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热点聚焦
柏杨遗孀:《丑陋的中国人》矛头所指是当时台湾官场
2021-11-23 21:18:00 稿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近日,台湾已故知名作家柏杨的遗孀张香华发出声明,永远停止发行柏杨著作《丑陋的中国人》,并拒绝将《丑陋的中国人》摘文选入台湾地区中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引起两岸舆论广泛关注。

  23日,张香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她之所以会做出这一决定,一方面是因为柏杨生前交代,“当中国进步了,那就可以不要看这本书了”;更重要的在于,“防止民进党利用其书名辱华”。

柏杨与张香华

  82岁高龄的张香华曾当过中学教师,她对台当局“去中国化”的教学策略尤为痛心:“如果柏杨在世,看到当下台湾年轻人渐渐被‘去中国化’洗脑,抗拒两岸统一,他一定会非常生气!”

  中国的扶贫和防疫工作都证明了文明的进步

  记者:根据现有协议,《丑陋的中国人》在两岸的最后发行时间是怎样的?

  张香华:这部书目前在台湾的远流出版社和大陆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两套书都是在2024年合约到期。具体何时停止发行,要看出版社的意愿,目前我能做的,是在媒体上道德喊话,寄希望于出版社自即日起便不再发行此书,但我并不能决定何时终止。

  记者:您为什么要求停止发行《丑陋的中国人》?为什么选择现在发出这则声明?

  张香华:一本书的创作,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对于当前的大陆发展来说,《丑陋的中国人》已经不适用了。

  柏杨写《丑陋的中国人》,矛头直指的是当时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官场,读这本书,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一定要有相应的历史知识储备。

  《丑陋的中国人》如今应“功成身退”,柏杨生前一再交代,当中国文明已经进步了,就要废除这本书的发行。意思是说当中国人不再沉溺于过去的封闭、保守、做事不实在的毛病里,我们就会有新的目标要追求,这本书就应该废掉。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现在民进党无所不用一切方式辱华。此时更应该停止发行,才不会被民进党利用其书名来辱华。民进党当局在课纲中推行的“去中国化”,是在毁坏我们的民族。

  记者:您认为现在到“中国文明已经进步”的时刻了么?

  张香华:是。《丑陋的中国人》1985年在台湾出版,距今已经三十余年,当下的中国文明比三十年前已经进步了,比如其他国家都没有中国的扶贫工作做得这么好,还有自疫情以来,中国的防控力度和国人的配合程度,让我十分感动……所以,这本书现在就应该停止发行了。

  痛心于现在台湾教育的“去中国化”

  记者:柏杨写《丑陋的中国人》的初衷是什么?

  张香华:《丑陋的中国人》的出版一直存在争议。当年柏杨写下该书是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上世纪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等为代表的劣根性,并把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喻之为“酱缸文化”。柏杨写这本书是希望让中国人知道自己的缺点,有则改之,反省自身,让中国人活得有尊严。这是他真正的写作初衷。

  记者:自2016年以来,您不断收到授权柏杨作品进入台湾地区教科书的邀请,都回绝了。您为什么担心现在的年轻人会误读这本书?

  张香华:作为一名教师,我对现在台湾教育和新课纲“去中国化”甚至“反中”实在无法苟同,尤其痛心于如今的“国文”和历史教材,删减文言文、以“东亚史”观点取代“中国史”等现象,这些从根本上说,是台当局“去中国化”的教学策略。柏杨曾不止一次对我说:“台独之时就是统一之时。”在这样一个教育背景下,台湾的青少年在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即便读了柏杨的文章,又怎能领会柏杨的精神?势必会误读这本书。

  记者:柏杨生前对他的其他作品,是否还有什么嘱托或交代?

  张香华:其他作品没有争议,没有特殊的交代。

  柏杨为《资治通鉴》系列付出最多

  记者:《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精装版刚刚出版,这是柏杨作品的出版史上第一次推出精装典藏版,柏杨为何如此重视《资治通鉴》?

