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这对"电力夫妻"的作品遍及宁波高山海岛
2021-04-11 20:17:01 稿源: 甬上  

视频制作:记者 滕华

  行走在宁波,罗玉鹤的双眼总会不由自主地留意着高架路边、村野山间的电力铁塔。20年来,经他手设计建成的电力工程超400多个,绘下的蓝图一个个都变成了现实。

  从大学毕业选择宁波,同是福建莆田人的罗玉鹤夫妇扎根这片土地当起了忙碌的“电力人”,并成长为国内相关领域专家。他们说,“宁波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在这里生活挺幸福的!”

静能测绘制图,动能挥刀披荆斩棘 

  近年来,全国不少城市都在“抢人”。早在20年前,宁波就开始行动了。现为市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线路设计室主任的罗玉鹤,是2001年宁波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抢到的人才。“输电线路设计专业,当年我们是全国第一届本科,行业内是很吃香的。”全班35个同学,宁波就抢到了5个,算是战果辉煌。

  城市要发展,电力先行,而设计又是龙头。这些年,罗玉鹤真真实实地用双脚在“丈量”宁波,几乎走遍了宁波的每个村镇。为了画出山形、断面、设计塔高,一个10多斤的背包成了他们的出行标配,里面装着GPS定位设备,手里还得拎一副全站仪;此外,爬山用的木棍、砍刀,也必须随身携带。

  “我们去之前,很多路都是没人走过的。”罗玉鹤说,特别是一些人迹罕至的海岛,租船颠簸半天才能抵达,上岛后迎接他们的,只有繁茂的刺藤。“想爬到山顶,我们要挥舞着砍刀,一路披荆斩棘,跟电影里荒野求生的场面差不多。”

  设计宁波最高跨海输电塔

  4月9日,记者跟随罗玉鹤来到江北慈城湖心村姚江变50万伏电站,为附近山顶的几座输电铁塔做现场定位。一早出发,再回到单位,已是中午时分。“现在交通便捷,对我们电力人来说,工作条件提升不少。20年前宁波高速、高架还没这么多,出去勘查设计项目,经常遇到出门一周才能回家的情况。”

  2010年,罗玉鹤设计了从石浦到鹤浦的跨海输电工程,这是当时宁波最高输电塔,一举拿下了省电力公司优秀设计一等奖、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的三等奖。跨海项目难在哪里?中间最长的两个铁塔跨度有1公里远,是平时两三百米间距的好几倍,要牵连起那么长的输电线,决定了铁塔必须承受足够大的张力;象山海岛是夏季台风的高发地,铁塔结构必须得抵抗住14级甚至更高级的台风侵袭。

  如今,这座130米高的铁塔高高矗立在海岛上,塔身刷上了红白警示漆,已成为当地一景,远远就可看见。建成后,罗玉鹤还专门带上家人一起去合影纪念,“儿子也很骄傲,这是爸爸设计的。”

  领衔设计全省200多种塔型 

  一个常规项目,上百张设计图纸,如果是大项目,有四五百张图;每一年,罗玉鹤要审核涉及到宁波输电线路设计的大大小小100多个项目,加班是家常便饭。

  最近,罗玉鹤手头的计划表又被排满了——12处高压线、20条线路、60多座铁塔……为了城市界面更美观,涉及到宁波高架两旁的电力铁塔,必须尽快设计出落地方案。

  “罗主任的节奏,就一个字——快!”在电力设计院,熟悉他的同事都这么说。对此,罗玉鹤欣然接受,“设计是第一道关,我们不加紧,后面施工建设等流程都等着,怎么能不急迫起来?”

