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口时评  >  快评热论
到底是谁逼出了个“冒名举报”的新时代?
稿源: 新浪网   2009-05-06 17:37:12报料热线:81850000

  近日,一个名为《35位民警实名举报山东郓城县委书记》的帖子火爆网络,引来网友高度关注。举报帖的署名是山东郓城35名警察,真名实姓并附带手机号,县主要领导电话也被曝光,但记者调查核实发现,多位“署名”的警察是被冒名的;郓城县委方面回应称帖子不属实,“署名”的警察大都不知道这件事,其中3个甚至早已去世。(《南方都市报》4月29日)

  官方话语从来都是倡导“实名举报”的,因为实名有利于调查与核实;很多老百姓还是喜欢“匿名举报”,因为匿名有利于在打击敌人的时候不被敌人报复。实名与匿名的矛盾,没想到现在竟然出现了如此奇怪的一种结合——貌似实名实则匿名的“冒名举报”,并且一冒就是35个警察,举报县委书记弄虚作假、违规提拔、土地拆迁、滥用警力等诸多罪过,着实让人惊叹。

  为何要冒名?根据报道,原因似乎有两点:一是吸引网民注意,抓取海量眼球,形成舆论压力。据调查,帖中所举报的事情早前已在网上流传,但这样的帖子“太平常”,关注度不高,一旦加上“35名警察实名举报”的噱头就迅速掀起网络波澜。二是在“王帅帖案”之类刺激下,举报者认识到即便在网上实名举报也有不小风险,代价巨大。

  这起码佐证了同日两条消息的必要:一是散落于网络上的批评政府、举报官员的信息太多,以至于没有“新鲜点”的都只能石沉大海,这佐证了“焦作政府派专人上网看帖回帖”(《东方今报》4月9日)的必要性;二是各类打击举报者的事情太多,以至于严重伤害了公众批评政府的信心与积极性,这佐证了“‘王帅帖案’4涉事官员被处分”(《南方都市报》4月29日)的必要性。政府派专人上网看帖是搜集批评意见,还是“盯紧”负面信息、维护所谓政府形象,尚需观望。如果只是为了发现“王帅”那样的人那样的事逮而捕之,则没有专人也罢。而王帅案尽管得以纠正,相关者得以问责,但糟糕的影响毕竟还是传递了出去,拯救信心的要害在于如何让公众消除“我不会成为下一个王帅”的焦虑。

  根据报道,郓城有关部门在忙着调查35名警察的真假,在调查举报者的真实性——如果真是这些警察举报的,还敢承认吗?核实诚然有必要,但又有谁关心、调查举报所反映问题的真实性?在此条新闻后所做的调查中,网民几乎都认为“帖子中所举报之事属实”——这也算是一股民意吧。但反过来看,举报郓城县委书记,郓城县的“相关部门”在忙着调查,我们又能期待多少呢?

  或许经过调查,的确可以证实举报是“冒名”的,被举报者可能会松一口气,以举报人不属实而就此搁置。但发帖冒名举报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个社会却是一次警醒:为什么那么多的“不平事”都被逼到了虚拟的网络上,并且需要以足够的“特殊性”争取有限的眼球压力?为什么会有举报者要把自己深深隐藏,并且想到借助一群“他者”之名揭露矛盾?

  “冒名举报”当然开了一个不好的头,但两股力量夹击下,很难说它会否成为未来网络举报者的一种常态。都说网络时代为公民的自由表达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一旦真的进入“冒名举报时代”,所有对“进步条件”的欢喜都将彻底归零。(新浪博客山民)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

到底是谁逼出了个“冒名举报”的新时代?

稿源: 新浪网 2009-05-06 17:37:12

  近日,一个名为《35位民警实名举报山东郓城县委书记》的帖子火爆网络,引来网友高度关注。举报帖的署名是山东郓城35名警察,真名实姓并附带手机号,县主要领导电话也被曝光,但记者调查核实发现,多位“署名”的警察是被冒名的;郓城县委方面回应称帖子不属实,“署名”的警察大都不知道这件事,其中3个甚至早已去世。(《南方都市报》4月29日)

  官方话语从来都是倡导“实名举报”的,因为实名有利于调查与核实;很多老百姓还是喜欢“匿名举报”,因为匿名有利于在打击敌人的时候不被敌人报复。实名与匿名的矛盾,没想到现在竟然出现了如此奇怪的一种结合——貌似实名实则匿名的“冒名举报”,并且一冒就是35个警察,举报县委书记弄虚作假、违规提拔、土地拆迁、滥用警力等诸多罪过,着实让人惊叹。

  为何要冒名?根据报道,原因似乎有两点:一是吸引网民注意,抓取海量眼球,形成舆论压力。据调查,帖中所举报的事情早前已在网上流传,但这样的帖子“太平常”,关注度不高,一旦加上“35名警察实名举报”的噱头就迅速掀起网络波澜。二是在“王帅帖案”之类刺激下,举报者认识到即便在网上实名举报也有不小风险,代价巨大。

  这起码佐证了同日两条消息的必要:一是散落于网络上的批评政府、举报官员的信息太多,以至于没有“新鲜点”的都只能石沉大海,这佐证了“焦作政府派专人上网看帖回帖”(《东方今报》4月9日)的必要性;二是各类打击举报者的事情太多,以至于严重伤害了公众批评政府的信心与积极性,这佐证了“‘王帅帖案’4涉事官员被处分”(《南方都市报》4月29日)的必要性。政府派专人上网看帖是搜集批评意见,还是“盯紧”负面信息、维护所谓政府形象,尚需观望。如果只是为了发现“王帅”那样的人那样的事逮而捕之,则没有专人也罢。而王帅案尽管得以纠正,相关者得以问责,但糟糕的影响毕竟还是传递了出去,拯救信心的要害在于如何让公众消除“我不会成为下一个王帅”的焦虑。

  根据报道,郓城有关部门在忙着调查35名警察的真假,在调查举报者的真实性——如果真是这些警察举报的,还敢承认吗?核实诚然有必要,但又有谁关心、调查举报所反映问题的真实性?在此条新闻后所做的调查中,网民几乎都认为“帖子中所举报之事属实”——这也算是一股民意吧。但反过来看,举报郓城县委书记,郓城县的“相关部门”在忙着调查,我们又能期待多少呢?

  或许经过调查,的确可以证实举报是“冒名”的,被举报者可能会松一口气,以举报人不属实而就此搁置。但发帖冒名举报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个社会却是一次警醒:为什么那么多的“不平事”都被逼到了虚拟的网络上,并且需要以足够的“特殊性”争取有限的眼球压力?为什么会有举报者要把自己深深隐藏,并且想到借助一群“他者”之名揭露矛盾?

  “冒名举报”当然开了一个不好的头,但两股力量夹击下,很难说它会否成为未来网络举报者的一种常态。都说网络时代为公民的自由表达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一旦真的进入“冒名举报时代”,所有对“进步条件”的欢喜都将彻底归零。(新浪博客山民)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