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看了井头山出土文物照片 冯骥才连声赞叹"我的家乡了不得"
2020-10-20 21:15: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殷殷之情系桑梓 拳拳之心牵故里

  ——著名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冯骥才专访

  中国宁波网记者 崔小明

  谈井头山的保护和申遗、讲宁波建城1200年纪念方式、为慈城抱珠楼的开发利用出谋献策……10月17日下午,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成立15周年之际,冯骥才先生亲切接见了家乡前去祝贺的客人,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秋日的天津大学叠翠流金、景色宜人。跨进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大门,红叶摇曳、波光潋滟,清幽静雅之气扑面而来。一楼的门厅中醒目地悬挂着冯骥才先生题写的匾额“挚爱真善美 关切天地人”,这是冯骥才先生一生的追求写照,也是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院训。进入会客厅,正在等候的冯骥才先生站起来热情地和大家一一握手。虽然已经78岁高龄,但高大的身躯依然挺拔。落座后,他愉快地回忆起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第一次来天津演出时的情景,时隔20多年,他仍能脱口而出演员的名字和当时演出的剧目。

  虽然远隔千里,冯骥才一直对家乡特别牵挂。在今年井头山遗址成功发掘时,他第一时间通过在甬亲友送上祝福并给予高度评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林大吉将手机中的井头山出土文物的照片一一向他介绍,冯骥才先生看得非常仔细,连声赞叹,并自豪地向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等在座的客人介绍:“我的家乡了不得!河姆渡遗址将中华文明推前到了7000年前,这次井头山遗址又将历史推到了8000多年前。”冯骥才说,井头山遗址是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兼有两种文明的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下一步要梳理井头山、河姆渡、田螺山、傅家山等遗址历史发展的脉络,邀请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在学理上说明白、讲清楚,然后再研究保护与申遗、开发和利用等问题。

  当得知明年是宁波建城1200年时,冯骥才先生建议发动宁波的学者,编一本精美的图志,以图为主,配以文字,从井头山开始,把宁波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梳理清楚,可能会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冯骥才先生饶有兴致地说,宁波的冯氏一脉也是在唐代开始振兴,算起来与宁波建城的历史差不多。他说,宁波冯氏始于汉末忠贞公冯冕,他是东汉开国名将、大树将军冯异的六世孙。汉朝建安6年即公元201年,冯冕任勾章令,后因三国混战,无法返回北方,遂隐居于慈城。冯氏后来屡遭战乱,四处逃散。唐朝中叶,冯氏在慈城再度振兴,而且文脉昌达,到清末共计出了57名进士。他说如果以建城1200年为契机,从一个姓氏的变迁来看城市的发展脉络,也很有意思。

  冯骥才先生一直关心慈城抱珠楼的保护利用情况。抱珠楼是道光年间浙东著名的藏书楼,是冯骥才高祖的从弟冯本怀所创。得知抱珠楼得到进一步保护后,他十分高兴,说保护利用抱珠楼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如果建一个普通的图书馆,就没有什么特色,可以考虑建一座“荐书馆”,里面馆藏书都是社会各界人士推荐的书,荐书人要签上自己的名字,并写几句荐书理由。荐书人既可以是知名学者,也可以是普通百姓、在校学生。这样的图书馆有温度、有思想,很特别,还可以带动阅读。冯骥才说,他愿意发动他广泛的“朋友圈”为抱珠楼荐书。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看了井头山出土文物照片 冯骥才连声赞叹"我的家乡了不得"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10-20 21:15:00

  殷殷之情系桑梓 拳拳之心牵故里

  ——著名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冯骥才专访

  中国宁波网记者 崔小明

  谈井头山的保护和申遗、讲宁波建城1200年纪念方式、为慈城抱珠楼的开发利用出谋献策……10月17日下午,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成立15周年之际,冯骥才先生亲切接见了家乡前去祝贺的客人,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秋日的天津大学叠翠流金、景色宜人。跨进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大门,红叶摇曳、波光潋滟,清幽静雅之气扑面而来。一楼的门厅中醒目地悬挂着冯骥才先生题写的匾额“挚爱真善美 关切天地人”,这是冯骥才先生一生的追求写照,也是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院训。进入会客厅,正在等候的冯骥才先生站起来热情地和大家一一握手。虽然已经78岁高龄,但高大的身躯依然挺拔。落座后,他愉快地回忆起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第一次来天津演出时的情景,时隔20多年,他仍能脱口而出演员的名字和当时演出的剧目。

  虽然远隔千里,冯骥才一直对家乡特别牵挂。在今年井头山遗址成功发掘时,他第一时间通过在甬亲友送上祝福并给予高度评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林大吉将手机中的井头山出土文物的照片一一向他介绍,冯骥才先生看得非常仔细,连声赞叹,并自豪地向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等在座的客人介绍:“我的家乡了不得!河姆渡遗址将中华文明推前到了7000年前,这次井头山遗址又将历史推到了8000多年前。”冯骥才说,井头山遗址是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兼有两种文明的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下一步要梳理井头山、河姆渡、田螺山、傅家山等遗址历史发展的脉络,邀请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在学理上说明白、讲清楚,然后再研究保护与申遗、开发和利用等问题。

  当得知明年是宁波建城1200年时,冯骥才先生建议发动宁波的学者,编一本精美的图志,以图为主,配以文字,从井头山开始,把宁波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梳理清楚,可能会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冯骥才先生饶有兴致地说,宁波的冯氏一脉也是在唐代开始振兴,算起来与宁波建城的历史差不多。他说,宁波冯氏始于汉末忠贞公冯冕,他是东汉开国名将、大树将军冯异的六世孙。汉朝建安6年即公元201年,冯冕任勾章令,后因三国混战,无法返回北方,遂隐居于慈城。冯氏后来屡遭战乱,四处逃散。唐朝中叶,冯氏在慈城再度振兴,而且文脉昌达,到清末共计出了57名进士。他说如果以建城1200年为契机,从一个姓氏的变迁来看城市的发展脉络,也很有意思。

  冯骥才先生一直关心慈城抱珠楼的保护利用情况。抱珠楼是道光年间浙东著名的藏书楼,是冯骥才高祖的从弟冯本怀所创。得知抱珠楼得到进一步保护后,他十分高兴,说保护利用抱珠楼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如果建一个普通的图书馆,就没有什么特色,可以考虑建一座“荐书馆”,里面馆藏书都是社会各界人士推荐的书,荐书人要签上自己的名字,并写几句荐书理由。荐书人既可以是知名学者,也可以是普通百姓、在校学生。这样的图书馆有温度、有思想,很特别,还可以带动阅读。冯骥才说,他愿意发动他广泛的“朋友圈”为抱珠楼荐书。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