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红帮裁缝》何以能“上天入地”?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09-25 09:46:5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红帮裁缝》何以能“上天入地”?

周建平 摄

《红帮裁缝》何以能“上天入地”?

《红帮裁缝》创作团队全体人员合影

《红帮裁缝》何以能“上天入地”?

《红帮裁缝》在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演出后部分演员合影

《红帮裁缝》何以能“上天入地”?

《红帮裁缝》“简约版”

《红帮裁缝》何以能“上天入地”?

《红帮裁缝》导演给演员说戏

宁波日报记 者 汤丹文 通讯员 马玲玲

照片除署名外均由马玲玲提供

日前,由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宁波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央歌剧院倾情合作打造的大型原创歌剧《红帮裁缝》(以下简称“《红》剧”)获得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歌剧、舞剧、音乐剧系列中,它是以全票当选的作品之一。

不仅如此,在不到一年半的演出季中,《红》剧以53场的成绩,创下了中央歌剧院一部歌剧演出场次的历史纪录。

如果说,获大奖、得好评是“上天”,那么走基层、跑码头便是“入地”。《红》剧通过“央地合作”的艺术创作模式,让阳春白雪的中国歌剧更接地气。歌剧,这一舶来的高雅艺术,也被更多的民众所接受。

那么,《红》剧是如何完成被国家文化部领导誉为“高雅艺术接地气,公共文化上殿堂”的“上天入地”之举呢?

以世界语言 讲述中国故事

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必须有创作灵魂人物的引领。宁波帮题材的《红》剧,其灵魂人物恰恰是当代宁波帮在中国文艺界的标志性人物———著名指挥家、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因缘巧合。

俞峰的家乡在鄞州,几年前,他就与鄞州方面合作创作了大型音乐诗画《鄞地九歌》。也就是在这个剧目的创作过程中,满怀赤子之心的他与宁波文化部门的相关领导有了交集,双方萌生了合作的念头。

“其实,那时我们提出了好几个创作题材,像支持辛亥革命的虞洽卿、吴锦堂,开创上海娱乐业的大亨黄楚九,但对宁波本土文化了然于胸的俞峰,一开头就提出了红帮裁缝这个题材。”宁波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建红这样对记者说。

“18世纪末,宁波人就剪刀、菜刀、剃头刀闯天下,尤以剪刀闻名。宁波红帮裁缝曾创立了五个第一:中国第一套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论专著,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在中国服装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红帮裁缝海纳百川、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代表着宁波的城市精神,更值得弘扬。”俞峰如此阐述创作《红》剧的缘起。

那么,为什么要用歌剧这一形式来反映宁波红帮裁缝这一题材呢?除了家乡人俞峰的因素外,还与宁波文化部门提出的“整合全国艺术资源,打出宁波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不无关系。

近几年,宁波的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音乐剧《告诉海》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这些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就整合了全国的艺术资源,反映的内容都具有鲜明的宁波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节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宁波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局长陈佳强告诉记者:歌剧是目前国际上流传范围广泛、比较受主流社会欢迎的一个剧种,中央歌剧院其创造性、开放性与国际性的品位正好与宁波的文化定位相一致,契合向世界展示宁波的需要。《红》剧故事情节曲折,整体气势磅礴,非常适用于歌剧形式表现。

而俞峰在其《用世界音乐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一文中更是强调:“用世界音乐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是我们为歌剧艺术的中国化、中国故事走向国际舞台所做的探索……用歌剧这种世界音乐语言来咏叹红帮精神,表述近现代宁波人的情感与追求,十分契合。

正是基于认知上的高度一致、目的上的殊途同归,宁波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央歌剧院联合打造原创歌剧《红帮裁缝》也就水到渠成了。2012年底,双方开始了正式的创作。

捧赤子之心 打磨精品力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红》剧集聚了中国歌剧界最顶尖的创作团队:

编剧由著名剧作家胡绍祥和俞峰共同执笔,他们曾合作创作歌剧《辛亥风云》和大型音乐诗画《鄞地九歌》;

作曲则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金湘担纲。金湘是中国歌剧界近现代题材最优秀的作曲家之一,所创作的歌剧《原野》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并获得文华大奖;

导演由曹其敬和王湖泉共同担任,曹其敬是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多次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文华导演奖,曾为宁波执导了囊括所有戏剧赛事奖项的甬剧《典妻》,与宁波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王湖泉是男中音歌唱家、国家一级导演,执导过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图兰朵》、《霸王别姬》等,获得过文华导演奖;

男主角天意的扮演者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杨阳出演,他是国内美声唱法中为数不多的“罗西尼”式男高音......

