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航海史
河姆渡是宁波人的骄傲。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附近是一片湖泊沼泽,离海比今天要近得多,很多专家认为河姆渡人是最早的航海人。河姆渡遗址出土新石器时期雕花木桨就是明证。
如果说,上述说法还有争议的话,那么战国时期的铜钺,则无可争辩地说明宁波的航海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1976年,鄞州云龙镇甲村石秃山出土一件战国时期的铜钺,高9.8厘米,刃宽12.1厘米。器身一面的羽人竞渡纹图案。铜钺上的一面铸有边框,框内上方为龙纹,双龙昂首相向,前肢弯曲,尾向内卷。下部以弧形边框线为舟,上坐四人成一排,四人头上有高高飘扬的羽毛,双手持桨奋力划船。有学者认为,四人头顶上方是船帆。这些说明2000多年前的越人已经使用船帆航行。这件羽人竞渡纹铜钺,反映了宁波先民龙腾虎跃、劈波飞渡的奋发进取精神,它也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性文物。
宁波秦时称鄮县,早在秦代以前,已有近海岛屿上的渔贩盐商和滨海地区的商贩互相航海贸易。晋代,商贾已北抵青州、徐州,南达广州、交趾。
再晚些,到了三国时代,宁波的航海就更发达了。宋代时,现在慈溪浒山一带还是大海,一直延伸到峙山公园。慈溪市观海卫镇五磊山北面更是一片汪洋。相传三国赤乌年间,吴主孙权之母吴国太坐船途经五磊山,深夜发现山上有红光闪耀,靠船后派人上山探看,见到有一个印度梵僧在此结茅篷静修。这位僧人就是那罗延尊者。孙权母亲就下令在此建造寺院。据光绪《慈溪县志》等有关史料记载,五磊寺的雏形崭露于公元3世纪。这并不排除那罗延是五磊寺的开山祖师。那罗延圆寂后,筑塔安葬,那罗延尊者塔坐落于五磊寺西剩日湾。2003年12月慈溪市人民政府将五磊寺及那罗延尊者塔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日本学者桑原骘藏经考证后,认为明州(即今宁波)、福州、温州、松江等地,都是唐代中国的贸易港。当时,去日本的中国商人,南路照例从明州出发。从福州等地起航的海船,一般也先到明州停泊,然后再从明州出发横渡东海,到达值嘉岛,再驶进博多津。商人李邻德、李延孝、张支信、李处人、催铎等,都曾自备船舶,往返于日本与明州之间。
久远的航海实践,造成了宁波深厚的航海文化,产生了富有宁波特色的航海谚语,比如,“初八廿三,稻草带缆”(初八、廿三为小潮汛,对系泊的船舶没有很大的冲击力),“老大不识潮,晦气伙计摇”。更有航海术语。比如,船到某个海域与地标距离最近处,航海院校的教师就会教学生,船到了某地“正横”。宁波的老大、水手却会说,与某地“并埭”了。在笔者看来,“并埭”比起“正横”来更形象也更容易理解记忆。
在江厦公园还可以看到一顶展览着的木椗。第一次看到时,笔者张开口几乎合不拢——这不是海军锚吗?海军锚全称“1848英国海军部部颁标准锚”。没有在船上看到过海军锚的到江厦公园去看看就可以了。这顶木椗长5.68米、宽2.1米,锚抓长1.95米,重200公斤。细看这木椗,椗杆顶端两侧向斜后方伸出锚抓,椗杆靠近顶端处有一大圆孔,一根粗木杠平放在木椗上。这根粗木杠在海军锚中叫横单,抛锚时将横单穿过圆孔,这样横单就会与两个锚抓互相垂直,沉到海底必定有一侧的锚抓插入海底,船一移动,锚抓就会像铧犁一样越插越深,保证锚泊的船不会移动。船舶航行时,横单从孔中拔出,这样便于放置船上。难怪英国海军部将这种形制的锚作为部颁标准锚。江厦公园木椗旁的碑文介绍,中国在宋代时使用木椗,到明代已经普遍使用铁锚了,可见陈列的木椗肯定是在明代以前制造的,英国发明这种形制的锚比中国整整晚了好几百年。
编辑: 陈燕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