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科教·卫生 正文

当代著名诗人叶延滨:有梦想和诗意的人生走得更远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11-30 07:05:01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记者:您在中国最有影响的两家诗刊《诗刊》和《星星》担任过主编,这些年来诗歌从兴盛走向寂寞,您的体会是什么?

  叶延滨:任何文学样式的发展都是有机遇的,它是和时代紧密相关的。其实,现代诗歌自从诞生到现在近100年,每个历史时期都为中国文坛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诗篇,记录了时代的声音和脉搏。

  诗歌在上世纪80年代是全民参与的大繁荣期,但在今天,大众传媒进入视频时代,诗歌很难用画面来表达,于是它回归到了一种常态,诗歌的受众从整个社会变为爱诗之人。但关注度小,不等于它没有前景。事物总有热有冷,这是正常现象。单就写作水平而言,目前已有很多新人超过了上世纪80年代的著名诗人。现在也有各种各样全国性、省级诗刊,诗歌的内部发展还是健康的。

  记者:诗歌是相对比较纯粹的作品,您觉得诗歌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或者一个诗人的目标是什么?

  叶延滨:诗歌的存在是为了记载人类情感的历史,不管在哪个年代,诗歌的活动从来没有中断过。在所有的发展中,诗歌都和人的精神生活有关。所以,诗歌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伴侣。正因为诗歌是比较纯粹的东西,更多关注人的内心,所以可以读诗的现代人是幸福的,因为读诗需要有闲有文化有修养,读诗的人内心更丰富。

  我曾经说过诗歌起着变速器的作用,曾经对此持反对意见的人现在也提出了“慢诗歌”的概念。过去我们讲诗歌是号角,是武器,那是在革命年代,而现在是和平年代,人们更多的是关心自身的生存状态和内心幸福,而诗歌可以让你在嘈杂中找回自己找回安宁。

  在多元的时代,造就多元的诗歌,我觉得诗歌正在回归它的本源。比如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不同身份的诗人写出来的诗都那么感人那么真实,为什么?大家都有这份共鸣,共同的关注点,但是过后大家又回归到自己的生活轨迹,一个诗人和社会发生关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记者:最后,给那些喜欢诗歌、还在写诗的文学爱好者一些建议吧。

  叶延滨:首先,选择读诗和写诗,无论你是不是会成为一个诗人都是件快乐和幸福的事情。如果真要写诗,不要过于迷恋技巧的东西,而是要用心去体会被感动的东西,能够感动人才能激发你的情感,也才可能打动别人。对于孩子来说,脱离动画阶段正是进入诗歌的最好时期,所以引导孩子读诗是很重要的,因为诗歌和青春有关,青春的状态就是诗意的状态,发呆、憧憬、冥想等都是诗意的状态。诗歌是指向未来的,有梦想和诗意引导人生,一定会走得更远。□宁波晚报 记者 陈晓旻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