  张香华:人有寻找归属的情感,而历史就可以为我们提供这种归属。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根。没有根,没有归属感,轻则会怀疑人生的意义,重则就会被“去中国化”言论洗脑,带来更大的困扰。《资治通鉴》是中国最伟大的编年史通史,让中国古代1362年间的史迹,有条理分明地呈现。每一个想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历史沿革、文化传统的人,都绕不开《资治通鉴》。柏杨翻译《资治通鉴》,就是希望现代人能知道古代中华文化,思考古代中华文化。

  记者:他为研究《资治通鉴》投入了怎样的心血?

  张香华:《资治通鉴》是用一千年前的古文撰写,很生涩难懂,更没有几个人愿意花费时间去看。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柏杨开始翻译《资治通鉴》,一共译了十年,期间未尝中断。为了更进一步,让《资治通鉴》更容易读,柏杨又创作《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直到2001年才完成。写作的时候,柏杨连晚上睡觉做梦都会梦见《资治通鉴》,经常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中,忽然惊醒。可以说,在柏杨的作品里,《资治通鉴》系列的写作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付出辛苦最多。

  记者:您认为今天的年轻人读柏杨的《通鉴》系列,应该从他的哪本书入手?

  张香华:工作忙碌的,可以先读读《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时间宽裕的,可以把《柏杨版资治通鉴本末》作为入门。《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集中了柏杨的历史观点,《柏杨版资治通鉴本末》能非常直观地了解《资治通鉴》的故事。

  记者:您现在的身体如何?平日的生活是怎样安排的?在您看来,作为丈夫、家人的柏杨,是什么样的?

  张香华:平时读读报,读读书,散散步。

  柏杨写杂文,看似很封闭,其实他很温暖的,对人很热情,虽然不是武侠中人,但有一副侠义心肠,笔能扶侠仗义。比如柏杨早年在马来西亚考察时,曾遇到了一位全身长满鳞片的可怜女人,他为这个女人呼吁奔走,还写了一篇名为《穿山甲人》的文章,结果这个人受到了很多台湾人的帮助,柏杨逝世后,这个女人特意前来台湾悼念柏杨。

  新闻链接: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完稿20年后首次出版精装版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距完稿至今已时隔20年。日前,东方出版社隆重推出《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全十册)精装典藏版,以纪念柏杨先生诞辰101周年。

  柏杨在《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中采用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用连续的、故事的形式,用白话文重述了《资治通鉴》所涵括的历史。在客观记述历史之外,柏杨往往在夹注中注入史学观点和评论,对史实从更宽广的角度,作出独特的观察与评论,表达了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的领悟与感受。他曾说:“司马光先生当年写这部书是写给皇帝大臣看的,而我改写这部白话版是写给今天的官员与老百姓看的,让他们看到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正气,什么是封建专制的压制,以及奸恶之徒的诡诈与伪善,并让读者从中汲取历史教训与人生得益。”

  1983年开始着手翻译《资治通鉴》的柏杨,六十四岁,已有白发;待到《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千万字洋洋大观已成,柏杨已然七十三岁,白发满头。两岸开放交流后,柏杨又根据当时中国大陆最新的地理区划,对《资治通鉴》今地名夹注进行了修订,主持绘制了更为准确的、关于《资治通鉴》记载事件的历史地图;并着手用纪事本末体例编纂新的《资治通鉴》白话读本。到《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完稿,已是21世纪初。在柏杨看来,对《资治通鉴》的译写和评写,是“另一场新的监狱生涯,书房成了囚房”。《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作为柏杨《资治通鉴》系列作品的最后一作,凝结了柏杨以往所有的对《资治通鉴》倾注的心血。

  东方出版社总编辑孙涵表示:“柏杨是影响海峡两岸和全球华人数十年的著名作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两岸文化交流的促进者,当前两岸形势下,出版好柏杨先生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图书,是传承文脉、沟通人心的重要举措,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13736009897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柏杨遗孀:《丑陋的中国人》矛头所指是当时台湾官场

