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大系”里的宁波:董其昌与林和靖 “大神的联名款”
2023-10-03 10:05: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宁网编前语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入编有不少涉及宁波的作品,有些是宁波籍或曾活动于宁波地区的画家作品,还有一些经由宁波海港出口,见证了古代中国出口贸易和海上丝路文化交流的繁华。

本栏目将结合7月1日至10月7日在宁波美术馆举行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宁波特展”及“大系”入编的相关画作,为您介绍一个用艺术方式打开的宁波。  

《林和靖诗意图》,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宁波网记者 楼世宇

  在商界,“联名”促成不少爆款商品,让消费者趋之若鹜。

  在文艺界,这样的操作古已有之。比如唐开元年间某日,善舞剑的裴旻将军在洛阳请画家吴道子作壁画,裴旻同时舞剑助兴,书法家张旭则在一旁墙上笔走龙蛇。围观者大饱眼福,皆云“一日之中,获睹三绝”。

  除了同时代的“联名”,这种跨界还穿越时空。比如明代上海籍画家董其昌,曾将北宋宁波籍诗人林逋(字和靖)的诗意写入山水画中。画面诗意盎然的同时,营造出一分独特的意境。这件《林和靖诗意图》,收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明画全集》。

“大系”宁波特展上的董其昌。

  苏东坡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相融是历代中国文人画所追求的至高境界。董其昌所提出的山水画“南北宗”论将他所认可的有书卷气、有天趣的文人画皆归入“南宗”一脉,王维被他推为“南宗之祖”。

  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董其昌孜孜不倦地沿着“南宗”一脉展开,这张《林和靖诗意图》正是他以书入画、以诗入画艺术主张的具体体现。

  林逋:结庐孤山,梅妻鹤子

  先说林逋。

  林逋(967-1028),字和靖、君复,出生于今宁波奉化裘村镇黄贤村,北宋诗人。

  自小饱读诗书的他,性格疏傲内向,孤高恬淡。十来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后,便无意功名,背井离乡漫游天下二十余年。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林逋对此非常愤怒,决定隐逸山林,四十岁后结庐于杭州孤山北麓,或闭门读书,或兴之所至泛舟游湖,垂钓放歌,逍遥自在。他在孤山上种植梅花,还养了一只白鹤(沈括说有两只),取名“鸣皋”。他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的咏梅名句,他不娶妻,亦无子,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留下千古佳话。

孤山放鹤亭。

  史载,林逋善绘画,工行草,尤长诗,诗风淡远。不得不说,他选址孤山的眼光是独到的,因为孤山是一座“文艺之山”。它东接白堤,西边的西泠桥下,有苏小小的香冢。900年后,一批文人在此建西泠印社,专研金石篆刻。旁边的文澜阁还庋藏着《四库全书》的其中一部。1928年蔡元培创办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选中的也是这块土地。

  虽然林逋留下的作品不算太多,但并不妨碍后世“迷弟”对他推崇备至。大文豪苏轼认为林逋“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黄庭坚愈加“邪门”,称见到林逋的书法后“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王国维则把林逋的《少年游》奉为“咏草三绝”之一。

  这样看来,董其昌作为明代后期艺坛领袖,对林逋迷之崇拜,想要以其诗意入画,哪怕隔了六百年,也要与之“联名”,就不足为奇了。

  董其昌画此图,取的是林逋《孤山隐居书壁》一诗的诗意。原诗为:“山水未深猿鸟少,此生犹拟别移居。直过天竺溪流上,铬树为桥小结庐。”自负的董其昌对诗略作改动,同时效仿倪瓒笔法,在诗意与画境的互呈中抒发自己结庐山水的隐逸心境,以及远离庙堂、闲居卧游的清旷自得。

孤山林逋墓。

  除了董其昌,绘画史上和林逋“联名”的画家不在少数。比如南宋马远有《林和靖探梅图》、清代扬州八怪之一华嵒有《林和靖梅鹤图》等等。

  董其昌:颜骨赵姿,古雅秀润

  接着来说说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思白,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年少成名。万历年间中进士,成绩是二甲第一名(全国第四),从而进入翰林院,开始了春风得意的仕途生涯。他侍奉过万历、泰昌、天启三位皇帝,历任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河南参政等职,直至南京礼部尚书。周旋官场的同时,他也勤耕笔墨,广交天下文人,与李贽、“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汤显祖、陈继儒、顾正谊、项元汴等都有交往,同时与耶稣会教士罗明坚、乔瓦尼、利玛窦等亦有交情。 

