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道前的断头石像被补全。记者 王鹏 摄
慈溪观海卫镇解家村西双峰山南麓的袁韶墓,多年前被盗的石马和文臣石翁仲的头,竟被神秘地补全了。不久前附近村民的这一发现,让已经沉睡青山近800年的墓主人———曾官至一品的越国公袁韶再次引起关注。
袁韶,字彦淳,庆元府(今宁波)人,南宋大臣。近800年的漫长光阴,这个名字已渐行渐远,历史的尘埃也让其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散落典籍的史料和流传民间的传说,努力还原这位出生鄞县(今鄞州)的南宋高官不平凡的一生。
有人说,他不畏权贵,爱民如子,因而赢得了“佛子”的美誉;也有人说,他远没有《宋史》中写的那么好,不过是因为亲信于权臣史弥远才步步高升。
袁韶墓微微隆起的封山前,慈溪当地人将此称做王坟。现存的文武翁仲和石马因为多年前的毁坏而残缺不全,但气势犹存;补全之后的石马和文臣石翁仲,新旧痕迹明显,复合修补处石膏犹存,反失了苍凉之美。谁补了墓地的那些石马石像,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一时没人能说清,一如墓主人一生的功过是非,只能留与后人细细沉吟。记者 樊卓婧 程鑫
双峰山的传说
时光往前推800年,那是风雨飘摇的南宋,赵氏王朝曾经的威严和繁华像流水侵蚀岩石一样慢慢地失去。
公元1138年,杭州定都,改称临安府,浙江由此成为南宋统治的核心,明州(今宁波)、会稽等地也渐渐为皇族和士大夫们聚居。大批中原豪门大族或避难或护驾,亦迁移到此定居,袁韶正是南迁大户袁氏家族的一员。据《南宋馆阁录》记载,他于1161年在鄞县出生。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个忧伤的王朝,一位又一位文人将感伤填入平平仄仄的诗词中,笔尖锋利,而刺伤的往往只是自己。倒不如某些官员,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努力做着一些改变,护着一方百姓,譬如袁韶。
生于鄞县的他为何选葬于慈溪,民间还有段传说———
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慈溪一带洪水泛滥,灾情甚重。袁韶很心急,连奏三本向朝廷陈述灾情,请求赈灾,可理宗并没理会,上奏之灾情没有回音。
袁韶急中生智,他想起皇上信佛,于是上奏说达蓬山佛迹寺年久失修,请朝廷拨银修缮。
这招果然奏效,理宗批准拨银10万两,命袁韶重修佛迹寺。
冒着“欺君之罪”的杀头风险,袁韶将银两全部用于赈灾。几个月后,理宗问起修缮情况,袁韶推说尚未完工。
不久,理宗提出要袁韶陪同前往佛迹寺开光。袁韶这下真急了,一旦露馅,后果可想而知。恰在那时,慈溪乡绅杜云良求见。
此人秀才出身,在当地颇有威望,人称“智多星”。当日,杜云良送来一坛杨梅烧酒,说代表三北百姓表示对袁大人及时赈灾的感激。
得知袁大人正为皇上欲上达蓬山之事而烦恼,杜云良提议,让皇上从水路走,由临庆航道到慈溪的祝家渡,陆路的事就交由他来安排。袁韶知道,此招虽为险棋,可也别无良策。
这天,理宗从临安上船,经余姚过丈亭,在祝家渡上岸后沿官路北上。到杜湖岭下的大樟树下,县州官员早已在此迎候。
理宗换乘“山轿”,感觉轿子随时要翻一样。这正是杜云良的杰作。他设计的轿子轿门朝下,越往上抬,感觉愈加危险。
“袁爱卿,朕今天坐的这轿子咋总感不稳?”
“这是山路专用的轿子,皇上掀开轿帘还能看到沿途风景呢。”
“这是什么山岭?”
“臣也不知,得问当地乡绅。”
杜云良伺机上前回话:“这地方叫杜湖岭,也叫低岭。”
理宗甚感疑惑,何为低岭?于是又问:“此去达蓬山还有多远?”
杜说,远着呢。过低岭后是通天岭,通天岭后是倒爬岭,后面还有塔岭……而且山势越来越险峻陡峭。
“袁爱卿建寺辛苦。朕不习惯山路,开光之事还是由爱卿代劳了吧。”
理宗这话正中下怀,一场危机终于成功化解。袁韶有感于当地百姓的恩德,说:“慈溪百姓待我恩重如山,我死后就葬在这双峰山下吧。”
如今的袁韶陵墓依然是慈溪境内惟一幸存的封建王侯将相墓。
慈溪当地人将此称做王坟。陵墓依山而建,砌台阶,建明堂,筑石亭。神道自西向东长约一里,沿途设石牌坊、华表柱;墓前依次排列文臣、武将石翁仲,还有石马、石羊、石虎等相伴,气势恢宏壮观。
虽然此墓曾遭遇过一系列破坏,但这座南宋王朝一品官员之大墓,仍然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
沉寂10余年的等待
身份显赫的袁韶是从一个最基层的“公务员”干起的。
他出身平凡,但颇具戏剧性。据《宋史·袁韶传》记载,袁韶的父亲是郡里的一个小官吏,乐善好施。夫妻俩都快50岁了,还膝下无子。其妻子拿出资费,要他去临安买个小妾。
袁父买到小妾后,发现她脸色忧虑,还用麻线扎着头发,只在外边装饰了一些彩线。袁父询问所为何事,女子哭着说:“我是赵知府的女儿,父亲日前去世,家里穷,卖我以筹资费,将父亲送回四川老家安葬。”
袁父将小妾送还给赵府,又把身上所剩的钱财全部拿了出来。女子母亲哭谢着说,不知将何以报答。袁父说:“我一个卑贱的小吏,怎么敢有辱娘子!”