稿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11-23 21:18:00

  近日,台湾已故知名作家柏杨的遗孀张香华发出声明,永远停止发行柏杨著作《丑陋的中国人》,并拒绝将《丑陋的中国人》摘文选入台湾地区中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引起两岸舆论广泛关注。

  23日,张香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她之所以会做出这一决定,一方面是因为柏杨生前交代,“当中国进步了,那就可以不要看这本书了”;更重要的在于,“防止民进党利用其书名辱华”。

柏杨与张香华

  82岁高龄的张香华曾当过中学教师,她对台当局“去中国化”的教学策略尤为痛心:“如果柏杨在世,看到当下台湾年轻人渐渐被‘去中国化’洗脑,抗拒两岸统一,他一定会非常生气!”

  中国的扶贫和防疫工作都证明了文明的进步

  记者:根据现有协议,《丑陋的中国人》在两岸的最后发行时间是怎样的?

  张香华:这部书目前在台湾的远流出版社和大陆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两套书都是在2024年合约到期。具体何时停止发行,要看出版社的意愿,目前我能做的,是在媒体上道德喊话,寄希望于出版社自即日起便不再发行此书,但我并不能决定何时终止。

  记者:您为什么要求停止发行《丑陋的中国人》?为什么选择现在发出这则声明?

  张香华:一本书的创作,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对于当前的大陆发展来说,《丑陋的中国人》已经不适用了。

  柏杨写《丑陋的中国人》,矛头直指的是当时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官场,读这本书,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一定要有相应的历史知识储备。

  《丑陋的中国人》如今应“功成身退”,柏杨生前一再交代,当中国文明已经进步了,就要废除这本书的发行。意思是说当中国人不再沉溺于过去的封闭、保守、做事不实在的毛病里,我们就会有新的目标要追求,这本书就应该废掉。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现在民进党无所不用一切方式辱华。此时更应该停止发行,才不会被民进党利用其书名来辱华。民进党当局在课纲中推行的“去中国化”,是在毁坏我们的民族。

  记者:您认为现在到“中国文明已经进步”的时刻了么?

  张香华:是。《丑陋的中国人》1985年在台湾出版,距今已经三十余年,当下的中国文明比三十年前已经进步了,比如其他国家都没有中国的扶贫工作做得这么好,还有自疫情以来,中国的防控力度和国人的配合程度,让我十分感动……所以,这本书现在就应该停止发行了。

  痛心于现在台湾教育的“去中国化”

  记者:柏杨写《丑陋的中国人》的初衷是什么?

  张香华:《丑陋的中国人》的出版一直存在争议。当年柏杨写下该书是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上世纪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等为代表的劣根性,并把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喻之为“酱缸文化”。柏杨写这本书是希望让中国人知道自己的缺点,有则改之,反省自身,让中国人活得有尊严。这是他真正的写作初衷。

  记者:自2016年以来,您不断收到授权柏杨作品进入台湾地区教科书的邀请,都回绝了。您为什么担心现在的年轻人会误读这本书?

  张香华:作为一名教师,我对现在台湾教育和新课纲“去中国化”甚至“反中”实在无法苟同,尤其痛心于如今的“国文”和历史教材,删减文言文、以“东亚史”观点取代“中国史”等现象,这些从根本上说,是台当局“去中国化”的教学策略。柏杨曾不止一次对我说:“台独之时就是统一之时。”在这样一个教育背景下,台湾的青少年在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即便读了柏杨的文章,又怎能领会柏杨的精神?势必会误读这本书。

  记者:柏杨生前对他的其他作品,是否还有什么嘱托或交代?

  张香华:其他作品没有争议,没有特殊的交代。

  柏杨为《资治通鉴》系列付出最多

  记者:《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精装版刚刚出版,这是柏杨作品的出版史上第一次推出精装典藏版,柏杨为何如此重视《资治通鉴》?

