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美术馆“重新启航”展演绎“行进中的宁波港城文化图景”
2022-08-03 06:55:39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东方大港》 陈继武 油画 浙江美术馆藏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助力宁波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宁波美术馆基于藏品策划实施了“重新启航——行进中的宁波港城文化图景”展。该展是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于7月27日上午在宁波美术馆开幕。

展览选取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与宁波美术馆、宁波舟山港以及两者相关的港城记忆逾40件(组)作品,涵盖绘画、摄影、建筑、文献资料及相关影片等。以曾是宁波港标志性建筑的美术馆自身探索为出发点,并与如今世界吞吐量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互相观照,辅以今昔本土艺术家扎根于各自基因深处的城市记忆,几者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由此共同演绎一幅属于宁波的港城文化图景。

《补网》 贺慕群 版画 宁波美术馆藏

“重新启航”这个主题的形成和宁波舟山港、宁波美术馆休戚与共,它们天然地对照着宁波港的变迁、宁波港客运大楼的转化,内含着熙来攘往、涅槃重生,展现了合与分、盛与衰之间轮回互生的深刻启示。与此同时,印证着城市格局拓展的速度与雄心,展现了由曾是远行与归属的中枢到城市文化转运站与策源地的华丽转身。它们作为社会演进的重要角色,共同激励着经济腾飞与精神脉冲。

在当今全球化的竞争合作中,宁波这样一座滨海大都市,它的“港口”——作为国家门户的象征意义愈发明晰。其自带的“流变”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暗合着革新与发展。对一个城市、区域,甚至国家的进步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与贡献。基于此,展览希望再次审视在地文化中对于港口文化的认知与探索,通过各类艺术家对于宁波这座港口城市的历史认知与当下判断,作出再次推进人们理解与想象港口文化之于宁波的意义。

《下大舱》 贺友直 风俗画 宁波美术馆藏

本次展览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美术馆:溯源与转化”中以建筑空间的更生为楔子,观复如今美术馆的建筑学意义,并在胡文明和Olivier Greder两位中外不同世代艺术家的手眼中,折射出同一文化地景的改变与相似文化记忆的殊异。郑川的《宁波港:虚拟与现实》通过建模,不仅使得整套作品突破图片的限制,让观看变得立体,而且在非单一时空下,建立了一种“非古非今”的判断。

第二单元“宁波港:在地与国家”,聚焦于不同艺术形式呈现的宁波舟山港及周边相关场域。艺术家们充分发挥各自所擅绘画门类的特点,与时代同频谐振,在熟识的视觉材料与新奇的构想创造中,振荡出多样而深刻的视觉文化图谱。比如同是《东方大港》,陈继武与童中焘在面对相似的港口作业场景,分别以敏锐的直觉和睿智的创构,殊途同归般呈现出恢宏雄伟的气象。同时,在张维萍《东方大港No.1》和魏惠东《宁波港》的描绘中,不同视角和维度的斟酌,反而使观看与想象更全面多元。两组特别的例子,展示着全球通达的港口,作为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支点,已不再只是历史叙述下的在地认知,更是国家站位的恰当体现。

《东方大港》 童中焘 中国画 作者自藏

正如航船的出发、归来、再出发,虽是循环往复,但每一次意义都不尽相同。在此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不仅相关的文化图景不断嬗变,更是记忆流动的开始。第三单元“流动的记忆”,希望捕捉散布于各地,不同年纪,深扎于基因的视觉记忆,并构造出一个开阖自如且流动的空间。曾久居海外的贺慕群,一幅幅与海有关的版画作品简约质朴,潜含着漂泊人生的诉说,更是其家乡记忆的映照。以《下大舱》为代表的贺友直晚年最后一套作品《画说宁波》系列,以平实的口吻,讲述家乡的风俗人情与时代变迁的紧密联系,图像与文字,参互成文,合而见义。而作为后辈的任泽远,其作品由不知名的肖像、不定点的景观、未考证的遗物等组成,隐约勾勒出一个具象的宏观的宁波城市图景。

在展厅二层的最后一单元,作为宁波港客运大楼候船室空间的复原,汇聚了多部老电影和相关视觉元素,与一层钢木材质设计的主展场,形成一种交错流淌的时空幻景,促使观众在不同视角与高度中,“凝视—感受—更新”对过去和当下的思考。

《宁波港》 魏惠东 油画 宁波美术馆藏

步入“重新启航”的展厅,观众可以立体直观地看到钢制脚手架与木质材料区隔着整个展场空间。钢、木是过去船与港口的建筑主材,同时又与宁波美术馆本体设计理念相同。这些脚手架与木质材料勾勒、分割出宁波“三江口”的版图;而参观路线,则被有意设计成类似余姚江、奉化江和甬江交汇然后奔涌东去的场景。观众仿佛行走在“三江六岸”,置身这时间的江河,感受宁波港的变迁和原宁波客运大楼的转化。这正是展览的另一目的和意义,即让观众感受曾是远行与归属的中枢,是城市外向探索的纽带,如今转型为城市思想文化交流的转运站与策源地,同时印证这座港城不断发展的速度与魄力,从而凝聚奋斗共识,汇集奋进力量。

《东方大港No.1》 张维萍 水彩 作者自藏

史伟成/文

图片由宁波美术馆提供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美术馆“重新启航”展演绎“行进中的宁波港城文化图景”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08-03 06:55:39

