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10年主要工作任务
围绕上述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会展、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休闲、社区服务、体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服务外包发展,做好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申报工作。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商务综合体经济,鼓励我市“走出去”的企业以宁波为本土总部完善经营体系、优化分支机构布局,支持外地企业在甬设立区域总部机构,推动研发、制造、营销等特色总部经济的发展。推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二期、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南区、国际贸易展览中心等项目建设,促进南部商务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区块建设和繁荣。抓好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推进工业企业二三产分离,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和九大产业调整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半导体与光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整机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发展,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家电等传统产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引进央企、外企和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引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提升发展。鼓励企业创新生产经营模式,促进生产加工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拓展。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严把产业准入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实现市级功能区粮食亩产量和亩均效益“双千”目标,加强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开工建设农业产业基地20个、循环农业示范项目12个、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场30个。发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和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创新农业科技服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新增绿色、有机食品50个以上,引进农畜优良新品种200个以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培育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发展、人才促进转型”的作用,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力争全市专利授权总量达到18000件以上,增长10%;其中发明专利增长20%。抓好企业和新兴产业研发创新机构的培育引进,推进兵科院宁波分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二期)和市大学科技园建设。完善创新平台,加快研发园区、宁波软件园、和丰创意广场、128创业园等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引导中小型科技企业创业发展,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增长15%以上。大力实施专利、标准和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综合运用技术标准、质量监管、品牌培育等措施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超过1.5%。加强以企业为重点的人才工作,开展企业万名经管创新人才“再充电”提升培训行动;完善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政策,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科技领军拔尖人才,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经营模式、管理制度和科技创新能力。
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加快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加强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化重点区域和行业环境污染整治,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稳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全面完成“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任务。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强脱硫设施运行监管和大电厂脱硝工程建设,严格整治废气排放不达标企业。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确保江南污水处理厂试运行。加快实施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和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改造,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建设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的产业化基地、中介服务基地、示范应用基地和国际合作基地。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建设。落实节能减排标准规范,健全污染物减排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