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北风起!宁波人喜欢的这种小零食到时候了 原料你肯定想不到
2020-12-20 22:03:00 稿源: 宁波晚报  

  隔着老式的栅栏窗,大灶上的蒸桶“咕嘟咕嘟”冒着热气,还隐隐约约飘出一股番薯特有的香味。一时间有些恍惚:不是做牛皮糖吗?怎么没有印象中那股甜腻腻的味道?

  在宁海桥头胡街道一些农户的记忆中,像最近这段北风连续“那个吹”的日子,是制作牛皮糖的好日子了。

  牛皮糖里没有牛皮,用到的是蛮出人意料的原料,你猜是啥?

  牛皮糖里没“牛皮” 却有番薯和萝卜

  12月16日上午10点左右,家住宁海桥头胡街道五联村铜岭徐的范忠义与何英娥拎着一桶已经洗净、打碎的麦芽,匆匆赶来。

  作为制作牛皮糖用到的一种原材料,麦芽的出现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刚制作好的牛皮糖,口感还有些软糯。

  范忠义上前揭开蒸桶的盖子,伴随着一股袅袅白烟弥漫整间屋子的,还有一股特别的味道,以番薯的香甜为主,略带萝卜特有的“药腥气”。

  探头往蒸桶里张望,果真是白色的、黄色的、紫色的番薯块,还夹杂着萝卜片,几乎已经被蒸“烂”。

  范忠义说,将番薯、萝卜和麦芽搅拌,然后一遍又一遍地挤压,沥出的汁水才是制作牛皮糖真正要用到原料。

  范忠义将蒸熟的番薯、萝卜和麦芽搅拌、捣烂,才能进行制作牛皮糖的下一个步骤。

  牛皮糖竟然是用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番薯和萝卜做成的?

  何英娥说,因为土壤适合,再加上容易种,还能当粮食,当地农户历来有种番薯的传统。收获上来的番薯吃不完,就用来做牛皮糖的原材料。

  “不知道是从哪一辈流传下来的,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了。”何英娥回忆说。

  用来做牛皮糖的番薯需要精挑细选。在何英娥的经验中,白番薯用得多一些,“但现在的人觉得紫薯营养价值高,所以也会适当放一些”;刚收回来的番薯要摊开放上一段时间,让淀粉转化为果糖和葡萄糖,“这样就不需要另外加糖了。”

  至于“混迹”番薯中的萝卜,“是为了尽可能中和番薯本身的味道。”何英娥说。

  何英娥在挤压番薯、萝卜和麦芽混合物中的水分,那才是制作牛皮糖所需要的。

  做牛皮糖也要“看天吃饭”

  制作牛皮糖需要七八个小时。其中,最耗时,最关键的就是熬糖浆的过程。

  临近中午11点,沥出的汁水被倒入锅中。不一会儿功夫,水就开始沸腾、冒泡……“还早着呢,要等到它变成黏糊糊的糖浆才算好。”范忠义说。

  这一等,要两三个小时。

  眼看着糖浆即将凝固,范忠义赶紧将早已备好的花生、芝麻、姜粉加入其中,翻炒后舀出,“如果可以的话,再加一点桔皮进去。”

  接下来,又是一个等待的过程,等待糖浆变冷、变硬,再裹上厚厚的炒粉,牛皮糖就算做完了。

  从稀薄的汁水到浓稠的糖浆,距离牛皮糖的成功又近了一步。

  才下午2点出头,阳光却已渐渐隐去,凛冽的北风吹得人不由瑟瑟发抖。

  范忠义和何英娥却还蛮高兴的:有风、够冷的天气,最适合牛皮糖成型。两人各搬了一把椅子坐在室外,将牛皮糖剪成一小颗一小颗。

  “天要冷,又不能太冷。如果不够冷,糖浆就容易化掉;如果太冷,牛皮糖会硬得太快。”何英娥说这话,手上的速度却丝毫没有减慢半分。

  跟很多农活一样,牛皮糖的制作也讲究个“看天吃饭”,既体现在制作的过程上,也体现在制作的时节上。

  何英娥说,每年到了冬天北风起,他们开始做牛皮糖,一般做到年前也就差不多了。

  范忠义坐的位置刚好在风口上。瑟瑟的北风吹冷了人,却吹来了做牛皮糖的好时机。

  “补嘴空”的零食成了预购的“抢手货”

  因为工序复杂,尤其是熬糖浆的过程十分考验制作者对火候的掌控,眼下仍坚持手工制作牛皮糖的人已经不多,且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我们也不是每天都做,一般有人预定了才做。”何英娥说。因为人手有限,产量有限,倒也是营造出了几分“供不应求”的热闹劲儿。

  曾几何时,不仅是在桥头胡,包括在宁海的其他地方,像这种用番薯作为主要原料的牛皮糖是孩子们每年到了冬天经常吃的一味零食。

  特别是牛皮糖中含有姜粉,或多或少还有些驱寒的效果。

  时光流转,物资越来越丰富,人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牛皮糖不再是孩子们用来聊以度过特别容易嘴馋的冬日的“必选项”,却仍存在一部分人的记忆中,更以“无添加”为卖点,受到不少外来者或游客的青睐。

  记者石承承 通讯员杨宵杰

  摄影崔引 视频剪辑朱琳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0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北风起!宁波人喜欢的这种小零食到时候了 原料你肯定想不到

稿源: 宁波晚报 2020-12-20 22:03:00

  隔着老式的栅栏窗,大灶上的蒸桶“咕嘟咕嘟”冒着热气,还隐隐约约飘出一股番薯特有的香味。一时间有些恍惚:不是做牛皮糖吗?怎么没有印象中那股甜腻腻的味道?

