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河姆渡畔走出的书法家:专注自己的努力 不抱怨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7-17 07:00: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东南商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积累

许多年以后,成为知名书法家的夏明,问前来求教的年轻人,“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九个字,要写多久?

年轻人知道,这九个字,是九九消寒图。从清代起,读书人年年冬至前用双钩法制此图,头九第一天开始用朱红填上,每日一笔,直到九九八十一天过完,笔成之日,就是杨柳堆烟春意满庭的时候。

有何难?不到3个月就写完了?

夏明说,每日一笔,看似简单,但要坚持下来,并非易事。每天一笔,不能多写,不能少写,更不能补写,闲了忙了,高兴了郁闷了都要写;一笔漏下,就要永远空着,绝没有补救的机会。这是对人耐性的打磨。

这种坚持,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

当年博物馆开馆,忙碌了一阵,生活、工作一下子冷清了起来。起初,博物馆只有四五名员工,几乎都是余姚本地人,下班就回家了,剩他一人守在那里。单位没有食堂,中饭请附近村民来烧,晚饭就只有剩菜剩饭了,用开水泡泡凑合着吃。如果想改善伙食,只能骑车到附近的罗江村找个小店。有时出去吃饭,不是为了打牙祭,而是想找个人说说话。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人“先富起来”。而一个正当年的男子,做着一份闲职,每天写写字,需要定力和勇气。

夏明说,没事干的时候,就拿本书出去,看累了就躺在地上睡一会。有时书也不带,就在遗址附近闲逛。

在“双鸟朝阳”象牙雕刻前,夏明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那些陶器、骨器等文物,融入的那种讲究对称、追求平衡的审美意识和拙朴沉静的艺术效果,让夏明惊喜、激动、顿悟。

年复一年,日子过得就像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样。其实,每天又有细微的差别。就像写消寒图一样,据说,人们在描完当天的一笔后,再用其他色笔在笔画的旁边记下当日的天气冷暖,阴晴圆缺。比如,第一笔记下“今日风”,第二笔记下“朝晦晚晴”,第三笔“先雪后晴”,第四笔“晴暖日”,第五笔“风骤雪疾”……风风雨雨,阴阴晴晴,填充了每一个单调的日子,使时光变得饱满坚实。这个过程,叫积累。

机缘

那些年,夏明渐渐形成自己的书风。“篆本周秦、草临旭素、隶宗汉魏、真法钟王”,这是著名学者、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对其作品的评价。只是,他自己也很难说清,这样的书风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还是突然哪天顿悟的成果。

1996年,贾平凹到河姆渡博物馆参观。夏明没想到,这位大作家会对他的字感兴趣,并因此结缘。

一开始,身为办公室主任的夏明只担任解说。他作了充分的准备,现场气氛也很好。参观完毕,博物馆请贾平凹留墨题词。

就在他铺开纸,蘸墨挥毫时,屋顶的灯泡突然爆裂,玻璃碎片落了一地。大家面面相觑,贾平凹也颇感惊讶。夏明急中生智,“大作者光临,真是石破天惊”。

这句话让现场气氛顿时轻松起来。贾平凹沉思片刻,满蘸浓墨,题写了“为我中华民族文明而骄傲”的条幅。

贾平凹有午睡的习惯。饭后,夏明提议可到他的宿舍午睡,大作家爽快地答应了。宿舍虽然简陋,但屋内的文房四宝和一本本书籍,让两人有了共同话题。

桌上放着夏明两天前创作的隶书作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贾平凹看后,当场写了“得大自在”四字赠与夏明。

两人相谈甚欢。作为答谢,夏明按贾平凹要求,用汉隶笔法写了幅对联:“山唯宁静生群物,海以宏深纳大川”。贾平凹欣然接受,称其书法经过正规训练,蕴含传统功底。

河姆渡遗址不断吸引大批的中外名人、文化泰斗还有中央领导前来,其中很多热爱书法的参观者同夏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相互交流、切磋,夏明的书法技艺又得以提升。

高智老先生,曾任毛泽东主席的秘书,来河姆渡时已70多岁高龄。起初,老人对负责接待的夏明并没特别在意,后来解说河姆渡文化时,老人开始留意这个年轻人。看到夏明的书法作品后,老人大加赞赏,称假以时日必有所成,并当场献书,赠以“爱我中华”四个大字。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