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缺专用药、缺临床数据 儿童用药难题如何破?
2021-07-04 07:37:24 稿源: 光明日报  

  药是救人的法宝,但如果用不好,危害很大。“是药三分毒”,对于成年人来说,药品使用不当可能反遭其害,若放到儿童身上,则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据统计,因用药不当,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耳聋,每年约7000名儿童因用药不当死亡。我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为12.5%,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更是达到成人的4倍,儿童不合理用药、用药错误造成的药物性损害更严重。在儿童群体中,药物中毒占所有中毒就诊儿童的比例,2012年达53%,2014年则上升到73%。从中毒年龄来看,0到14岁的药物中毒儿童中,1到4岁儿童占比最大。一组组数字背后,受到伤害的不仅是孩子,还有他们背后的家庭。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保障儿童用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药片虽小,事关民生。儿童用药,究竟该怎样做,才能安全有效?

  1.“掰”“猜”“减”,儿童用药靠这些能行吗

  季节交替时是孩子生病的高发期。然而,给孩子喂药,是令很多家长头疼的事。很大难题在于剂量。

  “口服。一次15~30毫升,一日三次,小儿酌减。”“一岁至三岁一次一袋,四至六岁一次一袋半。”这是两种药品的使用说明书。

  北京市东城区的王女士看到这样的说明书,直呼“太难了!”“酌减是减多少?半袋该怎么准确分出来?多一点会不会有伤害,少一点会不会影响用药效果?”这可不是王女士一个人的疑问。当前,我国儿童专用药品短缺的情况普遍存在,这导致儿童用药很多时候靠“掰”“猜”“减”,这给家长增加了一道用药安全的难题。

  “现阶段,在各级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下,我国儿童健康事业发展积极向好,但也存在着儿童医疗需求未被满足和儿童专用药品短缺的情况。”河南省儿童医院院长周崇臣在“健康中国人”圆桌论坛上指出,儿童用药方面仍存在安全隐患,如药品规格不当,安全性低,剂型不足,不良反应高发,及儿童用药的口味不当等诸多问题。

  研究显示,我国3500多种药品制剂中,儿童专用剂型仅占1.7%。由于儿童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各器官发育未成熟,生理结构与成人有很大区别,但目前我国的儿童用药绝大部分非儿科专用,现有的可供儿童使用的药品品种、剂型及规格极少,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存在不确定性。

  实际上,儿童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各种器官、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常常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严重的会致残甚至死亡。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育政策的调整,我国儿童人口将持续增长,这给本就缺乏的儿科医疗资源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针对儿童应开发更多专用剂型的药品,让家长不再“用药难”。

  2.不愿吃药,用牛奶或果汁送服可以吗

  孩子哭天喊地不愿吃药,家长于心不忍,于是想到了把药给孩子捏碎了吃、减量吃、果汁送服等各种喂药方法。其实,这正是儿童用药的另一个安全隐患——家长安全用药意识匮乏。

  调查显示,84.9%的儿童用药存在安全隐患,多数家长安全用药意识匮乏,不合理用药甚至错误用药频现。例如很多家长自行加减药物剂量,有所好转后自行停药,还有些人在给孩子吃药时,将药掺在牛奶、果汁中。

  家长真的会给孩子喂药吗?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徐晓琳表示,为解决孩子吃药难的问题,家长们以为用好喝的牛奶或果汁送服是非常“机智”的,但其实无论是把药和牛奶、果汁同时吃,还是先后吃,这种方法都是不可行的。比如牛奶里面含有丰富的钙、镁等微量元素,它们和药物中某些成分结合,会形成不溶解的大分子,可能导致药物无法进入血液从而发挥药效;再如,果汁中的酸性物质可能会和碱性药物发生化学中和反应,导致药物失效。

  “也就是说,我们煞费苦心帮助孩子吃进去的药,非但没达成目的,还可能会形成一些有毒的物质,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徐晓琳说。

  针对剂型缺乏,孩子需要吃1/5、甚至1/10剂量时,徐晓琳不建议自行碾碎药片的做法。她表示,这虽然是无奈之举,但可以通过购买喂药器,取用准确的计量来暂时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把药碾碎,均匀溶解在水里,通过喂药器吸取相应的液体量,来给孩子喂相应的剂量。

