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户人家160多户搞养殖
从市区出发,驱车从绕城高速云龙入口上高速,一路往东南飞驰,驶至象山港大桥,微带海腥的风已经扑面而来。烟波雾霭中,记者远眺高高耸立的“象山北”几个大字。
高泥村是大桥下的第一个村庄,位于象山西沪港畔。这里有着浙江省最大的网箱养殖基地———拥有大网箱2000余只,养殖面积达到2500余亩。
记者在码头看到,海面上漂浮着一排排的渔排,几间蓝色小房子在渔排边。偶尔渔船伴着轰鸣的马达声从海面上迅速地驶过。
搭乘正准备上渔排做工的陈来丰的快艇,记者来到了他的渔排。
“每个养殖网箱都有5个左右的渔民看护,他们长期生活在网箱上。”陈师傅向记者介绍,每天一早四五点钟,天还蒙蒙亮,他们便三五成群去码头,上午给鱼喂食,中午在蓝色小房子内休息,到了下午4点分完料,喂完食后,天色已暗下来了。
在陈师傅的养殖区内,有大大小小10多个网箱,相互之间用20多厘米宽的木板隔开,为了增大浮力,木板下面还绑上了泡沫。走在上面,整个木板都会晃动起来,记者颤颤巍巍在上面走着,陈师傅则大步向前,如履平地。
“这些网箱养的都是岱衢族大黄鱼,就是本地大黄鱼。”陈师傅笑着说。记者看到网里的大黄鱼都有差不多半个手掌那么大。
据陈师傅介绍,上世纪70年代,大黄鱼捕捞量达到顶峰,一年近20万吨。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过度捕捞、生存环境恶化等原因,岱衢族大黄鱼已经无法形成鱼汛了。近几年已近乎绝迹,价格更是一路飙升。现在宁波人吃的大黄鱼基本上都是养殖的。
在他看来,岱衢族大黄鱼的品质是最好最拿得出手的———头大、吻短、体形偏长,通体呈金色或虎黄色,鱼鳞光泽,鳃丝清晰呈鲜红或紫红色,眼球饱满。轻按其肌肉,结实而富有弹性。
记者了解到,黄避岙村共242户人家,像他一样在西沪港从事海水网箱养殖的就有160多户。自从开始大批量养殖岱衢族大黄鱼后,销路一直不错,多数销往上海杭州等地。
陈师傅不无得意地告诉记者,行情好的时候,一年赚个30万元也是很平常的。村里人都不怕苦不怕累,很多人都是靠养鱼富起来的。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