在剧本立意上,《红》剧将重大主题与普通人物命运紧密结合,通过男女主人公天意与阿绣的情感戏和宁波红帮裁缝的创业史两条主线交互展开,让小人物的坎坷命运与辛亥革命等历史大事件,通过红帮裁缝制作第一件中山装巧妙地融合起来,以小见大,在小人物身上彰显出了大主题。

用歌剧这一世界语言来讲述红帮裁缝故事,如何准确把握和反映宁波红帮文化是关键。为此,主创人员对红帮裁缝的素材进行了仔细搜集和梳理,参观了宁波服装博物馆,采访了红帮裁缝后人。剧本初稿完成后,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闻出版局专门召开剧本研讨会,对剧本的立意、内容乃至细节进行深入研讨,提出修改意见。

市演艺集团在《红》剧剧本定型前和首演后召开了多次座谈会,邀请本地服装学院的教授、服装企业的老师傅和专家学者给《红》剧挑刺。“红帮裁缝勤学苦练热水捞针时,演员动作不快,没有表现出水滚烫的感觉”,“各个年代旗袍的下摆应该不一样”,诸如此类细枝末节的问题也被提了出来。为此,主创人员做了很多的改进。

为了打造家乡题材的作品,艺术监制俞峰更是倾注了心力。执导过话剧《商鞅》、同样以严格著称的女导演陈薪伊,把俞峰唤作“俞疯子”,称其工作起来严谨忘我,不讲情面。

为了搞清楚演员身上的宁波传统蓝花布衣服颜色到底是浅蓝还是深蓝,俞峰可以给宁波方面一连打来好几通电话;宁波首演结束后,俞峰把乐队拉到上海东方文化艺术中心剧场,对首演后专家们提出的十多个问题,一个个段落、一个个小节地“抠”。改编、排演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子夜时分;《红》剧北京演出两场后,俞峰和作曲家金湘紧急沟通,对该剧的音乐进行修改,增加了表现戏剧冲突的戏份……

正是由于主创团队对宁波地域文化特别是宁波红帮文化做了深入挖掘,对编、导、演等方面的精心反复打磨,才使观众特别是宁波人看完《红》剧后很有亲切感。这是艺术工作者对民族文化的一种深深的爱意,也是对家乡的拳拳赤子之心。

2013年5月21日,歌剧《红帮裁缝》在宁波大剧院首演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走基层之路 提供精神大餐

2014年5月9日,《红》剧来到慈溪庵东镇演出。对镇文化站站长金星初来说,这是一件既高兴又担心的事。高兴的是“国字号”艺术团体能来小镇,能让这里的老百姓高雅一回;担心的是,演出的效果会是怎样?

“我们这里的人大多没听过歌剧,我先是担心上座率,后来担心曲未终人已散,更担心的是剧场的气氛:如果有人抽烟,有人抱着孩子来看,吵吵闹闹,大声喧哗,怎么办?”

直到三次谢幕结束,他悬着的心才放下。他激动地告诉记者:“这些情况都没有发生,上座率100%!”

“演员演得精彩,观众看得认真,也真奇怪了,从没有看过歌剧的观众鼓掌这么到位,不该鼓的地方,剧场里寂静无声。最后,演员们以手拉手、波浪形的方式谢幕,台下掌声雷动。”

这仅是《红》剧下基层、“跑码头”的一个成功范例。今年5月5日至14日,《红帮裁缝》先后走进了宁波白云实验剧院、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慈溪庵东文化宫、北仑影剧院等地的小剧场,几乎场场爆满。在一年多的演出季中,《红》剧在北京、浙江、上海、天津等地巡演53场,更是创下了中国歌剧院一台剧目演出场次的历史纪录。

