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难得的匣钵与瓷底粘连残物。
专家考证窑址曾被大幅破坏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一位专家拿着工具在现场考察,他向我们介绍了龙窑相关的知识。
三圣殿水库龙窑,其中龙窑两字,是考古术语,它是指长条形的窑床,利用山的一定坡度,下方是火堂,上方是烟囱,要烧制的产品都放在窑床上,利用热力上升原理,可以多出产品。后期发展为馒头窑、轮窑了。长条形的龙窑说明是一个时代的特征。
初步考证得出三圣殿水库龙窑烧造年代为五代至北宋早期,距今1000多年。
这位专家抵达现场后发现,龙窑遗址被正式发现和开展调查研究前,现场其实已经被多次翻动。文物堆积层无法看出清晰的年代,这应该是非专业人士随意翻动的。翻出来的匣钵已经扰乱了堆积层,窑址的年代判断只能根据采集到产品年代特征作为依据。
经判断,窑址第一次被大幅破坏的时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建造水库,挖黄泥筑大坝,将窑址西北方向的泥土全部取走。窑址及物品虽被多人反复践踏,但由于被厚厚的土层覆盖,未被当时的水库建造者发现。
第二次遭到破坏发生在2013年底水库存水放干后,有村民、游人、古玩爱好者等到现场查看,翻动。
从原生态的角度讲,正常的龙窑堆积层应该是一条带状坡度。中间凹下去的是倒塌后的窑床,两边堆高。这是工匠按照习惯堆放废品形成的。目前,龙窑遗址已经完全看不到清晰的带状坡度形貌。
考察龙窑状态,可以确定它符合建窑的四个条件:周围有瓷土、有水源、有合适的地形、有就地取材的柴火。目前窑址周边考证依然有瓷土。
此外,现场还发现了一些青花瓷碎片,鉴别年代为清朝瓷器。这不是龙窑的产品,而是水库里原有的几个村子中村民的遗留物品。记者在现场找到一块碎瓷,上面刻有“林”字。专家说,字形是用金刚钻打样刻下的,这说明原碗是一位林姓村民的家中物品。窑中出产的瓷器,不会在碗底刻这种字样。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