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甬江职高的郑伟老师,他的同事们说得最多的便是:“每天到学校第一个见着的肯定是老郑呗,他站在门口执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
郑伟从教25年,是学校的政教处主任。25年来,收获了各种荣誉,却依然保持一颗平常心,他坚持每天最早站在校门口执勤,把每个学生的事都放在心上。郑伟说:“每当收到许多学生热情滚滚的来信、来电时,每当收到学生的鲜花时,总会深深的感到自己的这份工作其实挺快乐的。”
“学生要学什么我也跟着学”
1995年,郑伟调入宁波甬江职业高级中学。在教学中,他发现中职学生最大的问题并非文化成绩不理想,而是缺乏自信。“中职生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只要肯在他们身上多花点精力,他们同样能成为很优秀的人。”郑老师说。
于是,郑老师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入手,让学生重拾自信。
进入甬江职高的第一年,郑老师担任烹饪班班主任。面对清一色的男生班,郑伟坦言,做起工作来有一定难度。郑伟想了个办法,自己也做学生,学生学什么他就学什么,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那段时间,郑老师白天跟着学生同上专业操作课,学生切土豆,他也切土豆,学生练习颠勺,他也跟着做。下课后,他亲自带领学生打扫卫生,手把手教他们放置劳动工具。晚上回家,继续练习刀工,每天坚持切一斤土豆或胡萝卜。
见状,不少学生都想着法子超越老师,大伙你追我赶,学习的劲头一下就足了。
“我是数学老师,不太懂专业操作课的知识,只有和学生一起上课,才能真正的了解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郑老师笑着说。
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郑老师的组织下,学校开展了“白天鹅”德育工程系列活动。学生人手一本《“白天鹅”工程学生德育成长作业本》,要写上每天的目标和每学期的目标,并且每晚进行反思。作业本上还印有主题故事,通过每周一个小故事启迪学生。该系列活动还有“教练培训”“三个一工程”“五步轮回法”等。
活动实施一段时间下来,郑老师发现,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变得更加阳光向上了。最让人欣慰的是,课上打瞌睡的学生人数明显减少了。
“他是我见过最无私的老师”
在同事眼里,郑老师平时不苟言笑,甚至看起来还有点凶,但对学生充满了关心和爱。“他是我见过最无私的老师!”同事管凌燕肯定地告诉记者。
管凌燕回忆,在一次进行全校贫困生统计工作时,细心的郑老师在名单中发现了自己所带的05旅管1班潘同学的名字。不久后,郑老师便上门家访。从其母亲口中得知,潘同学的父亲是名石匠,在工作时被山上滚落的大石头砸中,意外身亡。因此家庭重担都落在了母亲的身上。为了省钱,潘同学在校每天只吃两顿饭。回到学校,郑老师立即往她的饭卡里冲了300元,嘱咐她一定要好好吃饭。
郑老师更希望能给潘同学长期的精神上的支持。那段时间,几乎每周,郑老师都会找潘同学聊天,鼓励她好好学习。毕业时,郑伟又帮其介绍了实习单位,最近又帮她解决了工作问题。
被郑老师记挂于心的学生还有很多。2009年春节,郑老师给杨同学送去了近500元的年货,为了方便其上学,第二学期又送给他一辆自行车。2010年5月,张同学参加烹饪专业等级考试,支付考务费有困难,郑老师主动给予他200元补助。郑老师连续多年发动全校师生资助四川彝族自治县沙腔乡中心小学的63名贫困学生……
“家人是我工作坚强的后盾”
郑老师说,因为工作,常常牺牲很多的空余时间,在家脑子里都时刻想着学校的事。这么多年来,多亏了家里人的理解和帮助,才能安下心来工作。
郑老师年迈的母亲时常瞒着他去家里打扫家务,帮他买菜。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是却给了郑老师很大的心里支持。
而妻子更是他工作上的另一帮手。郑老师的妻子在一家大型企业工作。通过妻子的牵线搭桥,甬江职高和该企业合作创办了新型订单班。这是一个新形式的班级,郑伟和学校领导结合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创建班级特色文化,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学生。郑伟自豪的告诉记者,每年从企业得到的反馈,这个班出去的学生都非常受企业欢迎。吴彦 罗灏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