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城市竞争力 如何再提升?
2020-01-20 07:38: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陈旭钦胡拓汪雅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与其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和所赋予的国家战略定位息息相关。

  历史表明,当一座城市处于功能提升、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往往通过举办重大会展节事活动,作为推动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宁波怎样提振“精气神”?亟须谋划一些重大会展节事活动,聚焦高质量、面向现代化,解决经济、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人口承载能力的矛盾,这是必须关注、剖析、解答的问题。

  宁波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近十年来,宁波GDP增速一直保持在7%至8%的中高速区间,保持较强韧性。

  但从当前及“十四五”时期发展形势看,仍面临不少要素制约和挑战,支撑城市发展的传统动能正在逐渐弱化。主要表现为:

  1.要素制约愈发凸显

  随着城市间的人才竞争不断加剧,宁波缺乏优质高校和大院大所的短板日益暴露。万人高校学生人数位居全国第35位。加之杭州、上海的“虹吸效应”,导致宁波本土人才流失严重。

  宁波中心城区首位度、集聚度不够,城区经济密度、人口密度、创新密度不高。宁波建城区规模相对偏小。从2017年建成区面积分析,宁波345平方公里。

  土地产出效率相对较低,2018年宁波单位土地产出约1.09亿元。建设用地指标稀缺,城市新增动能找不到地理空间。

  当前,宁波不少大平台、大区块开发建设水平上不去,主要原因在于市级统筹能力太弱及“强县域”发展模式,对重大产业布局、区块开发、项目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城市发展理念亟待转型。

  2.产业结构亟待升级

  宁波现有的科研、人才等短板制约产业创新的空间。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薄弱,导致宁波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竞争格局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遭遇“卡脖子”现象突出。

  宁波制造附加值普遍不高,高新技术产品占全市出口比重仅为6.7%。创新研发投入力度不够,宁波R&D支出占GDP比重仅为2.4%。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不平衡。2018年,宁波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达16016.5亿元,而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30.0亿元,仅为货物贸易的1/19。

  文化软实力、创新力薄弱。宁波虽然拥有建设文化大都市的优势,但文化创新相对落后,文化传承与创新力、软实力不够。

  3.政策优势趋于弱化

  宁波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得到中央鼎力支持,通过建立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等体制机制,争取到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如今,一方面计划单列的体制优势不再明显,另一方面自贸区、自贸港等新的政策机遇未能先行获取。

  4.区域竞合形势复杂

  当前,宁波在新经济领域发展相对缓慢,城市经济辐射范围未能有效扩张,城市首位度不高,中心城区能级没得到有效提升。

  未来,宁波将面临上海和杭州的“虹吸效应”更加明显,加之城市功能、城市品质、交通便捷度等方面不足,进一步导致宁波对优质人才、金融资本等关键要素的吸引力趋弱,对舟山、台州、绍兴的辐射作用也比较弱,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甚至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

  港口“大而不强”“大港小航”格局明显,港口对城市发展带动作用减弱,港城协同融合能力不足。空港能级不足,全球可达性较差。宁波机场能级不高,与城市地位不匹配。2018年宁波机场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172万人次,全国排名第33位。至2019年10月,宁波直飞城市为83个(其中境外19个)。

  铁路枢纽能级不足,向上向下链接能力较弱,面临被边缘化风险。宁波高铁班次数量居全国第21位,高铁、动车和城际班次合计为201列/天。

  提升宁波城市竞争力的建议

  宁波城市竞争力,如何再提升?

