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重建北宋大殿模型 看保国寺如何探究千年木构密码
2021-03-08 09:17: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中国宁波网记者陈青 黄国飚 张钱鸿 通讯员滕启城 张璐易

  “保国寺北宋大殿实证建模系列科研项目的启动,是保国寺‘十四五’文博事业的一个发端,也是保国寺助力宁波文化强市建设的实际举措。”今年适逢宁波建城1200年,又值保国寺公布为国保单位60周年,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将举行系列纪念活动,先期制作了大殿东次间前进梁架1:2实木模型,将古老的建筑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播给大众,并以此促进传统营造技艺的薪火传承。

  保国寺古建筑群鸟瞰。

  千年保国寺大殿,在灵山环抱、古木掩映中,如画卷般铺陈在历史文化名城宁波的北郊,背枕鄮峰,左辅象鼻,右弼狮岩,卫护着连通中华文明摇篮腹地的中国大运河慈江一段,也守望着千里烟波浩渺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大通道,被誉为“东来第一山”。

  大藻井。

  1954年,保国寺北宋大殿被意外发现,改变了当时国内建筑史学界普遍认为长江以南地区不可能存留宋代早期建筑遗存的学术观点,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筑史学研究领域的一次重大发现。

  大殿所反映的木构营建理念以及诸多工艺手法,与《营造法式》的记载如出一辙,被视作印证《营造法式》北宋官式建筑的“活标本”。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生、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原组长罗哲文先生曾这样评价保国寺大殿:“江南古刹、文物精华、法式例证、建史奇葩。”

  东来第一山。

  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现存早期木构建筑遗产,保国寺北宋大殿不仅代表了江南海道辐辏之地千年的文化高度,而且彰显了东方古老国度厚重的艺术风范,在建筑史、艺术史、科技史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61年3月4日,保国寺与故宫、长城、佛光寺、布达拉宫等一并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年来,一代代保国寺文保人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建,用心血汗水延续着它的不老神话。

  大殿东次间前进梁架模型搭建。

  随着修缮养护等文保工程的实际需求,近年来,保国寺大殿营造技艺的保护传承愈发显得重要,成为延续大殿长寿的必要技能。基于之前与清华、东南等高校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于日前启动了保国寺北宋大殿实证建模系列科研项目,遵循“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的原则,先期制作大殿东次间前进梁架1:2实木模型。

  模型搭建中的木构件。

  天一阁博物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木构营造研究所负责人曾楠介绍,经过多次实地勘测,大殿东次间前进梁架共计拆分为217个单体构件,最大的长达4米,最小的仅有手掌大小。尽管这批构件占比不到大殿全部木构的十分之一,但却几乎囊括了大殿与《营造法式》相互印证的构件实例和做法,比如小材大用的拼合柱、符合规制的材分等第、领先世界的断面比例、海内孤例的虾须拱、科学合理的开榫打卯、造型古朴的月梁阑额等等。

  木质栌斗。

  保国寺营造技艺自北宋大殿重建以来已承续千年,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它以当地木材和经由海上运输而来的东亚地区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运用锯、斧、刨、凿、锤等传统木工工具,以榫卯为主要连接方式,以材分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标准,体现了浙东地域建筑文化与我国北方中原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融合,是宁波历代工匠集体创造的经验总结和匠心智慧的结晶。

  北宋大殿内景。

  曾楠认为,此次实证建模不仅印证以保国寺大殿为代表的传统木构营造的技术领先性和科学优越性,而且促进了保国寺大殿学术研究的全面深入开展,为今后保国寺文保修缮储备了一批既懂技术、又能研究、还了解现代文物保护手段的复合型非遗传承人。“该项目也推动宁波代表性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之后我们将策划专题临特展览走出去,向国内外更好地展示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1200年的历史积淀。还将引入社教活动,让社会公众动手搭建,亲身体验传统建筑文化的无穷魅力。”

  保国寺大殿不是一蹴而成,古人在传承中营建、在营建中向前发展,成就了千年的智慧结晶。保国寺文保人正循着古人留下的印痕,揣摩着他们的匠心匠意,在守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回溯古人走过的路。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重建北宋大殿模型 看保国寺如何探究千年木构密码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3-08 09:17:00

