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姚这方热土上,有许多我们熟知的老手艺,如绷棕棚、修鞋子、榨菜油、爆米花、打铁、磨刀、做大糕、手工缝纫……这些别具情怀的老手艺,常常勾起几代人怀旧的情愫。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规模化工业生产的冲击下,一些老手艺离我们渐行渐远,常让人扼腕叹息,但也有一些老手艺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让我们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依然能亲切地见识老手艺,体验别样情怀,感受老手艺的魅力,勾起许多人恍若眼前的美好回忆。
笔者走访了我市众多老手艺作坊,用镜头记录了老手艺传承人的精湛技艺,与大家一起分享,让我们重温那些充满人文情怀的老手艺吧。
▲爆米花,余姚话俗称放胖。“放胖喽!”小孩子们赶紧捂好耳朵,只听一声“嘭”,香味就阵阵飘来。(2015年6月摄)
▲虽然榨菜油很辛苦,但还是有一些人从事这个行业,把香香的菜油奉献给喜欢它的人们。 (2012年7月摄)
▲三七市村有一个铁匠小屋,店主守着老祖宗的手艺谋生,为村民打造一些农具。 (2014年12月摄)
▲梁弄老街的黄师傅,做豆腐三十多年了,每天要做一百多斤豆子,销路很不错。 (2014年12月摄)
▲在陆埠镇的一个山村里,村民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下,晒起了地道的番薯粉丝。 (2014年12月摄)
▲虽然现在多数人都睡席梦思,但棕棚以其绿色环保,透气性好,软硬适度,难以被人忘怀。北滨江路王师傅的棕棚铺开了三十多年了,在余姚一带小有名气。 (2015年6月摄)
▲位于三七市镇祝家渡村的张师傅,祖传铜匠,78岁了,还在敲敲打打着。(2014年12月摄)
▲闻名遐迩的梁弄大糕,是梁弄特有的糕点,香糯甜润,入口即化。(2014年12月摄)
▲城区东朝街上,有一家历经百年的邵氏磨刀铺。远在陆埠梁弄等地的人也会慕名而来。(2015年6月摄)
▲燕窝山上盛产毛竹,徐师傅六十多岁了,一到农闲,就在家打起了竹箩,有需要的工厂商店会来收购。 (2014年12月摄)
▲缝缝补补的生活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但有那么一群劳动者用巧手与人方便。 (2015年6月摄)
▲南雷路角落有家修鞋铺,勤劳的师傅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2015年6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