  1.打造更高能级的产业体系,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

  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以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和“225”外贸双万亿行动为抓手,构建“先进制造业+国际贸易”双翼齐飞融合发展格局。

  立足宁波资源禀赋,在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南湾新区、临空经济示范区、象保区等重大平台载体,加速布局商业航天发射及卫星应用服务、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生命健康、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氢能汽车、量子通信、节能环保等前沿产业。

  以实体经济为导向,改造提升汽车制造、纺织服装、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重塑“宁波制造”品牌优势。

  通过三港(空港、海港、陆港)联动,强化宁波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地位。依托中国-中东欧“17+1”合作平台,以中国-意大利合作园区、中日合作示范园区为重点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加紧筹备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17+1”峰会,谋划申办2030年世博会,全面提升宁波在国家新一轮战略布局中的地位。

  依托中国-中东欧“17+1”合作平台,以中国-意大利合作园区为重点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同时,把中日合作打造为宁波“十四五”期间对外交流的重点方向和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的着力点。

  2.培育更具活力的创新体系,提高城市可持续竞争力

  提升科技创新功能是宁波“十四五”期间城市发展的核心所在,也是“灵魂”和“牛鼻子”,对整个城市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从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角度,宁波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主线,以甬江科创大走廊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引擎,聚焦产业创新,打造利益共享、能级提升的跨区域创新产业链。

  3.形成更高品质的环境体系,提高城市宜居竞争力

  提升宁波中心城区能级,强化宁波市对各县域的统筹能力,增强宁波市对内对外的辐射能力。优化市域空间布局,拉开宁波大都市框架。强化规划统筹,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变。加快建立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体制机制。

  重点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文化演艺、体育健身、旅游观光、餐饮服务、购物展销等城市消费产业。推动文化、旅游、会展产业深层次融合,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以智慧城市和未来社区建设为抓手,以城市有机更新为契机,提升城区发展水平。通过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倡导“幸福宁波”。

  重点弥补发展科教、文化、医疗等比较优势较弱的功能,建设一批优质高校、三甲医院、国际社区,优化人才安居、医疗保障等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宜居竞争力。

  利用2021年宁波建城1200年的契机,开展“宁波建城1200年”活动。整合现有的阳明文化周、海丝文化节、弥勒文化节、天一书香文化节、“宁波帮·帮宁波”大会等节庆活动。同时,积极申办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通过大活动、大项目、大平台,快速提升宁波文化软实力。

  大力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研究院所资源,争取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国内外友好城市共建教育合作平台。

  比如,与捷克布拉格查尔斯大学开展海洋工程、工业工程学科合作,与波兰比得哥什音乐学院开展人文艺术和文创学科合作等;充分利用“宁波帮”资源,形成“城市+母校+校友”的发展共同体,深度参与宁波高教和科研院所建设;积极推进宁波本土大学建设,探索兴建一座弘扬、传承传统中华文化的阳明大学(阳明书院)。

  借鉴杭州等地全域都市化的经验,推进宁波全域都市化。结合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建议余姚、慈溪撤市设区,尽早合并江北、镇海两区。

  4.营造更加优良的交通条件,提高城市宜商竞争力

  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首先要转变理念,从接轨上海、承接上海溢出资源,向服务上海、协同推进城市群发展的转变。

  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把握共建大湾区、服务大上海、做强都市圈三个维度,协同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要素流通、公共服务等方面合作,加快推进前湾新区(浙沪合作示范区)、沪甬高铁跨海通道、沪嘉甬铁路、甬台温高铁、甬舟特别合作区等重大平台项目建设。

  充分借鉴南通、嘉兴、苏州等地服务上海的经验,强化宁波城市功能对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支撑。

  全面提高宁波空港国际功能。争取引进西部航空、吉祥航空、祥鹏航空、幸福航空等低成本航空公司在宁波设立基地并增加运力投放,形成辐射周边的低成本航空网络。

  积极拓展国际航班航线,重点培育面向东亚、东南亚、中东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廉价中转航线。尽早开通宁波机场第五航权,争取日韩经宁波飞往中东欧国家的定期直飞航线。

  总之,宁波要把“先进制造业+国际贸易”做大做强、做精做专,发扬老一辈“宁波帮”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才能行稳致远。