  中国宁波网记者陈青 黄国飚 张钱鸿 通讯员滕启城 张璐易

  “保国寺北宋大殿实证建模系列科研项目的启动,是保国寺‘十四五’文博事业的一个发端,也是保国寺助力宁波文化强市建设的实际举措。”今年适逢宁波建城1200年,又值保国寺公布为国保单位60周年,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将举行系列纪念活动,先期制作了大殿东次间前进梁架1:2实木模型,将古老的建筑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播给大众,并以此促进传统营造技艺的薪火传承。

  保国寺古建筑群鸟瞰。

  千年保国寺大殿,在灵山环抱、古木掩映中,如画卷般铺陈在历史文化名城宁波的北郊,背枕鄮峰,左辅象鼻,右弼狮岩,卫护着连通中华文明摇篮腹地的中国大运河慈江一段,也守望着千里烟波浩渺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大通道,被誉为“东来第一山”。

  大藻井。

  1954年,保国寺北宋大殿被意外发现,改变了当时国内建筑史学界普遍认为长江以南地区不可能存留宋代早期建筑遗存的学术观点,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筑史学研究领域的一次重大发现。

  大殿所反映的木构营建理念以及诸多工艺手法,与《营造法式》的记载如出一辙,被视作印证《营造法式》北宋官式建筑的“活标本”。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生、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原组长罗哲文先生曾这样评价保国寺大殿:“江南古刹、文物精华、法式例证、建史奇葩。”

  东来第一山。

  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现存早期木构建筑遗产,保国寺北宋大殿不仅代表了江南海道辐辏之地千年的文化高度,而且彰显了东方古老国度厚重的艺术风范,在建筑史、艺术史、科技史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61年3月4日,保国寺与故宫、长城、佛光寺、布达拉宫等一并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年来,一代代保国寺文保人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建,用心血汗水延续着它的不老神话。

  大殿东次间前进梁架模型搭建。

  随着修缮养护等文保工程的实际需求,近年来,保国寺大殿营造技艺的保护传承愈发显得重要,成为延续大殿长寿的必要技能。基于之前与清华、东南等高校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于日前启动了保国寺北宋大殿实证建模系列科研项目,遵循“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的原则,先期制作大殿东次间前进梁架1:2实木模型。

  模型搭建中的木构件。

  天一阁博物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木构营造研究所负责人曾楠介绍,经过多次实地勘测,大殿东次间前进梁架共计拆分为217个单体构件,最大的长达4米,最小的仅有手掌大小。尽管这批构件占比不到大殿全部木构的十分之一,但却几乎囊括了大殿与《营造法式》相互印证的构件实例和做法,比如小材大用的拼合柱、符合规制的材分等第、领先世界的断面比例、海内孤例的虾须拱、科学合理的开榫打卯、造型古朴的月梁阑额等等。

  木质栌斗。

  保国寺营造技艺自北宋大殿重建以来已承续千年,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它以当地木材和经由海上运输而来的东亚地区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运用锯、斧、刨、凿、锤等传统木工工具,以榫卯为主要连接方式,以材分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标准,体现了浙东地域建筑文化与我国北方中原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融合,是宁波历代工匠集体创造的经验总结和匠心智慧的结晶。

  北宋大殿内景。

  曾楠认为,此次实证建模不仅印证以保国寺大殿为代表的传统木构营造的技术领先性和科学优越性,而且促进了保国寺大殿学术研究的全面深入开展,为今后保国寺文保修缮储备了一批既懂技术、又能研究、还了解现代文物保护手段的复合型非遗传承人。“该项目也推动宁波代表性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之后我们将策划专题临特展览走出去,向国内外更好地展示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1200年的历史积淀。还将引入社教活动,让社会公众动手搭建,亲身体验传统建筑文化的无穷魅力。”

  保国寺大殿不是一蹴而成,古人在传承中营建、在营建中向前发展,成就了千年的智慧结晶。保国寺文保人正循着古人留下的印痕,揣摩着他们的匠心匠意,在守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回溯古人走过的路。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