董其昌像。

  他的山水画取董源、巨然、米芾及黄公望、倪瓒之长,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既有青绿设色,也有水墨古朴。为“华亭派”之杰出代表,时人赞其兼具“颜骨赵姿”之美。董其昌本人对自己的水准也有清醒的认识,比如他经常与自己最欣赏的明代画家之一文征明作比较,认为各有短长,“文之精工具体,吾所不及;至于古雅秀润,更进一筹”,既不自矜,也不妄自菲薄。

  不仅创作上品格高古,董其昌涉猎广泛,富收藏、精鉴赏、擅佛学,著书立说,是一个“全能”的文人,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末清初秀水(今嘉兴)名士曹溶称“文沈诸君子虽噪有时名,不得不望而泣下”,认为董其昌的成就在文征明、沈周之上。

  然而,董其昌身上也有明显的污点,就是人品不佳。用现在的话说,简直就是个“劣迹艺人”。比如骄奢淫逸、纵容子侄为恶,横行乡里,以致激起民愤,引发“民抄董宦”事件,大批珍藏的字画收藏,被来自松江、青浦、金山的愤怒百姓付之一炬。

董其昌像。

  《林和靖诗意图》:平淡自然,安谧祥和

  了解了上述背景,再来看这件《林和靖诗意图》。

  董其昌《林和靖诗意图》,现藏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宽64.2厘米,纵154.4厘米。该画绘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董其昌时年六十六岁。画面取景深远,山峦交错,溪潭幽静,林木挺秀,有屋舍数处置于幽谷间。笔墨勾皴,敷染结合,间用赭红点叶,设色沉着雅艳,营造出平淡自然、安谧祥和的氛围。

上海博物馆藏《疏树遥岑图》,与故宫本“一母双胞”。

  虽然长期“居庙堂之高”,但董其昌心底还是把自己视作文人的,他对山水自然的情怀甚至对隐士生活的追求,亦由内而外无法抑制。其实,历代中国文人士大夫潜意识里无不有对自然的亲近和向往。如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在中国有文人阶层出现的时候,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而中国的山水,因为有他们的加入,方才“滋润”起来。也正因此,在后来中国画形成的三大分科(人物、山水、花鸟)中,山水画处于统治地位。作为文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林逋诗中体现的“诗意栖居”“天人合一”“诗和远方”种种思想,一定也镌刻在董其昌的心灵深处。

  《林和靖诗意图》画面上方,有计南阳、沈荃书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沈宗叙书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题跋各一则。

  除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明画全集》,该画同时入编《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国绘画全集》等。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大系”里的宁波:董其昌与林和靖 “大神的联名款”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3-10-03 10:05:00

宁网编前语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入编有不少涉及宁波的作品,有些是宁波籍或曾活动于宁波地区的画家作品,还有一些经由宁波海港出口,见证了古代中国出口贸易和海上丝路文化交流的繁华。

本栏目将结合7月1日至10月7日在宁波美术馆举行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宁波特展”及“大系”入编的相关画作,为您介绍一个用艺术方式打开的宁波。  

《林和靖诗意图》,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宁波网记者 楼世宇

  在商界,“联名”促成不少爆款商品,让消费者趋之若鹜。

  在文艺界,这样的操作古已有之。比如唐开元年间某日,善舞剑的裴旻将军在洛阳请画家吴道子作壁画,裴旻同时舞剑助兴,书法家张旭则在一旁墙上笔走龙蛇。围观者大饱眼福,皆云“一日之中,获睹三绝”。

  除了同时代的“联名”,这种跨界还穿越时空。比如明代上海籍画家董其昌,曾将北宋宁波籍诗人林逋(字和靖)的诗意写入山水画中。画面诗意盎然的同时,营造出一分独特的意境。这件《林和靖诗意图》,收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明画全集》。

“大系”宁波特展上的董其昌。

  苏东坡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相融是历代中国文人画所追求的至高境界。董其昌所提出的山水画“南北宗”论将他所认可的有书卷气、有天趣的文人画皆归入“南宗”一脉,王维被他推为“南宗之祖”。

  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董其昌孜孜不倦地沿着“南宗”一脉展开,这张《林和靖诗意图》正是他以书入画、以诗入画艺术主张的具体体现。

  林逋:结庐孤山,梅妻鹤子

  先说林逋。

  林逋(967-1028),字和靖、君复,出生于今宁波奉化裘村镇黄贤村,北宋诗人。

  自小饱读诗书的他,性格疏傲内向,孤高恬淡。十来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后,便无意功名,背井离乡漫游天下二十余年。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林逋对此非常愤怒,决定隐逸山林,四十岁后结庐于杭州孤山北麓,或闭门读书,或兴之所至泛舟游湖,垂钓放歌,逍遥自在。他在孤山上种植梅花,还养了一只白鹤(沈括说有两只),取名“鸣皋”。他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的咏梅名句,他不娶妻,亦无子,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留下千古佳话。

