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视点 正文

本网评论:“教师骂学生不送礼”的社会学思考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09-14 16:32:23   稿源: 中国宁波网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陈依元

  因教师节当天未收到礼物,哈尔滨依兰县高级中学一位班主任在课堂上训了全班学生足足一节课:“人家别的班老师都买了,咱班没买你说我丢不丢人,十块二十块你们穷不起了。”迫于压力,班上同学最终凑了四百元左右,外加班费两百多元,一共六百多元给班主任买了礼物。(9月13日央广网)

  以往,有听说老师暗示送礼或偷偷收受礼品的,但像这样在讲台上公开骂学生不送礼是“没人性”,还是闻所未闻的第一次!送礼的诉求从“潜台词”走上学校讲台,“底气”十足,“学生送礼”难道已成“社会共识”?

  确是如此!你不承认也得承认。多年来教育部三令五申严禁教师收礼,但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上网“百度”一下,关于送礼的信息多如牛毛。有请教如何给幼儿园老师送礼的,有自已孩子要求买几份礼物,等开学后送给几个老师和“用得上”的班干部的……

  教师收礼,“病根”在何处?以往大都说源于师德“滑坡”,把板子打在老师身上。的确,如今“为师不尊”的并不少见,像依兰县这位班主任就不配“人民教师”的称号。但深究之,可以发现,教师“生病”,“根”在社会,“根”在官场病态!

  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社会中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但这个“礼”不是“送礼”的礼,而是指礼节、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等。但如今它却被有些人异化为“送礼社会”、“关系社会”,有时甚至会造成社会竞争中的“逆淘汰”现象。如此社会风气,焉能不影响学校?“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的观念是成人观念的折射,孩子的行为是成人行为的投影。学生忙着给老师送礼,实际上是大人们生活的再现,是对大人非正常社会交往方式的“复制”。

  送礼风在学校盛行,败坏社会风气,影响深远,危害匪浅,将会毁掉几代人。祖国的“花朵”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土壤”中,“花朵”要长得灿烂,首先要有好的社会环境与学校“土壤”。社会“生病”了,“土壤”有毒,师生“中毒”则难以幸免,“花朵”定会枯萎。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都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若成为逐“礼”逐利之徒,何以为师?“近墨者黑”,这样的老师会培养出什么样的“接班人”?其对学生本来纯真、澄明的心灵也是巨大损害,会给他们造成终生难忘的印象:以后走上社会不送礼就不能正常工作与生活!从“拼爹”到“拼权”、“拼财”再到“拼礼”,认为“要送礼才有好日子过”,以为借礼物可以不经奋斗即可轻松地获取一些“优先权”乃至名利。如此“共识”所形成的“传导”、辐射效应,对民族、国家健康肌体的危害将是长远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