  来源东南商报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城市竞争力 如何再提升?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1-20 07:38:00

  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陈旭钦胡拓汪雅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与其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和所赋予的国家战略定位息息相关。

  历史表明,当一座城市处于功能提升、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往往通过举办重大会展节事活动,作为推动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宁波怎样提振“精气神”?亟须谋划一些重大会展节事活动,聚焦高质量、面向现代化,解决经济、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人口承载能力的矛盾,这是必须关注、剖析、解答的问题。

  宁波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近十年来,宁波GDP增速一直保持在7%至8%的中高速区间,保持较强韧性。

  但从当前及“十四五”时期发展形势看,仍面临不少要素制约和挑战,支撑城市发展的传统动能正在逐渐弱化。主要表现为:

  1.要素制约愈发凸显

  随着城市间的人才竞争不断加剧,宁波缺乏优质高校和大院大所的短板日益暴露。万人高校学生人数位居全国第35位。加之杭州、上海的“虹吸效应”,导致宁波本土人才流失严重。

  宁波中心城区首位度、集聚度不够,城区经济密度、人口密度、创新密度不高。宁波建城区规模相对偏小。从2017年建成区面积分析,宁波345平方公里。

  土地产出效率相对较低,2018年宁波单位土地产出约1.09亿元。建设用地指标稀缺,城市新增动能找不到地理空间。

  当前,宁波不少大平台、大区块开发建设水平上不去,主要原因在于市级统筹能力太弱及“强县域”发展模式,对重大产业布局、区块开发、项目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城市发展理念亟待转型。

  2.产业结构亟待升级

  宁波现有的科研、人才等短板制约产业创新的空间。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薄弱,导致宁波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竞争格局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遭遇“卡脖子”现象突出。

  宁波制造附加值普遍不高,高新技术产品占全市出口比重仅为6.7%。创新研发投入力度不够,宁波R&D支出占GDP比重仅为2.4%。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不平衡。2018年,宁波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达16016.5亿元,而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30.0亿元,仅为货物贸易的1/19。

  文化软实力、创新力薄弱。宁波虽然拥有建设文化大都市的优势,但文化创新相对落后,文化传承与创新力、软实力不够。

  3.政策优势趋于弱化

  宁波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得到中央鼎力支持,通过建立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等体制机制,争取到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如今,一方面计划单列的体制优势不再明显,另一方面自贸区、自贸港等新的政策机遇未能先行获取。

  4.区域竞合形势复杂

  当前,宁波在新经济领域发展相对缓慢,城市经济辐射范围未能有效扩张,城市首位度不高,中心城区能级没得到有效提升。

  未来,宁波将面临上海和杭州的“虹吸效应”更加明显,加之城市功能、城市品质、交通便捷度等方面不足,进一步导致宁波对优质人才、金融资本等关键要素的吸引力趋弱,对舟山、台州、绍兴的辐射作用也比较弱,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甚至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

  港口“大而不强”“大港小航”格局明显,港口对城市发展带动作用减弱,港城协同融合能力不足。空港能级不足,全球可达性较差。宁波机场能级不高,与城市地位不匹配。2018年宁波机场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172万人次,全国排名第33位。至2019年10月,宁波直飞城市为83个(其中境外19个)。

  铁路枢纽能级不足,向上向下链接能力较弱,面临被边缘化风险。宁波高铁班次数量居全国第21位,高铁、动车和城际班次合计为201列/天。

  提升宁波城市竞争力的建议

  宁波城市竞争力,如何再提升?