  张香华:人有寻找归属的情感,而历史就可以为我们提供这种归属。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根。没有根,没有归属感,轻则会怀疑人生的意义,重则就会被“去中国化”言论洗脑,带来更大的困扰。《资治通鉴》是中国最伟大的编年史通史,让中国古代1362年间的史迹,有条理分明地呈现。每一个想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历史沿革、文化传统的人,都绕不开《资治通鉴》。柏杨翻译《资治通鉴》,就是希望现代人能知道古代中华文化,思考古代中华文化。

  记者:他为研究《资治通鉴》投入了怎样的心血?

  张香华:《资治通鉴》是用一千年前的古文撰写,很生涩难懂,更没有几个人愿意花费时间去看。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柏杨开始翻译《资治通鉴》,一共译了十年,期间未尝中断。为了更进一步,让《资治通鉴》更容易读,柏杨又创作《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直到2001年才完成。写作的时候,柏杨连晚上睡觉做梦都会梦见《资治通鉴》,经常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中,忽然惊醒。可以说,在柏杨的作品里,《资治通鉴》系列的写作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付出辛苦最多。

  记者:您认为今天的年轻人读柏杨的《通鉴》系列,应该从他的哪本书入手?

  张香华:工作忙碌的,可以先读读《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时间宽裕的,可以把《柏杨版资治通鉴本末》作为入门。《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集中了柏杨的历史观点,《柏杨版资治通鉴本末》能非常直观地了解《资治通鉴》的故事。

  记者:您现在的身体如何?平日的生活是怎样安排的?在您看来,作为丈夫、家人的柏杨,是什么样的?

  张香华:平时读读报,读读书,散散步。

  柏杨写杂文,看似很封闭,其实他很温暖的,对人很热情,虽然不是武侠中人,但有一副侠义心肠,笔能扶侠仗义。比如柏杨早年在马来西亚考察时,曾遇到了一位全身长满鳞片的可怜女人,他为这个女人呼吁奔走,还写了一篇名为《穿山甲人》的文章,结果这个人受到了很多台湾人的帮助,柏杨逝世后,这个女人特意前来台湾悼念柏杨。

  新闻链接: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完稿20年后首次出版精装版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距完稿至今已时隔20年。日前,东方出版社隆重推出《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全十册)精装典藏版,以纪念柏杨先生诞辰101周年。

  柏杨在《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中采用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用连续的、故事的形式,用白话文重述了《资治通鉴》所涵括的历史。在客观记述历史之外,柏杨往往在夹注中注入史学观点和评论,对史实从更宽广的角度,作出独特的观察与评论,表达了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的领悟与感受。他曾说:“司马光先生当年写这部书是写给皇帝大臣看的,而我改写这部白话版是写给今天的官员与老百姓看的,让他们看到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正气,什么是封建专制的压制,以及奸恶之徒的诡诈与伪善,并让读者从中汲取历史教训与人生得益。”

  1983年开始着手翻译《资治通鉴》的柏杨,六十四岁,已有白发;待到《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千万字洋洋大观已成,柏杨已然七十三岁,白发满头。两岸开放交流后,柏杨又根据当时中国大陆最新的地理区划,对《资治通鉴》今地名夹注进行了修订,主持绘制了更为准确的、关于《资治通鉴》记载事件的历史地图;并着手用纪事本末体例编纂新的《资治通鉴》白话读本。到《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完稿,已是21世纪初。在柏杨看来,对《资治通鉴》的译写和评写,是“另一场新的监狱生涯,书房成了囚房”。《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作为柏杨《资治通鉴》系列作品的最后一作,凝结了柏杨以往所有的对《资治通鉴》倾注的心血。

  东方出版社总编辑孙涵表示:“柏杨是影响海峡两岸和全球华人数十年的著名作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两岸文化交流的促进者,当前两岸形势下,出版好柏杨先生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图书,是传承文脉、沟通人心的重要举措,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编辑: 应波

纠错:171964650@qq.com/1373600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