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古老城市的文化印记——佽飞庙和白衣寺的由来与历史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11-23 07:29:16   稿源: 宁波晚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古老城市的文化印记

古老城市的文化印记

位于鄞州姜山纪念黄晟而建的佽飞庙

主讲人陈鸿

长期从事机关工作,曾在市、省、国家级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过近百篇文章,有关作品多次获奖。近年来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宁波传统文化,所涉领域较广,发表多篇地方史志文章。

在中国人的传统价值理念中,庙宇、宗祠是重要的建筑,关乎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重要的文化地标。现绘于晚清收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宁郡地舆图》,对于当时宁波城内庙宇、宗祠重要建筑大都予以标识。

在秀水街的东首,临河由西向东次列报德观、佽飞庙、关圣庙、永福庵。关圣庙就是通常民间所说的关帝庙,而报德观和佽飞庙这一观一庙,都供奉着唐代明州刺史黄晟。原位于秀水街的佽飞庙(显然源于黄晟的封号),又名灵翼佽飞庙,始建于唐朝,在元代、清道光曾进行过大规模修葺;旁边的报德观建于宋代淳祐八年,明朝正德七年明州人倪淮重建,清光绪年间大火烧毁后又重建。1998年,中山广场建造时,两座历时千年的庙宇被拆除殆尽。现佽飞庙的大殿部分建筑构建仍存于天一阁。

在秀水街区的西侧和孝闻街北段,原有一座颇有名气的白衣寺,几经兴废,现白衣寺仅存的大殿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建的,大殿为重檐歇山顶,通面阔五开间,进深三间,木梁架保存较完整。

佽飞庙:明州刺史黄晟的功德庙

在宁波各地广泛流传着黄晟斩蛟龙的故事。唐时明州桃花渡(现新江桥)有两条蛟龙经常兴风作浪,吞食活人,祸害百姓。有一年端午时节,百姓在桃花渡按例用童男童女祭蛟龙,一时亲属哭声震天。路过此地的少年黄晟得知此事,持宝剑跃入江中,与蛟龙展开生死搏斗,最后杀死蛟龙,自此桃花渡风平浪静。

真实的黄晟是唐代鄮城人(今鄞州区姜山镇上张村)。时值晚唐时期,皇帝疏于朝政,宦官弄权,又逢天灾人祸,先后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京师长安经城破和洗劫已是满目疮夷,大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

黄晟虽身材矮小,曾因身高不够而未被军队录取,但年少时就异常勇猛,在乱世中主动联络地方豪绅,组建地方武装,保护黎民百姓,屡立战功。景福元年(892年),因战功卓著被任命为明州刺史,兼任宁波最高军事长官,并在此位长达18年。面对地方军阀争战不断、匪患频发的现状,黄刺史承担起保境安民的重任,率军平息周边匪患。广招江南文人,专门建“措大营”人才安置房;为培养军事人才,设立君子营的军事学校,君子巷由此得名;积极扶持宗教事业,大量捐私田筹善款,扩建和修建了奉化雪窦寺、岳林寺和象山常乐寺,让百姓有了精神上寄托和教化场所;在城区与江东重建浮桥(即现灵桥前身),大大方便了百姓和商旅通行。

同时,黄晟刺史意识到仅依靠军队打击和防范,难以完全防止匪寇侵扰百姓。经精心调研,他提出依托明州三江地形,在子城外围再建设一个罗城,确保明州城百姓安居乐业。唐光化元年(公元898年),启动了浩大的工程建设,发动大量民工开采石头,历经数载辛劳,终于筑建成坚固的明州罗城。罗城城墙周长十八里,设置东门、南门、西门、北门、东渡门、望京门等十门,比原来的子城扩大了整整40倍,大大拓展了明州城的规模。据史料记载,在建设罗城的过程中,黄晟不幸以身殉职。黄晟不但政绩卓越,而且为官清廉,临终上书朝廷,不让子孙世袭官位,官府所有库存银两都被打上“送使”字样,即作为封存上缴之赋税。他先后被唐昭宗、宋太祖敕封,在宋理宗时被追封为佽飞将军中济侯。

在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年代,有这样一位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的黄刺史,是当时明州百姓之大幸。明州百姓感其恩德,在秀水、奉化、姜山三地建造了佽飞庙,在姜山三圣庙、云龙太傅祠、象山泗洲头等均供奉着黄晟塑像,千百年来黄晟受到了广大百姓的爱戴和怀念。

