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这个搪瓷杯有什么不同?”“这个国徽可能比你们的年纪还要大!”
4月10日,鄞州区潘火街道香园社区,举办了一场关于老物件的特别展览。今年39岁的牛永国滔滔不绝地向前来参观的居民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展厅里的每件藏品他都熟稔于心。
牛永国是新宁波人,老家在山东沂蒙山,13岁就迷上老物件收藏。26年来,藏品多达数万件,装满了3间仓库。今年以来,这样的老物件展览他办了十几场。这是第一次在家门口办展,没想到居民都慕名来“打卡”。
视频制作:李玲玲 记者 蔡柯
牛永国(右一)向居民讲解藏品。
13岁开始收藏老物件每件藏品背后都是一段历史
“你看这几个杯子有什么不同?”牛永国指着桌上一排搪瓷茶杯问记者。走近细看,放在最左边的三个杯子是没有把手的。
“这三个都是抗美援朝时期,赴朝慰问团给志愿军用的杯子。没有把手,方便直接拿起喝,如果有热水,还可以暖手。”
记者拿起其中一个搪瓷杯,普通杯子的杯底是往里凹的,这个杯子却是向外凸。“战争时期,炮弹一炸,盛着水的杯子就被震得凸出来了。这个杯子是我堂爷爷的战友给我的。”
牛永国的堂爷爷是“老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他从小听着红色故事长大。老家山东沂蒙山是革命老区,村里时常会挖出弹壳或炮弹皮之类。小伙伴经常把这些当玩具,他则会小心翼翼存放起来。
13岁那年,他收藏的第一件物品就是战争遗留下的子弹壳。“在我很小的时候,堂爷爷经常嘱咐我,要把这些东西收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收藏兴致就更高了。每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记录着不可磨灭的历史。“看着这些物品,仿佛打开了一本历史书。”
1843年的钢版画,宁波的棉花种植。 受访者供图
26年收藏,摆了整整三间仓库藏品丰富,跨越三个甲子
26年来,牛永国的藏品达数万件,摆了整整三间仓库。藏品的时间跨度从晚清到现代,跨越了三甲子。有些珍贵藏品,他会定期用橄榄油擦拭。
摆在展厅最前方的,是一个悬挂式的国徽。这是在1950年9月25日至12月31日期间第一批铸造的,采用木模浇铸法。如今国徽有些斑驳,仿佛在讲述岁月沧桑。这枚国徽,是牛永国上初中时收藏的。他在农户家里一眼就看到了国徽,好说歹说用自己的物品做了交换。
参加工作后,牛永国经常省吃俭用,只为买一件心仪的藏品。他主动寻找欠缺的藏品,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
“庚子年是鼠年,我就会特意去搜寻关于庚子事变的藏品,那些藏品多在法国和英国。当时我手头正好缺一张八国联军进北京城,在‘龙椅’上合影的画报。我四处托国外的朋友寻找,几经辗转总算找到了。看到画报那一刻,我真的流泪了。”每每看到这些带有历史印记的藏品,牛永国都会心生感慨。他认为,这代人有责任去收集这些老物件,去留存那段历史。
形形色色的粮票。 受访者供图
一边寻宝一边探寻历史他把自己活成了“行走的博物馆”
展厅里陈列的藏品,只是“冰山一角”。随手拿起一样,牛永国都会将背后的历史和故事娓娓道来。今年以来,这样的展出越来越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
这些藏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粮票。很多老年人看着这些粮票都会勾起老底子的回忆。“收集起来很不容易,从全国通用版到省级、市级和县级的粮票,我这里都有。”其中有一套特别珍贵的粮票,一套两枚,面额分别为“壹钱陆分伍厘”合0.0165市斤,“伍分伍厘”合0.0055市斤,是目前收藏界面额最小的油票。
“每到一个地方出差,我都会去二手市场转转,或者专程拜访当地的收藏家协会。”这些年,牛永国走遍了全国各地,还经常前往法国、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寻宝。这些藏品中,最珍贵的是在2012年时买下的一个虎头要塞的炮弹空壳,有800斤重,那时候花了4万多元。
“每次得到一件藏品,我就会去了解藏品的历史,了解它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不断寻宝,不断学习探索,牛永国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行走的博物馆”。今年以来,他在宁波各地做老物件展览,就是想让更多的居民,特别是年轻人了解那些历史。“每次展出时,只要我有时间,我都愿意给大家当解说员,介绍每件物品的故事。”牛永国说,收藏这些老物件,唤醒历史记忆,这可能就是他最大的动力。宁波晚报记者 薛曹盛 实习生 曾紫薇 通讯员 邱煜
抗美援朝时期的搪瓷杯。除署名外均由记者拍摄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