《东方大港》 陈继武 油画 浙江美术馆藏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助力宁波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宁波美术馆基于藏品策划实施了“重新启航——行进中的宁波港城文化图景”展。该展是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于7月27日上午在宁波美术馆开幕。

展览选取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与宁波美术馆、宁波舟山港以及两者相关的港城记忆逾40件(组)作品,涵盖绘画、摄影、建筑、文献资料及相关影片等。以曾是宁波港标志性建筑的美术馆自身探索为出发点,并与如今世界吞吐量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互相观照,辅以今昔本土艺术家扎根于各自基因深处的城市记忆,几者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由此共同演绎一幅属于宁波的港城文化图景。

《补网》 贺慕群 版画 宁波美术馆藏

“重新启航”这个主题的形成和宁波舟山港、宁波美术馆休戚与共,它们天然地对照着宁波港的变迁、宁波港客运大楼的转化,内含着熙来攘往、涅槃重生,展现了合与分、盛与衰之间轮回互生的深刻启示。与此同时,印证着城市格局拓展的速度与雄心,展现了由曾是远行与归属的中枢到城市文化转运站与策源地的华丽转身。它们作为社会演进的重要角色,共同激励着经济腾飞与精神脉冲。

在当今全球化的竞争合作中,宁波这样一座滨海大都市,它的“港口”——作为国家门户的象征意义愈发明晰。其自带的“流变”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暗合着革新与发展。对一个城市、区域,甚至国家的进步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与贡献。基于此,展览希望再次审视在地文化中对于港口文化的认知与探索,通过各类艺术家对于宁波这座港口城市的历史认知与当下判断,作出再次推进人们理解与想象港口文化之于宁波的意义。

《下大舱》 贺友直 风俗画 宁波美术馆藏

本次展览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美术馆:溯源与转化”中以建筑空间的更生为楔子,观复如今美术馆的建筑学意义,并在胡文明和Olivier Greder两位中外不同世代艺术家的手眼中,折射出同一文化地景的改变与相似文化记忆的殊异。郑川的《宁波港:虚拟与现实》通过建模,不仅使得整套作品突破图片的限制,让观看变得立体,而且在非单一时空下,建立了一种“非古非今”的判断。

第二单元“宁波港:在地与国家”,聚焦于不同艺术形式呈现的宁波舟山港及周边相关场域。艺术家们充分发挥各自所擅绘画门类的特点,与时代同频谐振,在熟识的视觉材料与新奇的构想创造中,振荡出多样而深刻的视觉文化图谱。比如同是《东方大港》,陈继武与童中焘在面对相似的港口作业场景,分别以敏锐的直觉和睿智的创构,殊途同归般呈现出恢宏雄伟的气象。同时,在张维萍《东方大港No.1》和魏惠东《宁波港》的描绘中,不同视角和维度的斟酌,反而使观看与想象更全面多元。两组特别的例子,展示着全球通达的港口,作为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支点,已不再只是历史叙述下的在地认知,更是国家站位的恰当体现。

《东方大港》 童中焘 中国画 作者自藏

正如航船的出发、归来、再出发,虽是循环往复,但每一次意义都不尽相同。在此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不仅相关的文化图景不断嬗变,更是记忆流动的开始。第三单元“流动的记忆”,希望捕捉散布于各地,不同年纪,深扎于基因的视觉记忆,并构造出一个开阖自如且流动的空间。曾久居海外的贺慕群,一幅幅与海有关的版画作品简约质朴,潜含着漂泊人生的诉说,更是其家乡记忆的映照。以《下大舱》为代表的贺友直晚年最后一套作品《画说宁波》系列,以平实的口吻,讲述家乡的风俗人情与时代变迁的紧密联系,图像与文字,参互成文,合而见义。而作为后辈的任泽远,其作品由不知名的肖像、不定点的景观、未考证的遗物等组成,隐约勾勒出一个具象的宏观的宁波城市图景。

在展厅二层的最后一单元,作为宁波港客运大楼候船室空间的复原,汇聚了多部老电影和相关视觉元素,与一层钢木材质设计的主展场,形成一种交错流淌的时空幻景,促使观众在不同视角与高度中,“凝视—感受—更新”对过去和当下的思考。

《宁波港》 魏惠东 油画 宁波美术馆藏

步入“重新启航”的展厅,观众可以立体直观地看到钢制脚手架与木质材料区隔着整个展场空间。钢、木是过去船与港口的建筑主材,同时又与宁波美术馆本体设计理念相同。这些脚手架与木质材料勾勒、分割出宁波“三江口”的版图;而参观路线,则被有意设计成类似余姚江、奉化江和甬江交汇然后奔涌东去的场景。观众仿佛行走在“三江六岸”,置身这时间的江河,感受宁波港的变迁和原宁波客运大楼的转化。这正是展览的另一目的和意义,即让观众感受曾是远行与归属的中枢,是城市外向探索的纽带,如今转型为城市思想文化交流的转运站与策源地,同时印证这座港城不断发展的速度与魄力,从而凝聚奋斗共识,汇集奋进力量。

《东方大港No.1》 张维萍 水彩 作者自藏

史伟成/文

图片由宁波美术馆提供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