  此外,徐晓琳还提醒家长要养成阅读说明书的习惯。因为说明书就是最重要的提示,“我们要明确药品的注意事项,例如不可与什么东西一起服用,能否用牛奶、果汁等送服。如果实在没有时间或难以读懂,我们可以带着药去医院的用药咨询中心,让药师给我们一个准确的答复。”

  3.缺乏儿童用药临床数据,医生用药也难

  对于儿童用药,不只家长难,医生也很难。这是因为儿童适用药品少,加上儿童临床试验难度较高,我国大多数药品,包括一些已批准上市适用于儿童的药品,普遍存在儿童临床试验数据不足的情况,这也是导致儿童用药不良反应频发的原因之一。而儿童临床试验数据的缺乏,特别是已批准上市的产品数据的缺乏,为儿童用药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呼吸临床主任周薇表示,推动药物补充儿童的临床数据非常重要,无论药物上市前还是上市后。采取儿童临床试验或其他可行方法,药企都应该提供补充药品的儿童相关数据。在临床中,比如一些仿制药,虽然成分完全一样,但是用于儿童就可能有很大的问题。没有儿童数据的药物,会为临床医生带来很大的用药困难。

  在这一方面,儿童用药问题主要集中在儿童药的研发、上市前评价和上市后再评价与临床使用等环节。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王晓玲表示,要改善这一现状并解决问题,需要在研发阶段为孩子们量身定制。在新药上市前,进行必要的儿科人群临床研究,获得儿童用药数据。在上市以后规范使用、合理用药、个体化用药,加强儿童人群用药的综合评价,补充儿童用药的信息和数据。

  王晓玲指出,临床研究是制约我国创新药发展的因素之一,是儿童用药研发和创新的瓶颈,是解决儿童用药问题的必由之路。如果没有儿童受试者参加临床试验,只能使更多儿童成为无终止期的临床试验受试者。我们必须加强儿童药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和控制。

  在谈到如何保证儿童用药上市安全性问题时,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浩也表示,儿童用药研发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提升儿童用药安全性,需要加强对儿童药品疗效观察、安全性检测、不良反应收集等。同时,为了保障儿童用药安全,在上市前,应鼓励企业开展药品上市前的临床研究,临床前的充分研究对提高临床成功率和安全性也非常有帮助。

  王浩同时指出,去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了《真实世界研究支持儿童药物研发与审评的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这对于儿童药物的临床研究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文件。

  4.构筑“双保险”,破解“用药难”

  近几年,儿童安全用药问题已引起重视,相关部门也制定了清晰的发展政策框架,从新药审评、政策制订、职能监管等多方面着手,保障儿童的用药安全。同时,为了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用药需求,国家不断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深入,国家集中采购工作也将更多的儿童用药纳入其中。但由于儿童群体非常特殊,加之儿童适用药品的临床数据普遍不足。很多专家认为,政府在集采品种筛选过程中需要更多对安全性进行考量,甚至给出政策倾斜。例如,对于儿童临床研究不足而已上市的药品需要更加谨慎对待,在儿童适用的药物上,需要专家更充分的论证,必要时采取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以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鉴于儿童药与成人药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有专家认为,儿童药品在管理和供应保障方面应该有所区别、有所侧重。目前市面上儿童专用药的品种和剂型较少,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所以,在对儿童药的采购设计上要特别注重保证供应。例如,可以尝试将用量稳定的儿童用药品种,纳入省级的或者全国的医药储备,以保证省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的需求。

  鉴于儿童作为使用药品的特殊群体,临床实验的受试者少、伦理挑战大、实验难度高,儿童药品研发比较困难。为保证供应,在进行儿童药品采购的时候可以综合考虑多种采购方式,比如邀请招标、询价采购、定点生产等,用多种采购方式调动企业积极性。

  与此同时,医院和临床医生作为治疗方案的最终实施者,在临床用药方面也需要严把关,为儿童用药安全构筑“双保险”。专家表示,在临床上,可以鼓励优先使用有儿童临床试验数据的药品,儿童临床数据缺乏的药品应谨慎对待,可以先小批量使用,然后再分步骤扩大使用。

  儿童用药不能“儿戏”

  (作者:史录文、管仲军,分别系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党委书记)

  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础。2019年底,我国0~14岁儿童人口已达2.35亿,儿童健康的发展直接关系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希望,但作为保障儿童健康的儿童用药,却一直存在严重的不足和较高的安全风险,直接表现为临床存在大量超说明书用药现象。