白衣寺:多位高人在此行善讲学

在秀水街区的西侧和孝闻街北段,原有一座颇有名气的白衣寺。白衣寺原名净士居报仁院,建于五代后唐长元年(930年),旧址在府治地即现中山公园一带。据宋《延佑四明志》记载,在宋代建隆年间,这里变成了节度使钱亿的官邸,有一天,钱节度使看见屋梁上发出白光,木纹呈观音相,将此木梁换下,将观音相的木梁刻成观音像供在寺里。老百姓俗称作“白衣观音院”。因为从宋代起,观音菩萨因普渡众生而广泛信仰,寺院中塑像常是头覆白头巾、身着白袍的慈善中国化形象,“白衣”成为中国民间百姓对观音的别称。宋治平元年(1064年),寺院被皇帝赐白衣广仁额。

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曾做过明州郡守,其间,他捐款在白衣观音院内建造了青莲阁。北宋建炎年间,入侵金军屠城放火,白衣观音院未能幸免,后来又重建。在明洪武三年,白衣寺年久失修坍塌,当地官府将该地块改造成官邸,而将白衣观音院迁至现址,从此定名为白衣讲寺。白衣寺由于历史悠久,且供奉百姓广泛信仰的观音菩萨,历代香火不断。

民国时期,白衣寺已有很高的声誉,民国四大高僧中的虚云、弘一、太虚三位大师,以及著名的圆瑛大师等或云游或驻锡(指长期驻留一地),这也让千年古刹白衣寺再度声名鹊起。由于军阀连年争战,百姓穷顿流离失所,社会上孤儿增多。为救济社会孤儿,1918年,时任白衣寺方丈安心头陀,邀请圆瑛、太虚大师在白衣寺内创办了佛教孤儿院,主要资金源于安心头陀下南洋向华侨华人募捐钱款,甬上“陈氏三文豪”之一著名学者陈屺怀也慷慨解囊,卖文稿费作为捐助。孤儿院实行工读教育,先后收养孤儿达二百余人。圆瑛大师、太虚大师均是中国近代佛教领袖,1929年两人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圆瑛并连续数届当选主席。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被推选为第一任会长。这件善事在当时社会引起了不同凡响。

民国十九年仲夏(1930年),虚云、弘一两法师相伴云游到白衣寺讲经论道,与寺中住持朝夕论道,引来众多文人雅士聆听求教,并留下珍贵的影像。虚云大师是民国公认的第一高僧、禅宗泰斗,一生颇多传奇,他是建国后中国佛教协会首席发起人,并被选举为名誉会长。1959年10月13日,虚云法师以高达120岁圆寂,在现代佛教史上,历经百余年修行中,被称为“坐守15个道场,重兴6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5宗,唯其一人”。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闻名于世。出家后,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第二年春,弘一大师再次来宁波,仍挂单(指投宿)于城北的白衣寺。当年仲夏,慈溪金仙寺的住持亦幻赶来,受五磊寺住持栖莲和尚之托,商请弘一法师往住五磊寺,创办“南山律学院”,弘一大师听闻欣然接受。而亦幻回山向栖莲复命,两人非常高兴,于是以弘一大师的名义去上海捐募,募得大洋一千元。当法师被邀请上五磊寺的时候,亦幻希望法师能起草《缘启》进一步化缘,但弘一大师对开院募捐极为不满,说道“无缘”,便拂袖而去。回到白衣寺后,他深陷烦恼之中,对前来看望他的刘质平说道:我弘一入山以来,坚持以弘律为己任,不化缘,不收徒,不任职,直至圆寂,此志不移。

1932年夏天,陕西的关中和陕北发生了持续三年的大旱灾,饿死者二百多万,逃亡者几百万,数十里不见人烟。当时弘一法师在上虞法界寺生了一场大病,差点命走西天。大病初愈不久,白衣寺住持安心头陀来法界寺,伏地恳请他同往西安,以筹济陕西灾荒。极度虚弱的弘一法师心中明白此一去恐是凶多吉少,但仍毅然答应同往。大师弟子刘质平得知立即赶到宁波码头,奔上即将开的轮船再三劝阻,而一向视诺言如山的大师执意前往,刘质平强行背起身体羸弱的弘一法师上岸……这段真实事故鉴证了大师悲天悯人的情怀。

背景图片:千年古刹白衣寺大殿。

编辑: 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