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正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宁波也不例外,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极有可能常态化,需要我们用“平常心”来直面“新常态”。
外部环境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善。市发展规划研究院最新研究报告分析认为,全球经济在波动中呈现弱复苏,虽趋势向好,但动力不足、不确定性依然较大。
中国经济逐步回稳,但回升力度偏弱、基础尚不牢固,“两难”矛盾依然较多。国家高层转方式、调结构决心之大前所未有,明确不推“强刺激”。因此,今年“下半场”定向调控仍将是宏观调控的“主基调”,还可能延续相当一段时期。
从宁波经济自身来看,“新常态”下挑战不少。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表示,产能过剩、生产要素成本加快上升,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盈利水平下降,区域、产业、企业间发展不平衡,市场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少数领域的风险有可能累积增大等问题,也要求宁波必须摆脱老的、不好的路径依赖,从根本上改变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经济运行模式。
面对依然巨大的下行压力,面对“新常态”,“平常心”不等于不作为,而是要处变不惊、积极有为,理性分析、科学决策,统筹兼顾、综合施策。
任尔东西南北风,千磨万击还坚劲。仔细翻看半年报,不难发现,宁波经济正在重新寻求内生动力,许多新“两难”问题正在获得有效解法。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波毅然选择后者优先、两者兼顾,全面实施“五水共治”、“三治理一提高”、节能增效等综合整治,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9%,降幅比一季度提高7.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规上工业企业利税一改负增长颓势,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亏损面比一季度缩窄四分之一。
既要调结构,又要保就业,宁波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壮大中小微企业,不断提升就业承载力。上半年,第三产业投资热情高、增加值比重继续增加,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增速领跑,小微企业监测也显示研发技改、营销管理等创新动作活跃。与此同时,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保持在1.95%的低水平,可见就业对GDP增速下限的容忍度在悄然提高。
既要促转型,又要惠民生,宁波做到“两不误”。政策扶持精准发力,把财政的钱花在刀刃上,“四两拨千斤”推动创新转型,比如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与此同时,上半年,居民收入继续跑赢GDP,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继续向城乡社区、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等倾斜,支出增长均超过平均水平。
转方式不是一日之功,调结构不可能一蹴而就。表面上看是增长速度的换挡与调整,但本质上是增长动力的转换与接续。经济发展是个多面体,增速只是其中一个面,只要处于合理区间,同时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更加坚实、效益更加强劲,落脚点最终在民生幸福,那就是不含水分、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宁波日报 记者 周骥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