  2017年,福建某三级医院的调研数据显示,53.1%的儿童门诊处方存在超适应症用药、超年龄范围用药等情况;同年,江苏某三级医院的数据显示,300份抽样的儿童住院病历中,83.3%的病历存在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而这类问题在儿童肿瘤、儿童罕见病等特殊疾病中更为严重。

  我国药品管理法和《处方管理办法》均规定,医师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开具处方和医嘱,因超说明书用药引发的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为何儿童临床依然普遍存在超说明书用药现象?其原因在于,现有儿童用药很难满足临床需求,相关用药信息严重缺乏。在我国批准上市的药品文号中,儿童药物仅占2%,中成药占其中68.5%;北京市的样本显示,儿童专用药品的批准文号占3.9%,所有药品中属于适宜于儿童使用剂型、规格的药品占8.2%。另一方面,药品说明书中,缺少儿童用药信息或者标注为“遵医嘱”“尚不明确”“儿童用量酌减”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缺乏儿童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症等方面信息,给临床合理用药埋下了安全隐患。

  儿童药品研发及相关研究不足,是造成上述现象的最主要原因。一方面,儿童发育药理学特点,决定了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不仅与成人不同,而且在儿童各年龄阶段也各不相同,加上儿童群体的特殊性,致使医学伦理审查更为严格,儿童临床试验受试者招募也更困难,形成了儿童用药品研发、研究不足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儿童疾病多样化和不同阶段特殊性,决定了特定药品潜在市场相对较小、潜在获利相对较低,形成了儿童用药研发不足的主观原因。同时,各环节准入政策的不完善,激励政策和保护政策的缺乏,形成了儿童用药研发不足的外界环境,如药品上市准入政策中,某药品一旦完成儿童临床研究,同类药品可直接申请增加适应症、用法用量,在药品集中采购、价格形成、报销等政策中,一直缺少针对含有儿童用药信息的药品的激励政策,企业研发儿童用药的积极性受挫。

  近10年来,国家卫生、药监、医保等部门一直关注儿童用药问题,在药品审评审批、采购、报销等环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虽解决了部分问题,但并未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执行上存在脱节,儿童用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更多地、持续地政策支持。在现阶段可以完善以下政策:

  一是建立强制性和激励性相结合的药品市场准入政策。目前我国在注册环节制定了儿童用药优先审评、快速审批的激励政策,加快了企业投入成本的回收,但对于解决临床儿童用药缺乏的急迫现状,作用有限。国际上一些国家采用了强制和激励政策结合的措施,一方面要求新上市药品和再注册药品必须提供儿童相关研究信息,否则不予注册(豁免情况除外);另一方面给予完成了儿童研究的药品一定的市场独占期,弥补研发成本,调动研发积极性。同时进一步细化完善儿童用药采购和报销政策,尤其是含有或新增加儿童适应症、用法用量的成人儿童共用药品,综合考虑成人市场和儿童市场实际情况,细化完善具体的采购遴选、价格规制和报销政策,做好衔接。

  二是完善儿童用药处方集,进一步发挥临床参考作用。由于儿童药物及用药信息的不足,临床用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超说明书用药现象,加之临床指南和文献资料并无法律效力,也为“无药可用”但尽心尽责的医务人员带来了法律上的风险。国家出版的儿童用药处方集作为官方出版的用药指导性文件,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此类问题,但存在信息滞后情况,指导作用有限,还需定期组织专家对处方集进行补充完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立法保障儿童用药安全刻不容缓

  (作者:廖海金,系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市场监管局党委副书记)

  保障儿童用药安全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社会各界对此呼吁多年。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儿童用药审评审批制度不断完善,儿童用药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儿科用药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儿童用药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儿童药物仍面临品种少、剂量少、规格少和临床研究数据不足等问题。有数据表明,我国儿童药品供给严重不足,目前国内市场上90%以上的药品都没有儿童剂型,儿童专用药品更是不到2%;全国4500多家药厂中,专业做儿童研发生产的企业不足10家,有生产儿童药品的企业也仅有30余家,而只专注于儿童药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儿童药品中给药剂量不准确、相关信息不充分、药物剂型品种及规格单一、产品包装欠缺等现象依然存在,成为我国儿童用药安全面临的“拦路虎”。

