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2022年宁波市中考作文题评析来了 高级教师这样说
2022-06-17 14:59: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徐赛儿

  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领军拔尖人才培养对象

  以“静一点”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或议论性的文章。这是宁波市今年的中考作文题。这道作文题延续了宁波市中考命题者一贯的命题理念。

  一、写作要素清晰,无审题障碍,文体选择余地大。

  宁波市的中考命题向来是非常温和和包容的,较为关注不同考生的能力特质和考场心理。比如今年这道题,命题者在题目中提供了情境:太吵了,太闹了,太烦了……这时候,都需要静一点;允许考生写写实类的散文、虚构类的小说(童话等亦可)、议论性的文章(包括演讲稿);并且针对不同的文体,提供了相应的写作标准。

  这些写作要素的呈现,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考生的审题障碍,能让考生尽可能快地进入到立意与构思中去,体现出命题者的人文关怀。

  二、话题内涵丰富,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引导教育良性发展。

  社会太过喧嚣,教育也就越来越急功近利。“内卷”的社会氛围也让孩子的内心越来越焦躁,越来越荒芜。经常会听到老师或家长说:“你最近有点浮躁啊。”那么,怎样让孩子安静下来呢?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有过这方面的思考和引导吗?大多数时候,我们总要求孩子向前冲,别停下!于是,做不完的题,上不完的课,考不完的试,成了每个孩子的日常。他们哪还有时间静下来观照内心,反思自我?

  可事实上,恰恰是“静”,能产生巨大的力量。这是自我成长的力量,是融入环境的能力,也是内在坚守的体现。静静地读一本书,静静地品一杯茶,静静地欣赏一朵小花,静静地听一首曲子,静静地和内心对话,静静地等待,静静地出发。不被打扰,不要急躁,不再恐慌,那该多好!静待花开——这既是每个孩子成长的状态,也是整个社会需要的氛围。

  “烦躁的现实”和“安静的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让这篇文章有了很大的写作空间和写作张力。

  这样的命题理念,不由让人热泪盈眶。真希望,这些被“内卷”着的孩子们,对“静”还存有自己的体验、想象和思考。

  三、引导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关注教材,赓续传统。

  命题者在写作命题时,向来具有很强的教材意识。或是在教材中发掘隐含着的大量的写作素材,或是话题直接来源于教材。今年,同样的,可供这一话题写作的素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荷叶·母亲》中的母爱和《再塑生命的人》中的沙利文老师的爱,都有使人安静的力量,能抚平内心的烦闷;闻一多“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正是这份“静”成就了他研究领域的卓越;宗璞在和紫藤萝的静静凝视中化解了失去亲人的悲痛;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静谧中找寻到了生命的真意;张岱夜晚独自到西湖赏雪,要的也是那份“天人合一”的静谧;而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更成了垂范后世的至理名言……

  如果考生能读透课文,融会教材内容,那么,写好这篇文章并非难事。

  此外,这一写作话题跟中国文化传统紧密相关。儒释道都主张“静”:“非宁静无以致远”,“静生定,定生慧”,“致虚极,守静笃”……那么,这样的文化精髓,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是否有带着孩子连结生活与学习,去认知、体验和思考呢?

  写作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经世致用。写作是用来记录生活、抒发情感、交流思想、分享经验、解决问题的。这几年,宁波市中考作文题多是引导考生关注自我,命题理念上是引导教育往良性轨道上走,培养完整的人。也就是说,教育不要整天低着头刷题了,要抬起头来,了解自己的周遭;在各种经历中锻炼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辩证地看世间万物;能不断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去接受各类挑战;能学会分享和交流;能发现世界的真善美,也能接受世界的不完美;既要有自己的个性和坚守,又要有接纳多样性差异化的胸襟和气度。在这一层面上,“静一点”这一命题,又可看作是一种契合。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2022年宁波市中考作文题评析来了 高级教师这样说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06-17 14:59:00

  徐赛儿

  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领军拔尖人才培养对象

  以“静一点”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或议论性的文章。这是宁波市今年的中考作文题。这道作文题延续了宁波市中考命题者一贯的命题理念。

  一、写作要素清晰,无审题障碍,文体选择余地大。

  宁波市的中考命题向来是非常温和和包容的,较为关注不同考生的能力特质和考场心理。比如今年这道题,命题者在题目中提供了情境:太吵了,太闹了,太烦了……这时候,都需要静一点;允许考生写写实类的散文、虚构类的小说(童话等亦可)、议论性的文章(包括演讲稿);并且针对不同的文体,提供了相应的写作标准。

  这些写作要素的呈现,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考生的审题障碍,能让考生尽可能快地进入到立意与构思中去,体现出命题者的人文关怀。

  二、话题内涵丰富,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引导教育良性发展。

  社会太过喧嚣,教育也就越来越急功近利。“内卷”的社会氛围也让孩子的内心越来越焦躁,越来越荒芜。经常会听到老师或家长说:“你最近有点浮躁啊。”那么,怎样让孩子安静下来呢?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有过这方面的思考和引导吗?大多数时候,我们总要求孩子向前冲,别停下!于是,做不完的题,上不完的课,考不完的试,成了每个孩子的日常。他们哪还有时间静下来观照内心,反思自我?

  可事实上,恰恰是“静”,能产生巨大的力量。这是自我成长的力量,是融入环境的能力,也是内在坚守的体现。静静地读一本书,静静地品一杯茶,静静地欣赏一朵小花,静静地听一首曲子,静静地和内心对话,静静地等待,静静地出发。不被打扰,不要急躁,不再恐慌,那该多好!静待花开——这既是每个孩子成长的状态,也是整个社会需要的氛围。

  “烦躁的现实”和“安静的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让这篇文章有了很大的写作空间和写作张力。

  这样的命题理念,不由让人热泪盈眶。真希望,这些被“内卷”着的孩子们,对“静”还存有自己的体验、想象和思考。

  三、引导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关注教材,赓续传统。

  命题者在写作命题时,向来具有很强的教材意识。或是在教材中发掘隐含着的大量的写作素材,或是话题直接来源于教材。今年,同样的,可供这一话题写作的素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荷叶·母亲》中的母爱和《再塑生命的人》中的沙利文老师的爱,都有使人安静的力量,能抚平内心的烦闷;闻一多“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正是这份“静”成就了他研究领域的卓越;宗璞在和紫藤萝的静静凝视中化解了失去亲人的悲痛;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静谧中找寻到了生命的真意;张岱夜晚独自到西湖赏雪,要的也是那份“天人合一”的静谧;而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更成了垂范后世的至理名言……

  如果考生能读透课文,融会教材内容,那么,写好这篇文章并非难事。

  此外,这一写作话题跟中国文化传统紧密相关。儒释道都主张“静”:“非宁静无以致远”,“静生定,定生慧”,“致虚极,守静笃”……那么,这样的文化精髓,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是否有带着孩子连结生活与学习,去认知、体验和思考呢?

  写作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经世致用。写作是用来记录生活、抒发情感、交流思想、分享经验、解决问题的。这几年,宁波市中考作文题多是引导考生关注自我,命题理念上是引导教育往良性轨道上走,培养完整的人。也就是说,教育不要整天低着头刷题了,要抬起头来,了解自己的周遭;在各种经历中锻炼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辩证地看世间万物;能不断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去接受各类挑战;能学会分享和交流;能发现世界的真善美,也能接受世界的不完美;既要有自己的个性和坚守,又要有接纳多样性差异化的胸襟和气度。在这一层面上,“静一点”这一命题,又可看作是一种契合。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