  2008年,全国遭遇冰灾,输电线外包裹着厚厚的冰块,省内各地倒了不少铁塔。对原有标准规范进行调整设计,势在必行。罗玉鹤临危受命,出任全省110千伏输电铁塔设计总负责人,领衔起草全新的铁塔设计技术要求。

  浙江沿海区域较多,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对塔型的要求也比较复杂、特别。一年多的时间里,罗玉鹤不停地出差、切磋、协调,终于在2008年年底,针对浙江省不同地域的风速、导线、用途,设计完成了200多种不同塔型。每一种塔型起码四五十张图纸,工作强度可想而知。“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是所有电力人的努力,大家共同去成就一件事,现在想来仍旧激动。”

  “生活在宁波,挺好的” 

  从青葱员工到中流砥柱,罗玉鹤和妻子曾碧英在宁波工作、生活20年了,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宁波发展的见证者。

  20年前,宁波马路上随处可见水泥电线杆,如今几乎都已消失了,城市越来越美;20年前,计划性停电限电,时有发生,但在如今越来越少了;20年前,都是人工巡线,工人们带着干粮出门爬山检测,如今部分线路已启用了无人机巡检、全景可视在线监测,足不出户可知线路运行状况;20年前,宁波地区用电量约113亿千瓦时,如今832亿千万时,翻了7倍多;20年前,宁波110千伏及以上线路总长度约1550公里,如今8541公里,是当年的5倍多……

  作为一对“电力人”,他们不停用脚丈量这座城市,并在这里留下越来越多的“作品”。每次,带上儿女出门,夫妻俩看见自己设计过的铁塔,总会骄傲地指给孩子们看,让他们在铁塔森林里感受父母曾作出过的奉献。

  “宁波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让我们两个外地来的员工处处感受到关怀,特别有归属感。”曾碧英回忆说,当年买房首付不够了,公司同事主动借钱;过年不能回福建,宁波同事就邀请到他们家过年;夫妻俩结婚了,师父负责找酒店,忙前忙后跟娘家人一样……

  20年过去了,他乡已是故乡。他们在这里收获了爱情和家庭,也在事业上成长为业内专家骨干,夫妻俩琴瑟和鸣,小日子越来越好。面对记者,他们一脸幸福,“生活在宁波,挺好的。”宁波晚报记者 滕华 通讯员 赵琴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这对"电力夫妻"的作品遍及宁波高山海岛

稿源: 甬上 2021-04-11 20:17:01

视频制作:记者 滕华

  行走在宁波,罗玉鹤的双眼总会不由自主地留意着高架路边、村野山间的电力铁塔。20年来,经他手设计建成的电力工程超400多个,绘下的蓝图一个个都变成了现实。

  从大学毕业选择宁波,同是福建莆田人的罗玉鹤夫妇扎根这片土地当起了忙碌的“电力人”,并成长为国内相关领域专家。他们说,“宁波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在这里生活挺幸福的!”

静能测绘制图,动能挥刀披荆斩棘 

  近年来,全国不少城市都在“抢人”。早在20年前,宁波就开始行动了。现为市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线路设计室主任的罗玉鹤,是2001年宁波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抢到的人才。“输电线路设计专业,当年我们是全国第一届本科,行业内是很吃香的。”全班35个同学,宁波就抢到了5个,算是战果辉煌。

  城市要发展,电力先行,而设计又是龙头。这些年,罗玉鹤真真实实地用双脚在“丈量”宁波,几乎走遍了宁波的每个村镇。为了画出山形、断面、设计塔高,一个10多斤的背包成了他们的出行标配,里面装着GPS定位设备,手里还得拎一副全站仪;此外,爬山用的木棍、砍刀,也必须随身携带。

  “我们去之前,很多路都是没人走过的。”罗玉鹤说,特别是一些人迹罕至的海岛,租船颠簸半天才能抵达,上岛后迎接他们的,只有繁茂的刺藤。“想爬到山顶,我们要挥舞着砍刀,一路披荆斩棘,跟电影里荒野求生的场面差不多。”

  设计宁波最高跨海输电塔

  4月9日,记者跟随罗玉鹤来到江北慈城湖心村姚江变50万伏电站,为附近山顶的几座输电铁塔做现场定位。一早出发,再回到单位,已是中午时分。“现在交通便捷,对我们电力人来说,工作条件提升不少。20年前宁波高速、高架还没这么多,出去勘查设计项目,经常遇到出门一周才能回家的情况。”