  由于缺少专门的儿童药物,医生只能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情况,将成人药品酌情减量给儿童服用。儿童用药的普遍“成人化”,让儿童用药安全难以保障,也为我国儿童患者的健康安全埋下隐患。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药物使用不当导致聋哑,而造成肝肾功能、神经系统等损伤的则难以计数。

  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在于供给方面存在短板,导致了儿童用药缺口。而造成国内药品市场儿童药品及剂型短缺的主要原因是研发难度大,临床数据缺乏,临床试验开展难度大、成本高、利润空间小。尤其是与成人药相比,儿童药市场小、利润低、风险高、责任大,导致药品企业生产儿童用药的积极性不高。

  儿童用药面临的困局,影响亿万家庭,也是我国深化医改无法绕开的问题。因此,保障儿童用药的供给充足和安全,必须找准问题症结,在供给改革方面进行完善和深化。不可否认,近年来儿童用药政策有所改善,但综合来看,吸引力仍然不足。在实际操作上,儿童用药虽有一些优惠政策,但在药物采购、定价层面缺乏强制规定,政策的连贯性、系统性及精准性有待完善。

  据此,从立法层面上保障儿童用药安全已显得尤为紧迫。借鉴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做法,加快推动相应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促进儿童用药的研发生产,保障我国儿童用药的可及性和安全性。同时,依法完善儿童药市场流通管理制度,控制药物质量安全,规范儿童药说明书,引导家长合理用药。

  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立法,建立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一方面,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补齐制度短板。对儿童药物的研发,应从国家安全发展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建立鼓励儿童用药研究开发、生产的配套政策措施,如设立专项儿童用药研究基金,为儿童用药研发、审评审批提供技术指导;设立儿童药品的新药市场独占期或延长期,保护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对优秀的儿童药生产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等产业扶持政策。

  另一方面,需要对儿童药物的注册申请加快审评,建立申报审评专门通道;同时配合药品定价和招标采购等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支持和引导政策,发挥医疗保险对儿童用药的保障功能,按规定及时将儿童适宜剂型、规格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等。

  建议尽快出台相关行政法规来规范儿童用药行为,强制性规定某些药品只能使用儿童装,而不能再延续以往的“成人标准儿童减量”的老习惯。如此,儿童用药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缺专用药、缺临床数据 儿童用药难题如何破?

稿源: 光明日报 2021-07-04 07:37:24

  药是救人的法宝,但如果用不好,危害很大。“是药三分毒”,对于成年人来说,药品使用不当可能反遭其害,若放到儿童身上,则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据统计,因用药不当,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耳聋,每年约7000名儿童因用药不当死亡。我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为12.5%,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更是达到成人的4倍,儿童不合理用药、用药错误造成的药物性损害更严重。在儿童群体中,药物中毒占所有中毒就诊儿童的比例,2012年达53%,2014年则上升到73%。从中毒年龄来看,0到14岁的药物中毒儿童中,1到4岁儿童占比最大。一组组数字背后,受到伤害的不仅是孩子,还有他们背后的家庭。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保障儿童用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药片虽小,事关民生。儿童用药,究竟该怎样做,才能安全有效?

  1.“掰”“猜”“减”,儿童用药靠这些能行吗

  季节交替时是孩子生病的高发期。然而,给孩子喂药,是令很多家长头疼的事。很大难题在于剂量。

  “口服。一次15~30毫升,一日三次,小儿酌减。”“一岁至三岁一次一袋,四至六岁一次一袋半。”这是两种药品的使用说明书。

  北京市东城区的王女士看到这样的说明书,直呼“太难了!”“酌减是减多少?半袋该怎么准确分出来?多一点会不会有伤害,少一点会不会影响用药效果?”这可不是王女士一个人的疑问。当前,我国儿童专用药品短缺的情况普遍存在,这导致儿童用药很多时候靠“掰”“猜”“减”,这给家长增加了一道用药安全的难题。

  “现阶段,在各级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下,我国儿童健康事业发展积极向好,但也存在着儿童医疗需求未被满足和儿童专用药品短缺的情况。”河南省儿童医院院长周崇臣在“健康中国人”圆桌论坛上指出,儿童用药方面仍存在安全隐患,如药品规格不当,安全性低,剂型不足,不良反应高发,及儿童用药的口味不当等诸多问题。