  1.打造更高能级的产业体系,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

  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以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和“225”外贸双万亿行动为抓手,构建“先进制造业+国际贸易”双翼齐飞融合发展格局。

  立足宁波资源禀赋,在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南湾新区、临空经济示范区、象保区等重大平台载体,加速布局商业航天发射及卫星应用服务、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生命健康、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氢能汽车、量子通信、节能环保等前沿产业。

  以实体经济为导向,改造提升汽车制造、纺织服装、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重塑“宁波制造”品牌优势。

  通过三港(空港、海港、陆港)联动,强化宁波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地位。依托中国-中东欧“17+1”合作平台,以中国-意大利合作园区、中日合作示范园区为重点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加紧筹备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17+1”峰会,谋划申办2030年世博会,全面提升宁波在国家新一轮战略布局中的地位。

  依托中国-中东欧“17+1”合作平台,以中国-意大利合作园区为重点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同时,把中日合作打造为宁波“十四五”期间对外交流的重点方向和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的着力点。

  2.培育更具活力的创新体系,提高城市可持续竞争力

  提升科技创新功能是宁波“十四五”期间城市发展的核心所在,也是“灵魂”和“牛鼻子”,对整个城市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从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角度,宁波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主线,以甬江科创大走廊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引擎,聚焦产业创新,打造利益共享、能级提升的跨区域创新产业链。

  3.形成更高品质的环境体系,提高城市宜居竞争力

  提升宁波中心城区能级,强化宁波市对各县域的统筹能力,增强宁波市对内对外的辐射能力。优化市域空间布局,拉开宁波大都市框架。强化规划统筹,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变。加快建立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体制机制。

  重点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文化演艺、体育健身、旅游观光、餐饮服务、购物展销等城市消费产业。推动文化、旅游、会展产业深层次融合,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以智慧城市和未来社区建设为抓手,以城市有机更新为契机,提升城区发展水平。通过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倡导“幸福宁波”。

  重点弥补发展科教、文化、医疗等比较优势较弱的功能,建设一批优质高校、三甲医院、国际社区,优化人才安居、医疗保障等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宜居竞争力。

  利用2021年宁波建城1200年的契机,开展“宁波建城1200年”活动。整合现有的阳明文化周、海丝文化节、弥勒文化节、天一书香文化节、“宁波帮·帮宁波”大会等节庆活动。同时,积极申办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通过大活动、大项目、大平台,快速提升宁波文化软实力。

  大力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研究院所资源,争取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国内外友好城市共建教育合作平台。

  比如,与捷克布拉格查尔斯大学开展海洋工程、工业工程学科合作,与波兰比得哥什音乐学院开展人文艺术和文创学科合作等;充分利用“宁波帮”资源,形成“城市+母校+校友”的发展共同体,深度参与宁波高教和科研院所建设;积极推进宁波本土大学建设,探索兴建一座弘扬、传承传统中华文化的阳明大学(阳明书院)。

  借鉴杭州等地全域都市化的经验,推进宁波全域都市化。结合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建议余姚、慈溪撤市设区,尽早合并江北、镇海两区。

  4.营造更加优良的交通条件,提高城市宜商竞争力

  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首先要转变理念,从接轨上海、承接上海溢出资源,向服务上海、协同推进城市群发展的转变。

  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把握共建大湾区、服务大上海、做强都市圈三个维度,协同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要素流通、公共服务等方面合作,加快推进前湾新区(浙沪合作示范区)、沪甬高铁跨海通道、沪嘉甬铁路、甬台温高铁、甬舟特别合作区等重大平台项目建设。

  充分借鉴南通、嘉兴、苏州等地服务上海的经验,强化宁波城市功能对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支撑。

  全面提高宁波空港国际功能。争取引进西部航空、吉祥航空、祥鹏航空、幸福航空等低成本航空公司在宁波设立基地并增加运力投放,形成辐射周边的低成本航空网络。

  积极拓展国际航班航线,重点培育面向东亚、东南亚、中东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廉价中转航线。尽早开通宁波机场第五航权,争取日韩经宁波飞往中东欧国家的定期直飞航线。

  总之,宁波要把“先进制造业+国际贸易”做大做强、做精做专,发扬老一辈“宁波帮”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才能行稳致远。

  来源东南商报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