这是个了不起的纪录。因为就业内而言,歌剧制作成本巨大,观众面少,往往存在“多演多赔,少演少赔”的现象。许多歌剧在轰轰烈烈首演之后,没演几场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因此,歌剧这门艺术给人的感觉总是“阳春白雪少知音,高高在上不可即”。

而《红》剧能够如此顺畅地深入民间,接上“地气”,关键在于创作团队一开始就把歌剧走基层之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百姓提供精神大餐,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

《红》剧追求的是高雅艺术的雅俗共赏。比如,歌剧音乐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间奏曲等组成,结构复杂,普通观众理解欣赏有难度。而《红帮裁缝》的音乐既有歌剧艺术上的高难度追求,又有悦耳动听、百转千回的普及性诉求。正如俞峰所说,“观众中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八九岁的孩童,无论南北,都能听得懂,入得了戏,沉醉其中,甚至在散场时还能哼唱出来”,这就是歌剧音乐“雅与俗”相得益彰的成功。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的发展,在多次演出后,《红》剧还增加了新的角色———“说书人”。“说书人”负责在段落间将故事内容串联,其作用相当于影视作品中的旁白,大大增强了观众对剧作的理解能力。

除了在创作内容、手法上贴近百姓外,为了方便走基层,《红》剧独创性地推出了“简约版”,使歌剧“上得了大剧院,下得了文化宫”。

所谓“简约版”,一是指演出人员的“瘦身”。在没有乐池的剧院演出,《红》剧取消乐队和合唱队,伴奏改为录音带播放,300多名演职员的庞大阵容,一下子减少为60余人的“文艺轻骑兵”;二是指舞美的精简。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红》剧光是灯光、舞美、服装、道具等,就要装上9辆9米长的集卡车。而在农村、学校等基层演出,舞美使用多媒体LED背景。

为让更多人了解歌剧艺术,《红》剧推出了低票价甚至免费请观众看的营销策略。而我市文化部门将把《红》剧作为高雅艺术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让院团优质资源服务于群众,通过两级政府采购,将《红》剧送到宁波乡镇一级的最基层。

如同著名歌剧评论家蒋力经常在不同场合呼吁的那样,具有艺术品质的歌剧作品应该多演,政府支持推动的展演,抑或是走进基层的演出,都是不错的形式,“观众群、市场都是演出来的,精品力作也是演出来的,不是评出来的。”

就这样,《红》剧在“入地接地气”、常演常新的过程中,既增加了演出场次,又提升了剧目质量,为拿下全国“五个一工程”大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中央歌剧院与宁波演艺集团的合作,亦是一对“天”与“地”的合作,探索出了一条艺术团体“央地合作”的新模式。

《红》剧的演出,宁波方面除了创作先期介入,几乎所有的巡演都是由市演艺集团提供舞美、灯光乃至市场营销等后勤服务。用邹建红的话来说,那就是“见证了国字号艺术团体的艺术和管理水平,也锤炼了本地的团队”。

对这种艺术团体“央地合作”模式,俞峰也深有感触:“中央歌剧院在创、排、演等方面具有雄厚的艺术生产能力,宁波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在题材、资金、市场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双方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打造舞台艺术精品,这种合作模式,为国家院团改革走出了一条新路。”

而陈佳强则认为,“央地合作”模式不仅是文艺精品创作的一个全新探索,而且带动提升了宁波本土创作演艺人才,更是实现宁波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

2013年9月13日,国家剧院精品剧目展演季,文化部部长蔡武、分管文艺的副部长董伟,以及贺敬之等文艺界老前辈观看了《红》剧的演出。在导演王湖泉眼里,这不仅是对一部歌剧的关注,也是对艺术团体“央地合作”这一改革探索的关注和支持。

用高雅艺术 传递城市文化

对于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城市文化旅游专家陈民宪来说,看完《红》剧的第一印象就是宁波地方音乐上了歌剧的华丽殿堂。“宁波乡土气息的马灯调与西洋歌剧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它在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推进中,时而抒情、时而幽默,这是我所见过的宁波马灯调演唱时间最长、最完整的一部剧目。”

抱有同感的还有著名琵琶表演艺术家、宁波市文化促进会会长傅丹女士。她认为,“(《红》剧)不仅运用了宁波马灯调,还有江南小调的元素。(这些小调)在我们平常看来虽然很具有地方特色,但总不免有些俗气感,可在该剧中表现出来却十分亲切、优美,不唐突,结合巧妙。”