  研究显示,我国3500多种药品制剂中,儿童专用剂型仅占1.7%。由于儿童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各器官发育未成熟,生理结构与成人有很大区别,但目前我国的儿童用药绝大部分非儿科专用,现有的可供儿童使用的药品品种、剂型及规格极少,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存在不确定性。

  实际上,儿童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各种器官、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常常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严重的会致残甚至死亡。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育政策的调整,我国儿童人口将持续增长,这给本就缺乏的儿科医疗资源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针对儿童应开发更多专用剂型的药品,让家长不再“用药难”。

  2.不愿吃药,用牛奶或果汁送服可以吗

  孩子哭天喊地不愿吃药,家长于心不忍,于是想到了把药给孩子捏碎了吃、减量吃、果汁送服等各种喂药方法。其实,这正是儿童用药的另一个安全隐患——家长安全用药意识匮乏。

  调查显示,84.9%的儿童用药存在安全隐患,多数家长安全用药意识匮乏,不合理用药甚至错误用药频现。例如很多家长自行加减药物剂量,有所好转后自行停药,还有些人在给孩子吃药时,将药掺在牛奶、果汁中。

  家长真的会给孩子喂药吗?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徐晓琳表示,为解决孩子吃药难的问题,家长们以为用好喝的牛奶或果汁送服是非常“机智”的,但其实无论是把药和牛奶、果汁同时吃,还是先后吃,这种方法都是不可行的。比如牛奶里面含有丰富的钙、镁等微量元素,它们和药物中某些成分结合,会形成不溶解的大分子,可能导致药物无法进入血液从而发挥药效;再如,果汁中的酸性物质可能会和碱性药物发生化学中和反应,导致药物失效。

  “也就是说,我们煞费苦心帮助孩子吃进去的药,非但没达成目的,还可能会形成一些有毒的物质,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徐晓琳说。

  针对剂型缺乏,孩子需要吃1/5、甚至1/10剂量时,徐晓琳不建议自行碾碎药片的做法。她表示,这虽然是无奈之举,但可以通过购买喂药器,取用准确的计量来暂时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把药碾碎,均匀溶解在水里,通过喂药器吸取相应的液体量,来给孩子喂相应的剂量。

  此外,徐晓琳还提醒家长要养成阅读说明书的习惯。因为说明书就是最重要的提示,“我们要明确药品的注意事项,例如不可与什么东西一起服用,能否用牛奶、果汁等送服。如果实在没有时间或难以读懂,我们可以带着药去医院的用药咨询中心,让药师给我们一个准确的答复。”

  3.缺乏儿童用药临床数据,医生用药也难

  对于儿童用药,不只家长难,医生也很难。这是因为儿童适用药品少,加上儿童临床试验难度较高,我国大多数药品,包括一些已批准上市适用于儿童的药品,普遍存在儿童临床试验数据不足的情况,这也是导致儿童用药不良反应频发的原因之一。而儿童临床试验数据的缺乏,特别是已批准上市的产品数据的缺乏,为儿童用药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呼吸临床主任周薇表示,推动药物补充儿童的临床数据非常重要,无论药物上市前还是上市后。采取儿童临床试验或其他可行方法,药企都应该提供补充药品的儿童相关数据。在临床中,比如一些仿制药,虽然成分完全一样,但是用于儿童就可能有很大的问题。没有儿童数据的药物,会为临床医生带来很大的用药困难。

  在这一方面,儿童用药问题主要集中在儿童药的研发、上市前评价和上市后再评价与临床使用等环节。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王晓玲表示,要改善这一现状并解决问题,需要在研发阶段为孩子们量身定制。在新药上市前,进行必要的儿科人群临床研究,获得儿童用药数据。在上市以后规范使用、合理用药、个体化用药,加强儿童人群用药的综合评价,补充儿童用药的信息和数据。

  王晓玲指出,临床研究是制约我国创新药发展的因素之一,是儿童用药研发和创新的瓶颈,是解决儿童用药问题的必由之路。如果没有儿童受试者参加临床试验,只能使更多儿童成为无终止期的临床试验受试者。我们必须加强儿童药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和控制。

  在谈到如何保证儿童用药上市安全性问题时,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浩也表示,儿童用药研发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提升儿童用药安全性,需要加强对儿童药品疗效观察、安全性检测、不良反应收集等。同时,为了保障儿童用药安全,在上市前,应鼓励企业开展药品上市前的临床研究,临床前的充分研究对提高临床成功率和安全性也非常有帮助。