孤山放鹤亭。

  史载,林逋善绘画,工行草,尤长诗,诗风淡远。不得不说,他选址孤山的眼光是独到的,因为孤山是一座“文艺之山”。它东接白堤,西边的西泠桥下,有苏小小的香冢。900年后,一批文人在此建西泠印社,专研金石篆刻。旁边的文澜阁还庋藏着《四库全书》的其中一部。1928年蔡元培创办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选中的也是这块土地。

  虽然林逋留下的作品不算太多,但并不妨碍后世“迷弟”对他推崇备至。大文豪苏轼认为林逋“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黄庭坚愈加“邪门”,称见到林逋的书法后“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王国维则把林逋的《少年游》奉为“咏草三绝”之一。

  这样看来,董其昌作为明代后期艺坛领袖,对林逋迷之崇拜,想要以其诗意入画,哪怕隔了六百年,也要与之“联名”,就不足为奇了。

  董其昌画此图,取的是林逋《孤山隐居书壁》一诗的诗意。原诗为:“山水未深猿鸟少,此生犹拟别移居。直过天竺溪流上,铬树为桥小结庐。”自负的董其昌对诗略作改动,同时效仿倪瓒笔法,在诗意与画境的互呈中抒发自己结庐山水的隐逸心境,以及远离庙堂、闲居卧游的清旷自得。

孤山林逋墓。

  除了董其昌,绘画史上和林逋“联名”的画家不在少数。比如南宋马远有《林和靖探梅图》、清代扬州八怪之一华嵒有《林和靖梅鹤图》等等。

  董其昌:颜骨赵姿,古雅秀润

  接着来说说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思白,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年少成名。万历年间中进士,成绩是二甲第一名(全国第四),从而进入翰林院,开始了春风得意的仕途生涯。他侍奉过万历、泰昌、天启三位皇帝,历任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河南参政等职,直至南京礼部尚书。周旋官场的同时,他也勤耕笔墨,广交天下文人,与李贽、“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汤显祖、陈继儒、顾正谊、项元汴等都有交往,同时与耶稣会教士罗明坚、乔瓦尼、利玛窦等亦有交情。 

董其昌像。

  他的山水画取董源、巨然、米芾及黄公望、倪瓒之长,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既有青绿设色,也有水墨古朴。为“华亭派”之杰出代表,时人赞其兼具“颜骨赵姿”之美。董其昌本人对自己的水准也有清醒的认识,比如他经常与自己最欣赏的明代画家之一文征明作比较,认为各有短长,“文之精工具体,吾所不及;至于古雅秀润,更进一筹”,既不自矜,也不妄自菲薄。

  不仅创作上品格高古,董其昌涉猎广泛,富收藏、精鉴赏、擅佛学,著书立说,是一个“全能”的文人,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末清初秀水(今嘉兴)名士曹溶称“文沈诸君子虽噪有时名,不得不望而泣下”,认为董其昌的成就在文征明、沈周之上。

  然而,董其昌身上也有明显的污点,就是人品不佳。用现在的话说,简直就是个“劣迹艺人”。比如骄奢淫逸、纵容子侄为恶,横行乡里,以致激起民愤,引发“民抄董宦”事件,大批珍藏的字画收藏,被来自松江、青浦、金山的愤怒百姓付之一炬。

董其昌像。

  《林和靖诗意图》:平淡自然,安谧祥和

  了解了上述背景,再来看这件《林和靖诗意图》。

  董其昌《林和靖诗意图》,现藏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宽64.2厘米,纵154.4厘米。该画绘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董其昌时年六十六岁。画面取景深远,山峦交错,溪潭幽静,林木挺秀,有屋舍数处置于幽谷间。笔墨勾皴,敷染结合,间用赭红点叶,设色沉着雅艳,营造出平淡自然、安谧祥和的氛围。

上海博物馆藏《疏树遥岑图》,与故宫本“一母双胞”。

  虽然长期“居庙堂之高”,但董其昌心底还是把自己视作文人的,他对山水自然的情怀甚至对隐士生活的追求,亦由内而外无法抑制。其实,历代中国文人士大夫潜意识里无不有对自然的亲近和向往。如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在中国有文人阶层出现的时候,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而中国的山水,因为有他们的加入,方才“滋润”起来。也正因此,在后来中国画形成的三大分科(人物、山水、花鸟)中,山水画处于统治地位。作为文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林逋诗中体现的“诗意栖居”“天人合一”“诗和远方”种种思想,一定也镌刻在董其昌的心灵深处。

  《林和靖诗意图》画面上方,有计南阳、沈荃书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沈宗叙书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题跋各一则。

  除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明画全集》,该画同时入编《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国绘画全集》等。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