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成员合影留念
一位研究大运河的学者介绍说,自京杭大运河直通什刹海开始,至通惠河城区段停航,什刹海作为大运河漕运终点码头的时间很长。漫长岁月为什刹海遗留下大大小小、不胜枚举的文物古迹。
汇通祠就是什刹海景区内的一处古迹,也是今天我们大运河采访之旅的首站。走进今天的汇通祠,或者说郭守敬纪念馆,感觉就是一个闹中取静、环境优雅、依山傍水的街心花园。因为它坐落在西海边上的小山上,参观者会有种曲径通幽的感觉。沿着小山路,登上汇通祠,幽静、整洁的古典小院与毗邻的喧嚣闹市有种隔绝之感。站在汇通祠山门前,眺望西海,遥想元代的积水潭,这个曾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的总漕运码头。据说水域几乎覆盖了今天北京市从市中心直到三环路的广阔地域,形成一幅帆影连天,商业繁荣,码头忙碌的画卷,这与如今市民散步垂钓的景致形成了鲜明对比。
离开汇通祠之后,我们又前往南新仓和北新仓胡同、北京城东南角楼、通惠河玉河遗址、万宁桥等处,探寻与大运河有关的一切。遗憾的是,我们因故没能亲眼看到南新仓和北新仓的遗存。据了解,北新仓是明、清两代的粮仓;南新仓则是当时京都储藏皇粮、俸米的皇家官仓,明永乐七年(1409)在元代北太仓的基础上起建,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一位在附近卖老北京雪糕的老板与我聊天时说:“我老家原来就在南新仓那儿。听家里老人说,那是明清时京杭大运河漕运存粮的地方,也是皇家的粮仓。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发现了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接下去该如何保护好它们?”
如何保护好它们,进而将这些与中国大运河有关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采访回来后,我一直想着这个问题,也许明天离开北京市中心进入通州境内后还会思考。晚上,我有幸再次见到“大运河遗产小道”倡导者、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齐欣。当谈到如何宣传保护好中国大运河的话题时,他建议我带着一些问题去探寻中国大运河,等到采访全部结束后将采集的资料整理归纳,再去思考和提炼一些东西。也许那时,我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