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剑光夫妻俩每年要放映电影500多场。
傅剑光家庭:
“电影夫妻”的放映人生
晚上6点,五乡镇仁久村文化礼堂,电影放映员傅剑光的工作开始了。搭银幕、确定电影机位、接电、调试音响,傅剑光熟练而又认真地操作着每一个环节。短短几分钟,一束亮光就从数字放映机射出来,清晰的图像出现在银幕上。村民们拿着板凳,从四面八方聚拢到一起,静静的乡村开始变得热闹起来。
农村电影放映员这个日渐消失的岗位,傅剑光一干就是21年,用坚守给村民送去了一个个满是回忆的夜晚。因此,他获得了“全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先进个人”称号。
1994年,20岁刚出头的傅剑光顶替父亲傅正华来到五乡电影放映队。他接过父亲那套老掉牙的放映设备,开始为五乡和东吴两镇周边群众放映电影。
那时,放的是16毫米的电影,放映机、发电机、影片拷贝等大件全靠船和手拉车运输。刚接手电影放映员工作时,恰逢农村电影市场的低谷期,但傅剑光没有退缩,他至今仍然记得第一次放电影是在五乡镇李家洋村,放的是《中国勇士》。看到村民们聚在银幕前,时而激动,时而欢笑,时而落泪,他忽然感到很满足。
晚饭对于农村电影放映员来说,基本是赶不上的。每天下午3点多开始,傅剑光和妻子就收拾好放映设备,去往村里的礼堂为村民播放电影。夜幕降临,电影准时播放,村民们陆陆续续来到广场,观看电影。
电影放映前,村民们都会看到一辆银灰色面包车穿梭乡间,车身贴着“数字电影流动放映车”的标志,车里安装了一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这些都是傅剑光自己掏钱添置的。
“我把面包车改装为流动电影放映宣传车,每到一地挂好银幕,就让放映场地响起音乐。”傅剑光就这样开着宣传车,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当晚的电影预告,让村里的老老小小都知道。看电影的人还真不少,能容纳几百人的仁久村文化礼堂坐了一大半。尽管现在电视节目很丰富,但是村民还是喜欢聚在一起看大屏幕电影。
“既然农村电影能让村民享受快乐,我就要对得起自己的工作。”有一次,他偶然听到一位老人在自言自语:“现在放映的电影太新潮,没老电影好看。”于是,他就针对不同观众进行选片,尽量满足各类观众的需要。他计算过,每场观众平均有五六百人,有些村因年轻人外出工作只剩下老年人留守,他就有针对性地放映戏曲电影;有些村暂住的外来工比较多,他就挑选大家喜欢的动作片等。
电影放映员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与亲朋好友的聚会次数少之又少。除了恶劣天气,一年到头傅剑光有200多个晚上忙忙碌碌在外放映电影,夏天甚至一晚要放映两场,春节期间更是连轴转,从正月初一放到正月十五。
在农村放电影,放映员的收入并不多。按照目前市县两级的放映补贴,一年放300场电影,收入有4万元左右。起先,妻子徐瑾也会有想法,既然放电影这么辛苦,收入又不高,还不如找份工作,去企业上班来得划算。很多人也劝他,不如改行。
傅剑光坦言,心里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后来又想,每次放电影都有那么多人来看,而且放映前后,总会有乡亲帮他收拾器材,还有人送水送点心,这让他十分感动,也让他更加热爱这份事业,坚定了一辈子踏踏实实为乡亲们放电影的决心。
现在,曾对丈夫工作有过怨言的徐瑾也成为了一名电影放映员,白天寻找最新的电影片源,晚上经常是傅剑光在一个村放映,徐瑾就在临近一个村放。这对“电影夫妻”平均一年要放映电影500多场。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