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小作坊白手起家
1984年,慈溪龙山镇徐福村土生土长的黄金德在龙山中学读完了高中,来到甸山中学担任代课老师,有时教语文、有时教英语。就这样过了平淡的两年,1987年,黄金德到村办企业华星再生橡胶有限公司当工人,从机修、电工做起,慢慢做到技术员,开始搞测试、管质量。这家企业正是黄金德旗下华星轮胎的前身,也正是这段岁月为日后他与橡胶、化纤的不解之缘埋下了伏笔。
4年后,仍在村办企业工作的黄金德,和那时很多迫切希望劳动致富的年轻人一样,在完成集体企业工作的同时,悄悄搞起了家庭小作坊。
“那时候我也就懂橡胶,所以也就只能搞橡胶混炼胶制品,但肯定不会和村办企业做橡胶原料抢生意,我在家里做的是O型圈、冰箱封条等成品”,回忆起那段过去,黄金德很是兴奋,“我在1994年的时候,一年就赚了30万啊!”
这可谓是黄金德的第一桶金,但是,钱可不是那么容易赚到手的。买机器的钱是从哥哥和姐姐那里借的,做工的时间是从三班倒的工作之余挤出来的,业务也是靠休息日到慈溪、余姚、北仑跑出来的,而加工产品要长时间忍受炼胶的难闻气味,混炼胶里的炭黑更是弄得人“面目全非”。回忆起过去,黄金德感慨万千。
28岁救活一家鞋厂
由于在华星再生橡胶有限公司工作出色,黄金德很快被委任为生产厂长助理,到1995年1月,又被派到下属企业金龙鞋厂担任厂长。这可是一场真正的考验,鞋厂亏损100多万,资不抵债、即将倒闭。能否力挽狂澜,重担就落在了黄金德肩上。
面对一堆破机器、滞销的产品、破旧不堪的厂容厂貌、人心涣散的工人,黄金德首先从定人定岗开始,“该聘请的聘请,该辞退的辞退,想好好干的留下好好干,不想留下请走人,很多都是同村的熟人,工作的确难做,但这又是必须的”。
接着,黄金德使出浑身解数,立即着手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内部管理和开发新产品。业余时间没有了,家里的小作坊也顾不上了,把东西都送给了姐姐。“那时忙到什么程度?鞋厂离我家只有200米不到,可我经常忙到倒头睡在厂里,而且这样的日子至少有一年”,黄金德说,“但那几年锻炼确实提高了自己不少能力。”
天道酬勤。鞋厂很快重现生机,当年就实现盈利,归还之前的债务后,账面上居然还留下了66000元的利润,真正实现了扭亏为盈!“那一年我28岁”,黄金德脱口而出,1995年那是他从商多年来难以忘记、值得铭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