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糖尿病患者不吃甜食一样
希望被更多人理解
慢慢地,日子就不那么艰难了。
乐乐父母在网上认识了很多PKU儿童的家长,他们组织了一个“PKU”联盟,QQ群里有1000余人。他们相互鼓励,分享经验教训。何美萍有了更多的信息,她托网友从北京、上海及海外买了针对PKU儿童的面条、饼干、巧克力,努力让孩子过得和同龄人更接近些。
现在,12岁的乐乐对荤菜已经有了“免疫力”,妈妈可以放心地带他出去吃饭,他会自觉地挑自己能吃的蔬菜。去超市买东西,他学会了看食物成分表来判断能不能吃。他还会很专业地和别人介绍:“成分里写着阿斯巴甜,里面就有苯丙氨酸的。”
别人给他吃东西,在妈妈同意之前,他会委婉地拒绝:“谢谢,我不爱吃。”
因为父母照顾得好,乐乐的智力基本没有受到影响。他读小学四年级,成绩在班上属于中等。韩伟对此很满意:“人家都上补习班,就我们啥都没上,有时间就玩。”
他们觉得,孩子已经失去了人生一大乐趣,再不能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除了饮食之外,他们从没把乐乐当病人,乐乐经常做家务,妈妈说,他的碗洗得比爸爸还干净。
“我跟他说,人无完人,谁生下来都是有缺憾的,有人个子不够高,有人长得不够漂亮,还有人更不幸,缺胳膊少腿,或者看不见听不见。我们的缺憾有点特殊,但是没关系,能够四肢健全聪明漂亮已经很幸运了。”何美萍说。
这也是她安慰自己的话。
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新的担心又在潜滋暗长。乐乐从小到大,每顿饭都是妈妈做的,幼儿园、小学都是在家门口读的,回家就餐,那以后读高中、上大学怎么办?也要妈妈陪读吗?如果过集体生活,他会被视作另类吗?
除了家人,很少有人知道乐乐的病,家人简单地跟老师说孩子“蛋白质过敏”,在学校里乐乐和其他的孩子是一样的。但他们不知道,走出校园后,乐乐会面临怎么挑战。毕竟,当今社会,“吃”是一种很重要的交际手段。
将来,会有人理解他们这样特殊的生活方式吗?会有女孩子愿意和他交往吗?宁波最大的患儿也只有14岁,并没有成年的成功样本可供借鉴。
这样一路走来,何美萍很希望,他们这样一个稀少又边缘的群体,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理解。
记者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了解到,PKU的发病率小于两万分之一,从1999年开展筛查以来,我市已确诊30余名患儿,去年一年,就确诊4例,因为过于罕见,他们鲜为人知。
“一旦确诊,一个家庭就将承受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吕兰秋说,“光特制食物每年就要好几万元的开销,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内心,照顾不了这样的孩子。”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