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瑞灼
3月30日,朝阳区弘善家园一农民工卢宝军在黑诊所输液后死亡。一项对北京建筑工地100名农民工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85%建筑农民工表示看病首选工地周边的私人小诊所,原因就是省钱。(《新京报》4月13日)
虽然囿于调查范围的局限性,85%农民工看病首选“黑诊所”的结论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确定,但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农民工的医疗状况令人担心,却是不争的事实。在我看来,大部份农民看病首选“黑诊所”这一事实,其实是对新医改的一场大考,它直接考验并检验新医改的成败——只有当农民工群体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所苦,只有当农民工看病不再上“黑诊所”时,我们才敢断言新医改的成功!
如果能看得起病,谁不想去正规的医院、诊所享受正规的医疗服务?谁不知道“黑诊所”里隐藏的危险?可农民工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收入菲薄,无力支付高昂的医药费,上“黑诊所”看病的是农民工的无奈选择。在“黑诊所”猖獗的背后,隐藏着农民工群体对“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现实的无声控诉!卢宝军出事后,该工地多名工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生病还是会去小诊所(黑诊所),“就算明知道可能会出事”,因为“看病便宜最重要”,“大不了只拿药,不打针、输液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和悲哀!
当前,新出台的医改方案确定了公益性改革方向,政府把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社会提供,事关所有人切身利益的医疗事业终于告别市场化迷途,回归公益化之路,这是一件值得欣喜的大事。但是,医疗改革事关多部门,各项制度的推进千头万绪,其间利益关系错踪复杂,目标方向虽已确定,但如何抓好贯彻落实,把公益性体现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并确保医改公益性精神在现实中不变味,这至关重要。因此,在出台医改的各项配套方案和举措时,我们有必要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医改后的农民工群体能看得起病吗?政府能否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低收入群体,提供廉价而安全的医疗服务和场所?这直接关系到整个医改的成败!
在我看来,要让农民工看病不再上“黑诊所”,首先,政府必须切实加大对基层医疗的投入力度。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投入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医院轻基层的倾向,大量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一些大医院,导致基层医疗资源匮乏。新医改要想建立一个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疗保障体系,以往基层和农村欠下的债现在必须还上,因此,在医改资金使用上必须要多向基层、农村、社区倾斜,切实缓解城乡和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其次,必须确保基层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要把基层医疗服务做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向群众免费或低价提供,从而让“黑诊所”无立足之地。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