  在宁海桥头胡街道一些农户的记忆中,像最近这段北风连续“那个吹”的日子,是制作牛皮糖的好日子了。

  牛皮糖里没有牛皮,用到的是蛮出人意料的原料,你猜是啥?

  牛皮糖里没“牛皮” 却有番薯和萝卜

  12月16日上午10点左右,家住宁海桥头胡街道五联村铜岭徐的范忠义与何英娥拎着一桶已经洗净、打碎的麦芽,匆匆赶来。

  作为制作牛皮糖用到的一种原材料,麦芽的出现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刚制作好的牛皮糖,口感还有些软糯。

  范忠义上前揭开蒸桶的盖子,伴随着一股袅袅白烟弥漫整间屋子的,还有一股特别的味道,以番薯的香甜为主,略带萝卜特有的“药腥气”。

  探头往蒸桶里张望,果真是白色的、黄色的、紫色的番薯块,还夹杂着萝卜片,几乎已经被蒸“烂”。

  范忠义说,将番薯、萝卜和麦芽搅拌,然后一遍又一遍地挤压,沥出的汁水才是制作牛皮糖真正要用到原料。

  范忠义将蒸熟的番薯、萝卜和麦芽搅拌、捣烂,才能进行制作牛皮糖的下一个步骤。

  牛皮糖竟然是用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番薯和萝卜做成的?

  何英娥说,因为土壤适合,再加上容易种,还能当粮食,当地农户历来有种番薯的传统。收获上来的番薯吃不完,就用来做牛皮糖的原材料。

  “不知道是从哪一辈流传下来的,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了。”何英娥回忆说。

  用来做牛皮糖的番薯需要精挑细选。在何英娥的经验中,白番薯用得多一些,“但现在的人觉得紫薯营养价值高,所以也会适当放一些”;刚收回来的番薯要摊开放上一段时间,让淀粉转化为果糖和葡萄糖,“这样就不需要另外加糖了。”

  至于“混迹”番薯中的萝卜,“是为了尽可能中和番薯本身的味道。”何英娥说。

  何英娥在挤压番薯、萝卜和麦芽混合物中的水分,那才是制作牛皮糖所需要的。

  做牛皮糖也要“看天吃饭”

  制作牛皮糖需要七八个小时。其中,最耗时,最关键的就是熬糖浆的过程。

  临近中午11点,沥出的汁水被倒入锅中。不一会儿功夫,水就开始沸腾、冒泡……“还早着呢,要等到它变成黏糊糊的糖浆才算好。”范忠义说。

  这一等,要两三个小时。

  眼看着糖浆即将凝固,范忠义赶紧将早已备好的花生、芝麻、姜粉加入其中,翻炒后舀出,“如果可以的话,再加一点桔皮进去。”

  接下来,又是一个等待的过程,等待糖浆变冷、变硬,再裹上厚厚的炒粉,牛皮糖就算做完了。

  从稀薄的汁水到浓稠的糖浆,距离牛皮糖的成功又近了一步。

  才下午2点出头,阳光却已渐渐隐去,凛冽的北风吹得人不由瑟瑟发抖。

  范忠义和何英娥却还蛮高兴的:有风、够冷的天气,最适合牛皮糖成型。两人各搬了一把椅子坐在室外,将牛皮糖剪成一小颗一小颗。

  “天要冷,又不能太冷。如果不够冷,糖浆就容易化掉;如果太冷,牛皮糖会硬得太快。”何英娥说这话,手上的速度却丝毫没有减慢半分。

  跟很多农活一样,牛皮糖的制作也讲究个“看天吃饭”,既体现在制作的过程上,也体现在制作的时节上。

  何英娥说,每年到了冬天北风起,他们开始做牛皮糖,一般做到年前也就差不多了。

  范忠义坐的位置刚好在风口上。瑟瑟的北风吹冷了人,却吹来了做牛皮糖的好时机。

  “补嘴空”的零食成了预购的“抢手货”

  因为工序复杂,尤其是熬糖浆的过程十分考验制作者对火候的掌控,眼下仍坚持手工制作牛皮糖的人已经不多,且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我们也不是每天都做,一般有人预定了才做。”何英娥说。因为人手有限,产量有限,倒也是营造出了几分“供不应求”的热闹劲儿。

  曾几何时,不仅是在桥头胡,包括在宁海的其他地方,像这种用番薯作为主要原料的牛皮糖是孩子们每年到了冬天经常吃的一味零食。

  特别是牛皮糖中含有姜粉,或多或少还有些驱寒的效果。

  时光流转,物资越来越丰富,人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牛皮糖不再是孩子们用来聊以度过特别容易嘴馋的冬日的“必选项”,却仍存在一部分人的记忆中,更以“无添加”为卖点,受到不少外来者或游客的青睐。

  记者石承承 通讯员杨宵杰

  摄影崔引 视频剪辑朱琳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