袁父独自回家,其妻迎上来相问,买的妾在哪里?袁父如实相告,妻子高兴地说:“你的心肠如此之好,咱们肯定会有孩子的。”
果然,第二年,公元1161年,袁韶出生。老年得子,邻里乡亲前来贺喜,称其日后定将出人头地。
1187年,袁韶中了进士。但其仕途并不平坦,10多年间并无建树,直到嘉泰年间(1201—1204)他才出任吴江丞,所辖即为今苏州吴江市。县丞是县级副职,在宋代是地位很低的职位。
上任吴江丞不久,其上司提举常平(官名)黄茔下令清查吴江赋役,这势必触犯权势阶层的利益。政令一出,既得利益者竭力阻挠,其中以权臣韩侘胄的亲信苏师旦为最。
此时的皇帝是宋宁宗赵扩,乃南宋第四代皇帝,资质平庸。他能登上皇位,韩侂胄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宋宁宗上台后,韩侂胄依仗其既有定策之功,又有很硬的后台,在朝内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三省、枢密院、台谏、侍从这些重要岗位全由他一人任免,宋宁宗形同傀儡。
其亲信苏师旦原本只是平江府(今苏州)的一名书佐,就因其曾做过韩侂胄的生活秘书便一步登天,竟做到了枢密都承旨、安远军节度使等,权势极大,就连边关将帅都要给他暗中行贿,否则职权难保。
据《宋史·袁韶传》,苏师旦密谕袁韶:“吴江多姻党,傥相容,当荐为京朝官。”意思很直白,只要他网开一面,保他日后能在京任朝官。
面对朝廷高官的威逼利诱,袁韶并没有听命,由此激怒了苏师旦,于言官处提请罢免袁韶,幸有黄茔极力澄清,免遭诬陷。
干实事的“佛子”
苏党下台,袁韶出任桐庐知县,拉开了他驰骋仕途的序幕。
桐庐多宗室,各种利益集团盘根错节。以前,县里的很多事务都难以落实,好多知县做了一段时间都难有建树而主动辞呈。袁韶到任后,谢绝一切私下拜访,除非公事,当地达官贵人要想拜见也一概谢绝。他希望放开手脚,政令得以实施。
当时,杭州为防水患,钱塘岸每年都要加固筑堤,所用石头均取自桐庐,分摊到桐庐百姓的头上,成为桐庐百姓沉重的负担。袁韶上书说,杭州附近的庙子山就有石头,为何还要舍近求远跑到桐庐取石呢?奏折终获批准,压在桐庐百姓头上多年的石头赋税终于解除,百姓拍手叫好,感谢袁韶为民着想的为官之举。
1211年,袁韶被召为太常寺主簿,桐庐百姓依依不舍,举旗夹道欢迎至富阳,所谓“父老旗蔽江以饯”也,足见桐庐百姓对他的爱戴。
根据史料客观地讲,袁韶在临安做了许多实事,为官业绩确实可圈可点。临安此前多火灾,袁韶治理以来,火灾得到有效控制,保证了京城的安全。他为官清廉,能力出众,许多冤假错案经其审理就清清楚楚,得到了就纠正、平反,百姓尊称他为“佛子”。
至今仍为西湖景区里的历史文化景点的先贤堂就是袁韶的手笔。先贤堂亦称集贤堂,始建于宋代,原在苏堤第一桥映波桥旁。1226年,京尹袁韶奏请朝廷建一座祠庙,以祭祀自隐居鼻祖许由以来的39名贤人。如今,集贤堂仍是介绍、展示杭州名人文化和纪念缅怀先贤的场所。
撇不清的“污点”
此后,袁韶在仕途上一路擢升,先后出任右司郎官,任参知政事、浙西制置使等。
他的步步高升,固然因其政绩显著,但历史也有记载说,他是那位一手策划了诛杀韩侂胄事件的史弥远提携起来的。史弥远同袁韶都是鄞县人,先于袁韶踏足仕途,早年即官至礼部侍郎,袁韶后成为其亲信。
历史对史弥远的评价也颇多分歧。史独揽朝纲,大权在握,终其政绩而论,虽非贤相,却能爱惜人才,善于用人,但随着权位的迅速升迁,助长了他的政治野心,成功诛杀权相韩侂胄后便取而代之,一手遮天。后来由其策划的政变将南宋第五代皇帝宋理宗推上皇位,而宋宁宗生前拟定的皇嗣赵竑在政变中自缢身亡,成为南宋后期的最大冤案。
因为与史弥远撇不清的关系,袁韶的历史评价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陈丽萍副教授在其《宋元时期四明袁氏家族研究》一书中写到,正是这层关系,成了袁韶历史评价的一个“污点”。但她认为,即便如此,袁韶在史弥远权倾朝野的时候,依然表现出不畏强权的刚直秉性,史实就是其拒绝在史弥远关于胡梦昱的削藩流放公文上签字。
当年,在朝的大理评事胡梦昱递上万言书,不仅直言无忌,还把副本送达史弥远。他认为赵竑冤案关系“立国之根本”:“戕天理,弃人伦,对我宋立国之根本损伤太多!”史弥远一怒之下撸去其仕籍,勒令其停职,贬窜象州(今广西)。此时袁韶已官至参知政事,他和临安府尹都认为梦昱无罪,拒绝在执行公文上签名。
虽然拒签未能阻止强权,胡梦昱最终还是遭遇流放,死于贬所,但陈丽萍觉得,袁韶已经尽到了一个正直的官员应尽的力。
官场打拼半生,袁韶很幸运地安然终老。南宋嘉熙元年(1237)五月,他在家乡鄞县去世,享年77岁,赠少傅、太师,封越国公。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