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日报社论:人人好读书 好书人人读
——写在第四届宁波市全民读书月之际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5-10 10:45:52报料热线:81850000

  离古籍那么近

  □ 应芳舟(天一阁博物馆馆员)

  窗外,满墙碧绿的爬山虎正自在地发芽和蔓延着,一片片叶子在风中轻轻舞动,使我不禁想起了藏书楼里的万千古籍。

  “南国书城”天一阁是令读书人仰视的文化圣地。9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人慕名参观天一阁,遗憾的是没能读到一页书。从天一阁出来后,他留下了长长的感叹:如果能在这书楼看书,那该是一番怎样的心灵享受呢?终于,这个人有幸从仰视进而融入到了天一阁之中,转眼已在这座著名藏书楼里度过了六载春秋。是的,生水的天一阁曾带给我坐拥书城的渴盼,而此刻我真真切切地触碰到了那些文化的精灵。它们安眠在恒温恒湿、灯光幽暗的书库里,似乎还在做着数百年前的梦。而我是它们的忠实阅读者,阅读着不知几代之前余留下的光亮墨迹,享受着散发自明代的诱人芸香。30万卷浩瀚诗书,无数的孤本秘笈,此时,我与它们挨得那么近,那么近。

  在书楼看书,仿佛是一场心灵的神圣洗礼,又犹如与先人进行中国文化史上近乎悲怆的对话,总会令我心生这么一种遐想:如果时光能够倒转,那么这些神奇的藏书必是到达某个朝代、某个地点的指南。在书楼看书,内心必须是极安静的,怕吵到了依然活在古书中的一些人。一切的荣辱得失,阴暗的勾心斗角,在藏书面前都显得那样的卑微。

  历经劫难的藏书是岁月的智者,它们的一纸一页连接着遥远的古代与充满希望的今朝。当船王包玉刚先生翻阅馆藏家谱、查到自己竟是包拯后人时,激动之情是可以想见的。家谱推动了他报效桑梓的步伐,天一阁藏书的精神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当年在窃贼罪恶的黑手下幸免的天一阁藏书,此刻却经受着蠹鱼吞噬的疼痛。有一次,工作人员为远道而来的专家提取了一部书,打开来一看,只见已变成纸页破散、品相极差的书。这类书若执意翻动,是会要了它的命的。有时候书比婴儿还要孱弱。

  苍老的书楼如勇士一般挺立着,每当踩在天一阁那吱吱作响的楼梯时,我也常萌发如一位学者般的自问:“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那一刻,我真的想到了范钦,坚信他依然因挂念一楼藏书的安危而时刻清醒着。这些藏书对他来说,实在是要比生命来得更为重要的。而如今作为异姓人的我供职其中,并阅读着他当年的藏书,心里遂变得格外沉重起来。这种沉重是感于范钦人格的魅力和中国藏书史的艰难曲折,感于自身肩上那一份不轻的责任。

  社会发展的脚步总是超乎我们的想像,跨越时空的阅读已经成为可能。令范钦不曾想到的是,在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上已巍然矗立起一座无形的天一阁。这座天一阁虽无“天一地六”的建筑样式,但是纵然大洋远隔,只要轻触鼠标,就能浏览镇阁之宝。昔日紧闭的天一阁已为古籍研究利用者徐徐打开了智慧之门,良书真的开始播惠四方九州了。从此,天一阁跨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E时代。

  书楼看书给予我丰厚的学术滋养和文化浸润,而我能为它做点什么呢?在天一阁44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乐意担当看管藏书这样的“保姆”角色。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陈燕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日报社论:人人好读书 好书人人读

——写在第四届宁波市全民读书月之际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5-10 10:45:52

  离古籍那么近

  □ 应芳舟(天一阁博物馆馆员)

  窗外,满墙碧绿的爬山虎正自在地发芽和蔓延着,一片片叶子在风中轻轻舞动,使我不禁想起了藏书楼里的万千古籍。

  “南国书城”天一阁是令读书人仰视的文化圣地。9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人慕名参观天一阁,遗憾的是没能读到一页书。从天一阁出来后,他留下了长长的感叹:如果能在这书楼看书,那该是一番怎样的心灵享受呢?终于,这个人有幸从仰视进而融入到了天一阁之中,转眼已在这座著名藏书楼里度过了六载春秋。是的,生水的天一阁曾带给我坐拥书城的渴盼,而此刻我真真切切地触碰到了那些文化的精灵。它们安眠在恒温恒湿、灯光幽暗的书库里,似乎还在做着数百年前的梦。而我是它们的忠实阅读者,阅读着不知几代之前余留下的光亮墨迹,享受着散发自明代的诱人芸香。30万卷浩瀚诗书,无数的孤本秘笈,此时,我与它们挨得那么近,那么近。

  在书楼看书,仿佛是一场心灵的神圣洗礼,又犹如与先人进行中国文化史上近乎悲怆的对话,总会令我心生这么一种遐想:如果时光能够倒转,那么这些神奇的藏书必是到达某个朝代、某个地点的指南。在书楼看书,内心必须是极安静的,怕吵到了依然活在古书中的一些人。一切的荣辱得失,阴暗的勾心斗角,在藏书面前都显得那样的卑微。

  历经劫难的藏书是岁月的智者,它们的一纸一页连接着遥远的古代与充满希望的今朝。当船王包玉刚先生翻阅馆藏家谱、查到自己竟是包拯后人时,激动之情是可以想见的。家谱推动了他报效桑梓的步伐,天一阁藏书的精神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当年在窃贼罪恶的黑手下幸免的天一阁藏书,此刻却经受着蠹鱼吞噬的疼痛。有一次,工作人员为远道而来的专家提取了一部书,打开来一看,只见已变成纸页破散、品相极差的书。这类书若执意翻动,是会要了它的命的。有时候书比婴儿还要孱弱。

  苍老的书楼如勇士一般挺立着,每当踩在天一阁那吱吱作响的楼梯时,我也常萌发如一位学者般的自问:“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那一刻,我真的想到了范钦,坚信他依然因挂念一楼藏书的安危而时刻清醒着。这些藏书对他来说,实在是要比生命来得更为重要的。而如今作为异姓人的我供职其中,并阅读着他当年的藏书,心里遂变得格外沉重起来。这种沉重是感于范钦人格的魅力和中国藏书史的艰难曲折,感于自身肩上那一份不轻的责任。

  社会发展的脚步总是超乎我们的想像,跨越时空的阅读已经成为可能。令范钦不曾想到的是,在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上已巍然矗立起一座无形的天一阁。这座天一阁虽无“天一地六”的建筑样式,但是纵然大洋远隔,只要轻触鼠标,就能浏览镇阁之宝。昔日紧闭的天一阁已为古籍研究利用者徐徐打开了智慧之门,良书真的开始播惠四方九州了。从此,天一阁跨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E时代。

  书楼看书给予我丰厚的学术滋养和文化浸润,而我能为它做点什么呢?在天一阁44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乐意担当看管藏书这样的“保姆”角色。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