这个创意自然是俞峰的主意。中国民歌小调《茉莉花》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作著名歌剧《图兰朵》中的旋律,俞峰也想把家乡宁波的音乐小调推向世界?至少,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是这样认为的:“马灯调是宁波民歌里很有特色的调式,这部歌剧里融入马灯调,主要是为了表达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在《红》剧中,宁波文化元素的呈现比比皆是。比如说,宁波方言俚语的运用。在男女主人公在船上秀恩爱的桥段,“妹妹啦,房啦中,手拿得儿针线来得儿绣,今啦朝啦天气有眼热白色,哎格仑登呦,下楼凉来冲。”在戏谑的歌唱中,宁波俚语巧妙地嵌入其中,这让观众觉得十分的生活化。《红》剧的舞美也洋溢着浓重的宁波地域色彩,江南水乡白墙黑瓦的背景,红帮裁剪工具、服装、服饰等,无不体现着宁波的地方元素。

《红》剧也是对宁波服装产业和服装文化的一次有力推介。宁波市服装协会副会长车小方认为:“宁波的服装业虽然非常繁荣,但还没有一部真正完整的大气作品来反映它。《红帮裁缝》会成为宁波服装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红帮是一个群体,也是中国服装业的开拓者。红帮更是一种精神,它凝聚了宁波帮、宁波人“敢想、敢干、敢为先”的创业精神,这也正是宁波城市精神的精华所在。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在《红》剧北京演出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以自己的亲历诠释了宁波人骨子里的这种创新精神。很多年前,董伟带着文华奖艺术团到澳大利亚演出,邀请方带他们坐游船去观赏悉尼港海景。船上有一顿简餐,但是没有酒。等他们上船以后,发现侍者给上了壶酒。“我说搞错了,我们没点酒。侍者却说,这是老板送的。出来一问,才知老板是宁波人。”原来,这位宁波老板在悉尼最著名的海边景点买了几条豪华的游船,接待世界各地的游客,遇到故乡亲人自然格外亲切。

以此为例,董伟进而对《红》剧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透过人物的命运,透过这样的一个爱情戏,透过红帮创业的故事,反映背后潜在的这样一种精神……这是中国歌剧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该做的贡献。”

“一把金剪剪出美丽,把大千世界来装点,幸福生活紧紧相连。寸针尺线红帮传奇,秉志传奇超越天下之先,诚实劳动创造明天。红帮裁缝、红帮精神代代传。”这是歌剧《红帮裁缝》大结局中的歌词。歌词所体现的红帮精神与“中国梦”的内涵无疑是一脉相承的。也许,这就是《红》剧能够“上天入地”,引得时代与大众喝彩的最根本原因!

【延伸阅读】

《红帮裁缝》剧情

20世纪初的宁波,红帮裁缝风生水起,与本帮裁缝形成势均力敌的竞争态势。恰逢服装业同业公会举行换届选举,红帮领袖王泰和与本帮泰斗刘凤岐都只差一票便可胜出,这关键一票就在刘凤岐的儿子刘天意手里,而他与王泰和的女儿阿绣相爱,这让他左右为难。

天意与阿绣彼此深爱对方,面对无法做出的选择,阿绣鼓动天意出外闯荡。不料他们遇到海盗,阿绣跳海殉情,天意被革命党人陈发所救。

因为丢了阿绣,天意不敢回家乡,在日本横滨开了一家衣铺,一边谋生,一边打听阿绣下落。陈发带着孙中山亲手设计的“中山装”图样来到衣铺,请天意制作。天意无意间在陈发穿的西服扣眼上,发现了只有阿绣会锁的独特针法。原来阿绣跳海后,被路过的商船所救。

阿绣回到宁波,后被老父王泰和带到上海经营西服店。陈发陪天意找到这里,因为他们是被通缉的革命党人,清兵追捕过来,两人闯进泰和西服店,王泰和赶紧带陈发去躲避,阿绣与天意意外重逢。

辛亥革命胜利时刻,阿绣穿着天意亲手缝制的婚纱,与天意举行隆重的婚礼。

编辑: 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