。

  新医改意见提出:中国将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新华社6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意见》全文13000余字,共分六个部分,包括: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三、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五、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六、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这份耗时三年的“新医改路线图”提出从今年起,中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今年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国家3年内投入8500亿人民币,在3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国家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起,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力争让群众少生病。

  历史回顾:中国农村医疗曾经的“三大法宝”在改革后完全丧失,中国2003年新农合开始之前,农村的疾病预防体系逐步崩溃。

  我国农村医疗过去曾有“三大法宝”,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支撑着农民的健康,这三大法宝是:赤脚医生、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卫生预防保健网,虽然简单了点,但农民得到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个经验成为文革期间中国少有的在全世界的亮点,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

  但是,改革开放后,这三大法宝所需要的制度解体了,工份制下的分工使医疗人员可以专事看病就业,一承包到户了,集体的积累没有了,所以这些赤脚医生再无法靠工分活了,我国农村地区不少卫生机构解体、人员解散。即使还侥幸存在机构,农村医生也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业务水平难适应农村需要。

  哈佛大学教授萧庆伦是这样概括中国农村医疗水平的:“农村没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农民缺乏基本的防疫常识和手段。” “20多年来中国整个疾病预防体系,特别是农村的疾病预防体系逐渐崩溃。没有人乐意和专心做卫生和疾病监督;很少对保健、卫生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流行病发生多少、程度如何、如何上报、如何应对,这些机制已经完全缺失了。”

  1980年以前,乡镇卫生院提供预防保健服务的所有经费均有政府经费补偿,但到了1993年,政府经费只能补偿人员工资支出的60%。不少农村地区则重新回到了缺医少药的状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生存出现困难,机构和人员极不稳定。仅2001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就比上年减少了1139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减少了3万人。乡镇卫生院陷入缺少经费、缺少机构、缺少人员、缺少保障的困境。导致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开始响亮,“小病拖、大病扛”、“一人得病,几代受穷”等民谚迅速流传。

  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推,城乡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的也在快速推进,越拉越大,根据《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1990年中国的卫生总费用中,城乡卫生费用分别为396亿元和351.39亿元,而到2006年,城乡卫生费用则分别为6581.31亿元和3262.02亿元。大家不要忘记了,农村人口虽然是城市人口的近二倍,但费用却是他们的一半,这样城乡的卫生费用就是4倍,农村卫生经费是城市居民的四分之一,这过大的差距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之一。

  过去中国农村得到政府的投入很少,农村看病贵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小病不看,大病扛着,现在新医改方案给了农民不少的实惠,也将带动未来的农村发展,从而有利于我国未来农村内需的扩大

  这次的医改真金白银真是不少,要数是一大逻筐,让我来细细地给你数一数。

[1]  [2]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