  王浩同时指出,去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了《真实世界研究支持儿童药物研发与审评的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这对于儿童药物的临床研究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文件。

  4.构筑“双保险”,破解“用药难”

  近几年,儿童安全用药问题已引起重视,相关部门也制定了清晰的发展政策框架,从新药审评、政策制订、职能监管等多方面着手,保障儿童的用药安全。同时,为了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用药需求,国家不断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深入,国家集中采购工作也将更多的儿童用药纳入其中。但由于儿童群体非常特殊,加之儿童适用药品的临床数据普遍不足。很多专家认为,政府在集采品种筛选过程中需要更多对安全性进行考量,甚至给出政策倾斜。例如,对于儿童临床研究不足而已上市的药品需要更加谨慎对待,在儿童适用的药物上,需要专家更充分的论证,必要时采取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以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鉴于儿童药与成人药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有专家认为,儿童药品在管理和供应保障方面应该有所区别、有所侧重。目前市面上儿童专用药的品种和剂型较少,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所以,在对儿童药的采购设计上要特别注重保证供应。例如,可以尝试将用量稳定的儿童用药品种,纳入省级的或者全国的医药储备,以保证省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的需求。

  鉴于儿童作为使用药品的特殊群体,临床实验的受试者少、伦理挑战大、实验难度高,儿童药品研发比较困难。为保证供应,在进行儿童药品采购的时候可以综合考虑多种采购方式,比如邀请招标、询价采购、定点生产等,用多种采购方式调动企业积极性。

  与此同时,医院和临床医生作为治疗方案的最终实施者,在临床用药方面也需要严把关,为儿童用药安全构筑“双保险”。专家表示,在临床上,可以鼓励优先使用有儿童临床试验数据的药品,儿童临床数据缺乏的药品应谨慎对待,可以先小批量使用,然后再分步骤扩大使用。

  儿童用药不能“儿戏”

  (作者:史录文、管仲军,分别系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党委书记)

  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础。2019年底,我国0~14岁儿童人口已达2.35亿,儿童健康的发展直接关系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希望,但作为保障儿童健康的儿童用药,却一直存在严重的不足和较高的安全风险,直接表现为临床存在大量超说明书用药现象。

  2017年,福建某三级医院的调研数据显示,53.1%的儿童门诊处方存在超适应症用药、超年龄范围用药等情况;同年,江苏某三级医院的数据显示,300份抽样的儿童住院病历中,83.3%的病历存在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而这类问题在儿童肿瘤、儿童罕见病等特殊疾病中更为严重。

  我国药品管理法和《处方管理办法》均规定,医师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开具处方和医嘱,因超说明书用药引发的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为何儿童临床依然普遍存在超说明书用药现象?其原因在于,现有儿童用药很难满足临床需求,相关用药信息严重缺乏。在我国批准上市的药品文号中,儿童药物仅占2%,中成药占其中68.5%;北京市的样本显示,儿童专用药品的批准文号占3.9%,所有药品中属于适宜于儿童使用剂型、规格的药品占8.2%。另一方面,药品说明书中,缺少儿童用药信息或者标注为“遵医嘱”“尚不明确”“儿童用量酌减”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缺乏儿童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症等方面信息,给临床合理用药埋下了安全隐患。

  儿童药品研发及相关研究不足,是造成上述现象的最主要原因。一方面,儿童发育药理学特点,决定了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不仅与成人不同,而且在儿童各年龄阶段也各不相同,加上儿童群体的特殊性,致使医学伦理审查更为严格,儿童临床试验受试者招募也更困难,形成了儿童用药品研发、研究不足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儿童疾病多样化和不同阶段特殊性,决定了特定药品潜在市场相对较小、潜在获利相对较低,形成了儿童用药研发不足的主观原因。同时,各环节准入政策的不完善,激励政策和保护政策的缺乏,形成了儿童用药研发不足的外界环境,如药品上市准入政策中,某药品一旦完成儿童临床研究,同类药品可直接申请增加适应症、用法用量,在药品集中采购、价格形成、报销等政策中,一直缺少针对含有儿童用药信息的药品的激励政策,企业研发儿童用药的积极性受挫。

  近10年来,国家卫生、药监、医保等部门一直关注儿童用药问题,在药品审评审批、采购、报销等环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虽解决了部分问题,但并未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执行上存在脱节,儿童用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更多地、持续地政策支持。在现阶段可以完善以下政策:

