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文娱
一个有很多故事的展览
2021-01-26 07:26: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年伊始,宁波博物馆二楼公共区墙上展出了一批大幅老照片:灵桥建设与通桥典礼,由鼓楼向正北方向拍摄的公园路及周边民居,西塘河泽民段,东钱湖、慈湖,满仓的东海大黄鱼,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工仪式……“就如穿越前世,游走在当年的宁波,灵桥落成了,上海轮船到了,雪窦寺银杏依旧,不经意间或许来到外婆家,路上的行人恍惚与你很像,这是一个有很多故事的展览。希望‘宁波城市记忆展’能给观众带来震撼观感。”策展人李安宁如是说。

  在李安宁看来,在日新月异的当下,旧貌不停换新颜,宁波原有的城市肌体渐渐模糊。那些建筑、成片街区、港口河埠、江河桥梁、老字号、名人故居、市井生活等,纵向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传承,横向展示着它宽广深厚的阅历,传达了宁波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特征,是老一代宁波人的集体印象,也是新宁波人与未来人们对这座城市前世的透视。老照片记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和变迁,安放着几代人的回忆和情怀。在宁波建城1200年之际,“宁波城市记忆展”作为新年首展,因此具有了特别的意义。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宁波,还配上了民国时期宁波地图与20世纪宁波地图进行对照。

  “宁波城市记忆展”展出的照片很大一部分来自80多年前的工程技术人员王之祥,另有一部分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以及当代宁波的十几位摄影师如余德富、沈一鸣、戚颢、叶炜等人。

  照片作者之一的王之祥是民国时期鄞县建设科工程师。“几年前,宁波出版社与叶向阳女士找到我,叶女士家藏其外公王之祥于20世纪30年代所拍宁波的400多张大画幅胶片、玻璃底片,希望进行抢救性修复与数字化,因为宁波博物馆有设备及技术。”王之祥先生之子王本立正是李安宁学摄影的启蒙老师。这八九十年前的老底片,隔了两代,由李安宁“接手”。他通过策展,凸显了王之祥先生作为城市建设工程师的独特视角,并让宁波20世纪30年代黄金十年的珍贵影像重见天日,其中的缘分也实在奇妙。

  王之祥(1904年—1974年),浙江嘉善人。1928年,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气工程系毕业,留校任教。曾师从李叔同学习篆刻,偏爱古物与艺术,好用镜头摄录事物。1931年春,受当时

  的鄞县县长陈宝麟之邀,携全家来宁波,在鄞县政府建设科任技士兼电信主管。1949年后,王之祥仍积极参与宁波城市建设,为市政协科技组、书画社成员,晚年经常在天一阁为文物研究贡献余热。

  2018年,《宁波1931—1939(王之祥摄影珍存)》由宁波出版社出版,在当年的浙江书展上首发引起轰动。200多张黑白高清照片,可以让人直观又真切地回溯宁波那段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历史。“王之祥真切地记录了宁波这座千年古城由传统商埠向现代城市的嬗变,当年记录的影像成了最珍贵的遗产,这其中高质量的底片尤为珍贵。”李安宁说,他们从这批珍贵的老照片中挑选了60余张,精放成一米及以上的巨照,作为“宁波城市记忆展”的前半部分首次公开展出。“当时用了一年时间对王之祥先生的老照片底片进行数字化修复,也想着能办个老照片的展览。相比于出书,把照片放大后,更多细节出来了,观众可以拿放大镜深入观看研究。老宁波人能找到小时候的家在哪里,还有读书的小学等。”

  这个展览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美好回忆。老年观众对着雪后的公园路和中山公园回想起往事:那里曾经有父辈提起的府学孔庙大成殿、尊经阁;溪口雪窦山的千丈岩瀑布是变化最小的照片;而灵桥可以讲述的故事就更多了……

  中年观众更感兴趣的是那些跟自己经历相关的老照片:呼宣传口号的20世纪70年代鄞县宝幢公社小学生、邱隘拖拉机手培训班学员、西门口卖鱼桥河埠头、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山路和东门口、当年最高的建筑邮电大楼、东海大黄鱼丰收等,感慨“以前物质上没那么富裕,想起来却是满满的幸福感”。

  李安宁经常到展出老照片的地方去观察人们的反应,发现“年轻观众的热情不亚于老年人,他们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有自己的看法,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展览的初衷也是这样的。”展览的最后一张照片是2003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工仪式,“灵桥和杭州湾跨海大桥都是宁波人引以为傲的,展览是两座桥的连接,老照片就是宁波人最好的集体记忆。”

  为了更好地向观众展示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宁波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推出了“宁波城市记忆”专题,在网上连载此展。第一辑为“灵桥的故事”,以视频讲述的形式娓娓道来。李安宁说,这是一个长年展出的计划,等墙上的老照片褪色,展览本身也会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