  2010年,罗玉鹤设计了从石浦到鹤浦的跨海输电工程,这是当时宁波最高输电塔,一举拿下了省电力公司优秀设计一等奖、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的三等奖。跨海项目难在哪里?中间最长的两个铁塔跨度有1公里远,是平时两三百米间距的好几倍,要牵连起那么长的输电线,决定了铁塔必须承受足够大的张力;象山海岛是夏季台风的高发地,铁塔结构必须得抵抗住14级甚至更高级的台风侵袭。

  如今,这座130米高的铁塔高高矗立在海岛上,塔身刷上了红白警示漆,已成为当地一景,远远就可看见。建成后,罗玉鹤还专门带上家人一起去合影纪念,“儿子也很骄傲,这是爸爸设计的。”

  领衔设计全省200多种塔型 

  一个常规项目,上百张设计图纸,如果是大项目,有四五百张图;每一年,罗玉鹤要审核涉及到宁波输电线路设计的大大小小100多个项目,加班是家常便饭。

  最近,罗玉鹤手头的计划表又被排满了——12处高压线、20条线路、60多座铁塔……为了城市界面更美观,涉及到宁波高架两旁的电力铁塔,必须尽快设计出落地方案。

  “罗主任的节奏,就一个字——快!”在电力设计院,熟悉他的同事都这么说。对此,罗玉鹤欣然接受,“设计是第一道关,我们不加紧,后面施工建设等流程都等着,怎么能不急迫起来?”

  2008年,全国遭遇冰灾,输电线外包裹着厚厚的冰块,省内各地倒了不少铁塔。对原有标准规范进行调整设计,势在必行。罗玉鹤临危受命,出任全省110千伏输电铁塔设计总负责人,领衔起草全新的铁塔设计技术要求。

  浙江沿海区域较多,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对塔型的要求也比较复杂、特别。一年多的时间里,罗玉鹤不停地出差、切磋、协调,终于在2008年年底,针对浙江省不同地域的风速、导线、用途,设计完成了200多种不同塔型。每一种塔型起码四五十张图纸,工作强度可想而知。“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是所有电力人的努力,大家共同去成就一件事,现在想来仍旧激动。”

  “生活在宁波,挺好的” 

  从青葱员工到中流砥柱,罗玉鹤和妻子曾碧英在宁波工作、生活20年了,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宁波发展的见证者。

  20年前,宁波马路上随处可见水泥电线杆,如今几乎都已消失了,城市越来越美;20年前,计划性停电限电,时有发生,但在如今越来越少了;20年前,都是人工巡线,工人们带着干粮出门爬山检测,如今部分线路已启用了无人机巡检、全景可视在线监测,足不出户可知线路运行状况;20年前,宁波地区用电量约113亿千瓦时,如今832亿千万时,翻了7倍多;20年前,宁波110千伏及以上线路总长度约1550公里,如今8541公里,是当年的5倍多……

  作为一对“电力人”,他们不停用脚丈量这座城市,并在这里留下越来越多的“作品”。每次,带上儿女出门,夫妻俩看见自己设计过的铁塔,总会骄傲地指给孩子们看,让他们在铁塔森林里感受父母曾作出过的奉献。

  “宁波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让我们两个外地来的员工处处感受到关怀,特别有归属感。”曾碧英回忆说,当年买房首付不够了,公司同事主动借钱;过年不能回福建,宁波同事就邀请到他们家过年;夫妻俩结婚了,师父负责找酒店,忙前忙后跟娘家人一样……

  20年过去了,他乡已是故乡。他们在这里收获了爱情和家庭,也在事业上成长为业内专家骨干,夫妻俩琴瑟和鸣,小日子越来越好。面对记者,他们一脸幸福,“生活在宁波,挺好的。”宁波晚报记者 滕华 通讯员 赵琴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