  一是建立强制性和激励性相结合的药品市场准入政策。目前我国在注册环节制定了儿童用药优先审评、快速审批的激励政策,加快了企业投入成本的回收,但对于解决临床儿童用药缺乏的急迫现状,作用有限。国际上一些国家采用了强制和激励政策结合的措施,一方面要求新上市药品和再注册药品必须提供儿童相关研究信息,否则不予注册(豁免情况除外);另一方面给予完成了儿童研究的药品一定的市场独占期,弥补研发成本,调动研发积极性。同时进一步细化完善儿童用药采购和报销政策,尤其是含有或新增加儿童适应症、用法用量的成人儿童共用药品,综合考虑成人市场和儿童市场实际情况,细化完善具体的采购遴选、价格规制和报销政策,做好衔接。

  二是完善儿童用药处方集,进一步发挥临床参考作用。由于儿童药物及用药信息的不足,临床用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超说明书用药现象,加之临床指南和文献资料并无法律效力,也为“无药可用”但尽心尽责的医务人员带来了法律上的风险。国家出版的儿童用药处方集作为官方出版的用药指导性文件,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此类问题,但存在信息滞后情况,指导作用有限,还需定期组织专家对处方集进行补充完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立法保障儿童用药安全刻不容缓

  (作者:廖海金,系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市场监管局党委副书记)

  保障儿童用药安全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社会各界对此呼吁多年。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儿童用药审评审批制度不断完善,儿童用药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儿科用药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儿童用药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儿童药物仍面临品种少、剂量少、规格少和临床研究数据不足等问题。有数据表明,我国儿童药品供给严重不足,目前国内市场上90%以上的药品都没有儿童剂型,儿童专用药品更是不到2%;全国4500多家药厂中,专业做儿童研发生产的企业不足10家,有生产儿童药品的企业也仅有30余家,而只专注于儿童药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儿童药品中给药剂量不准确、相关信息不充分、药物剂型品种及规格单一、产品包装欠缺等现象依然存在,成为我国儿童用药安全面临的“拦路虎”。

  由于缺少专门的儿童药物,医生只能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情况,将成人药品酌情减量给儿童服用。儿童用药的普遍“成人化”,让儿童用药安全难以保障,也为我国儿童患者的健康安全埋下隐患。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药物使用不当导致聋哑,而造成肝肾功能、神经系统等损伤的则难以计数。

  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在于供给方面存在短板,导致了儿童用药缺口。而造成国内药品市场儿童药品及剂型短缺的主要原因是研发难度大,临床数据缺乏,临床试验开展难度大、成本高、利润空间小。尤其是与成人药相比,儿童药市场小、利润低、风险高、责任大,导致药品企业生产儿童用药的积极性不高。

  儿童用药面临的困局,影响亿万家庭,也是我国深化医改无法绕开的问题。因此,保障儿童用药的供给充足和安全,必须找准问题症结,在供给改革方面进行完善和深化。不可否认,近年来儿童用药政策有所改善,但综合来看,吸引力仍然不足。在实际操作上,儿童用药虽有一些优惠政策,但在药物采购、定价层面缺乏强制规定,政策的连贯性、系统性及精准性有待完善。

  据此,从立法层面上保障儿童用药安全已显得尤为紧迫。借鉴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做法,加快推动相应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促进儿童用药的研发生产,保障我国儿童用药的可及性和安全性。同时,依法完善儿童药市场流通管理制度,控制药物质量安全,规范儿童药说明书,引导家长合理用药。

  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立法,建立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一方面,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补齐制度短板。对儿童药物的研发,应从国家安全发展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建立鼓励儿童用药研究开发、生产的配套政策措施,如设立专项儿童用药研究基金,为儿童用药研发、审评审批提供技术指导;设立儿童药品的新药市场独占期或延长期,保护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对优秀的儿童药生产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等产业扶持政策。

  另一方面,需要对儿童药物的注册申请加快审评,建立申报审评专门通道;同时配合药品定价和招标采购等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支持和引导政策,发挥医疗保险对儿童用药的保障功能,按规定及时将儿童适宜剂型、规格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等。

  建议尽快出台相关行政法规来规范儿童用药行为,强制性规定某些药品只能使用儿童装,而不能再延续以往的“成人标准儿童减量”的老习惯。如此,儿童用药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