  中国宁波网陈青许婧文/摄

编辑: 李霞君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一个有很多故事的展览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1-26 07:26:00

  2021年伊始,宁波博物馆二楼公共区墙上展出了一批大幅老照片:灵桥建设与通桥典礼,由鼓楼向正北方向拍摄的公园路及周边民居,西塘河泽民段,东钱湖、慈湖,满仓的东海大黄鱼,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工仪式……“就如穿越前世,游走在当年的宁波,灵桥落成了,上海轮船到了,雪窦寺银杏依旧,不经意间或许来到外婆家,路上的行人恍惚与你很像,这是一个有很多故事的展览。希望‘宁波城市记忆展’能给观众带来震撼观感。”策展人李安宁如是说。

  在李安宁看来,在日新月异的当下,旧貌不停换新颜,宁波原有的城市肌体渐渐模糊。那些建筑、成片街区、港口河埠、江河桥梁、老字号、名人故居、市井生活等,纵向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传承,横向展示着它宽广深厚的阅历,传达了宁波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特征,是老一代宁波人的集体印象,也是新宁波人与未来人们对这座城市前世的透视。老照片记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和变迁,安放着几代人的回忆和情怀。在宁波建城1200年之际,“宁波城市记忆展”作为新年首展,因此具有了特别的意义。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宁波,还配上了民国时期宁波地图与20世纪宁波地图进行对照。

  “宁波城市记忆展”展出的照片很大一部分来自80多年前的工程技术人员王之祥,另有一部分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以及当代宁波的十几位摄影师如余德富、沈一鸣、戚颢、叶炜等人。

  照片作者之一的王之祥是民国时期鄞县建设科工程师。“几年前,宁波出版社与叶向阳女士找到我,叶女士家藏其外公王之祥于20世纪30年代所拍宁波的400多张大画幅胶片、玻璃底片,希望进行抢救性修复与数字化,因为宁波博物馆有设备及技术。”王之祥先生之子王本立正是李安宁学摄影的启蒙老师。这八九十年前的老底片,隔了两代,由李安宁“接手”。他通过策展,凸显了王之祥先生作为城市建设工程师的独特视角,并让宁波20世纪30年代黄金十年的珍贵影像重见天日,其中的缘分也实在奇妙。

  王之祥(1904年—1974年),浙江嘉善人。1928年,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气工程系毕业,留校任教。曾师从李叔同学习篆刻,偏爱古物与艺术,好用镜头摄录事物。1931年春,受当时

  的鄞县县长陈宝麟之邀,携全家来宁波,在鄞县政府建设科任技士兼电信主管。1949年后,王之祥仍积极参与宁波城市建设,为市政协科技组、书画社成员,晚年经常在天一阁为文物研究贡献余热。

  2018年,《宁波1931—1939(王之祥摄影珍存)》由宁波出版社出版,在当年的浙江书展上首发引起轰动。200多张黑白高清照片,可以让人直观又真切地回溯宁波那段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历史。“王之祥真切地记录了宁波这座千年古城由传统商埠向现代城市的嬗变,当年记录的影像成了最珍贵的遗产,这其中高质量的底片尤为珍贵。”李安宁说,他们从这批珍贵的老照片中挑选了60余张,精放成一米及以上的巨照,作为“宁波城市记忆展”的前半部分首次公开展出。“当时用了一年时间对王之祥先生的老照片底片进行数字化修复,也想着能办个老照片的展览。相比于出书,把照片放大后,更多细节出来了,观众可以拿放大镜深入观看研究。老宁波人能找到小时候的家在哪里,还有读书的小学等。”

  这个展览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美好回忆。老年观众对着雪后的公园路和中山公园回想起往事:那里曾经有父辈提起的府学孔庙大成殿、尊经阁;溪口雪窦山的千丈岩瀑布是变化最小的照片;而灵桥可以讲述的故事就更多了……

  中年观众更感兴趣的是那些跟自己经历相关的老照片:呼宣传口号的20世纪70年代鄞县宝幢公社小学生、邱隘拖拉机手培训班学员、西门口卖鱼桥河埠头、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山路和东门口、当年最高的建筑邮电大楼、东海大黄鱼丰收等,感慨“以前物质上没那么富裕,想起来却是满满的幸福感”。

  李安宁经常到展出老照片的地方去观察人们的反应,发现“年轻观众的热情不亚于老年人,他们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有自己的看法,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展览的初衷也是这样的。”展览的最后一张照片是2003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工仪式,“灵桥和杭州湾跨海大桥都是宁波人引以为傲的,展览是两座桥的连接,老照片就是宁波人最好的集体记忆。”

  为了更好地向观众展示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宁波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推出了“宁波城市记忆”专题,在网上连载此展。第一辑为“灵桥的故事”,以视频讲述的形式娓娓道来。李安宁说,这是一个长年展出的计划,等墙上的老照片褪色,展览本身也会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

  中国宁波网陈青许婧文/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李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