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病虫害,好几棵“红岗劲松”已被移除。记者王鹏摄
如今只剩下两棵“红岗劲松”。
著名的“余姚十景”之一“红岗劲松”,今后可能只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在梁弄,人人都知道挺立在横坎头村安山岭上的13棵松树,它们因其光荣的历史而成为梁弄老区人民的精神象征,红岗劲松由此得名。
可它们的生命没能像老区人民的精神常驻四明,13棵松树遭遇病虫侵袭,一棵棵相继死亡。如今,仅剩的两棵松树也渐渐走向生命的尽头。
古树凋零
巍巍四明山,峦环如城郭,史称洞天福地的千年古镇———梁弄,就身居四明腹地,宁静而秀美。
四明山险峻的羊额岭下,就是有着“浙东红村”之称的横坎头村。村子不大,却很精致,满眼的绿色生机勃勃。村里的安山岭虽然只是个小山丘,却视野开阔,站在山岭上,村庄的一草一木尽收眼底。
站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两棵挺拔的松树,虽然只剩下树顶的些许枯枝,却并不影响它的鹤立鸡群。
距离安山岭不远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纪念馆里,悬挂着多幅松树的画作,就取材于当年安山岭上的松树:树干挺拔,枝繁叶茂,尽显勃勃生机。如今,仅剩的这两棵松树,昔日的盎然生机已不复存在。没有碧绿的叶子,没有繁茂的枝桠,只有树顶处稀稀拉拉的枯枝。树干的树皮皲裂脱落,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每棵树都有显赫的身份———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牌上注明的是马尾松,保护等级三级。其中一棵树的树龄为200年,另一棵树的树龄为100年。
显赫的身份并没有成为它们的救生符。种种迹象表明,这两棵松树已经濒临死亡。
初冬时节,山岭上阵阵凉风吹过,光光的树枝在风中摇晃。山林间,不时传来几声鸟叫,尽显凄凉,正所谓“枯藤老树昏鸦”。
两棵树的旁边,两个巨大的树桩格外刺眼。今年年初,山岭上都还有4棵松树,几个月前,死掉了两棵,不得不把它们处理掉。当了多年村主任的黄水夫告诉记者,砍树的那天,还有不少村民来到山上,给松树送行。
他们都是在古松脚下长大的,有太多的舍不得。
显赫出身
安山岭的古松,不仅年代久远,它们的出生也高贵,曾有过显赫的身世。
余姚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梁弄分会会长吴国强,研究梁弄历史多年,说起这13棵松树如数家珍。
这些松树,是为了纪念当年余姚赫赫有名的黄家嫡孙黄芝生而栽的。黄芝生何许人物,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说起仅次于宁波天一阁的民间藏书楼———五桂楼,宁波人几乎就没有不知道的。五桂楼是梁弄人黄氏后代黄澄量专为藏书而修建的,黄芝生就是黄澄量的嫡孙。在早年的数百年间,黄氏家族都是梁弄显赫一时的大户。
后唐时有黄定远在梁弄安家,传至第六代孙黄远美时,生有八子,其中黄必腾等五个儿子于1159年至1170年间先后登科中举,荣耀之极。
过去中举叫“蟾宫折桂”,他们因此得名“五桂”,黄家一时声名大噪。
宋高宗对他们非常器重,说有“经济之才,宏博之学”,后五子同时辞官归里,衣锦还乡,高宗赠以《送五子还乡诗并序》:
卿昆季辞朕而归,欲留不可,偶成数语为赠,一以表君臣临别眷恋之私,一以为卿子孙后日之光耳。
不德作民王,贤良在朕旁;
普天夫子铎,仙籍桂子香;
昔日燕山窦,今朝浣水黄;
雁行当不乱,衣锦好还乡。
寥寥数语,足见黄氏“五桂”在高宗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黄氏后裔黄澄量,自幼好读书藏书,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赢金遗后诚不若楹书教子为愈也”,遂于清嘉庆年间在其住宅之南建造了藏书楼,为纪念五位祖宗,藏书楼取名“五桂楼”。
黄芝生就是黄澄量的嫡孙,自小聪明好学,后任淮杨盐运使、华洋同知、江苏观察使等职。
他为官清正,秉公办案,富于民族气节。绍兴同乡会曾赠送“明镜高悬”匾额。甲午战争失败后,黄芝生时任台湾行省知事,建造城廓,抵御日寇,深得台胞赞扬。
解职回乡后,他住在梁弄。为官30余年,他不仅两袖清风,一身清廉,还热心乡里的公益事业,筹款建校,修建古迹,在百姓中口碑甚佳,人称“道台老爷”。
黄芝生去世后就葬在了安山岭,其13个子女围着墓地每人种了一棵松树,以纪念先父清正刚直的品行。
红色地标
历经百年风霜,昔日的小树苗终成参天大树,傲然挺立的古松成为四明大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70多年前,作为全国19个革命根据地之一的梁弄,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无数革命志士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与日本鬼子和伪军进行了殊死战斗,它们见证了一个用热血和青春铸就的红色年代,因为这段历史,横坎头成为远近有名的“浙东红村”,曾先后驻扎过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部、政治部、中共区党委和浙东行政公署等机关,领导和团结着浙东敌后抗日军民。
安山岭上的13棵古松也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成为红色梁弄的一部分,红岗劲松因此得名。
古松生长的山坡下,如今是青少年活动中心。抗战时候,那里是浙东区党委所在地,而安山岭则是指挥机关的瞭望岗。吴国强说,山岭下的操场当时就是抗战三五支队的训练场。抗日战争时期,安山岭是阻击鬼子入侵的一道重要屏障,山岭上有战壕和碉堡,借助开阔的视野,是很好的瞭望台。
宁波历史上有名的横坎头反击保卫战就在这里打响的。
1943年12月20日和29日,浙东区党委和纵队首长集中四明主力,根据地群众积极支前,利用砖头、毛竹,树木等修建工事。军民团结一致,共同参战,固守阵地。我新四军浙东纵队主力,在安山岭岗、百丈岗等地,利用战壕、堡台等工事,据山防守,向国民党顽固派挺四纵队和挺五纵队,发起猛烈攻击,炮声隆隆,火光冲天,英勇地消灭了来犯之敌,取得了二次反击保卫战的胜利。
横坎头反击保卫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四明山军民的斗志,保卫了根据地指挥中心的所在地。
那时候起,红村里的这个安山岭就得名红岗,这是一方充满了热血和战火的红色之地;而见证着这一切的13棵劲松,在余姚人心目中则是一群刚毅不屈,百折不挠的爱国志士。
20世纪50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在这里拍摄电影《芦笙恋歌》大部分外景,浙东红村成为名扬国内的风景区,20世纪末被评为余姚十景之一。6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又在这里拍摄电影《难忘的战斗》片段,四明山秀丽景区里的13棵松树成为当时有名的红色地标。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