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2000多年前的秦吏“喜”长啥样?3D复原像来了
2024-03-28 17:22:11 稿源: 楚天都市报  

“喜”首次亮相省博

2017年12月,央视文化节目《国家宝藏》第一季开播,著名主持人撒贝宁在节目中化身为秦代官吏“喜”,为观众重现了一位2000多年前兢兢业业的“基层公务员”形象。从此,“喜”,这位湖北云梦睡虎地M11墓主人、一位秦代基层法律工作者,就因这个节目被无数观众“牵挂”。

2024年3月25日,湖北省博物馆发布“云梦睡虎地出土人骨的综合研究”最新研究成果,在多方努力下,“喜”的头像首次以高科技手段得以复原,并通过3D打印技术“重见天日”。

2000多年前的“爱岗敬业模范”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了1155枚竹简,这些竹简由11号墓主人“喜”摘抄、记录,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等,竹简中的《编年记》记述了自秦昭襄王元年至秦始皇三十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之大事,同时也包含了墓主人“喜”的生平经历。这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来自秦代的简牍,也是第一次系统发现的秦代律法,为后人揭开秦律的神秘面纱。

在《国家宝藏》节目中,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的撒贝宁动情地说道,“喜”只是秦国的一个基层官吏,可在2000多年前,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基层官员,“每天晚上就着微弱的灯光,在筷子一样粗的竹简上,仔细地一笔一划地写下他当天的工作记录,这一写,就是几十年,写了4万多字。”

同为法律人,撒贝宁说他万般敬佩“喜”,“正是因为他的勤勉,他的敬业,才使得我们这些今天的人有幸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

每日笔耕不辍,一辈子都用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墓葬里没有值钱的陪葬品,只有这一卷卷竹简——这样的“喜”,怎能不令后人敬仰、好奇?

据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介绍,2019年,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联合对“喜”的骨骼开展了综合研究,于近期取得了预期成果。

研究显示,综合对“喜”的颅骨、下颌骨、骨盆等形态特征的观察,证明该墓主为男性,根据相关推算、测量,“喜”的身高约为161.5厘米,体重约为59.9公斤,其年龄应处于45-50岁。

根据对不同部位骨骼锶同位素测定,推测“喜”的童年生活地并不在安陆(云梦),存在从他处迁徙至安陆的生活经历,这和云梦郑家湖墓地所见“多数墓主来自关中及其周邻地区”相同。

高科技复原的“喜”

长期伏案工作得了职业病

值得一提的是,综观骨骼各处的病理现象,椎骨、上肢骨的骨性关节炎以及下肢的“跪距面”,反映了“喜”长期从事文史记载、伏案工作的行为习惯特征。

王先福表示,“喜”有一些病理性的特征与现代伏案工作的人比较相近,“比如他有高低肩、有颈椎病,经常跪坐也对下肢造成了损伤。这些疾病,应该是与‘喜’生前所承担的基层管理的职责密切相关的。”

据云梦睡虎地M11墓出土《编年记》记载,“喜”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17岁入傅籍,19岁为“史”,22岁任安陆令史,23岁任鄢令史,28岁治狱于鄢。“喜”三次从军,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卒于安陆,享年46岁。王先福表示,“喜”的这些经历以及所造成的“职业病”,和体质人类学的鉴定结果相符。

3月25日,“喜”的复原头像首次亮相湖北省博物馆。在多学科技术的加持下,神色坚毅、气质沉稳的“喜”终于得以与2000多年后的人们“相遇”。据介绍,研究团队依据“喜”的头骨,通过二维线性测量和三维全景照相技术采集到精确数据,系统、精确地分析其颅面部特征;使用专业人像素材库模拟面部肌肉模型、添加面部软组织等,并综合运用多种技术生成面部白膜、添加五官、皮肤纹理和毛发,然后再结合该化石的生物人类学信息和考古学遗址的环境背景因素对其肤色、发色、瞳色等特征的复原,最后再借助计算机辅助曼彻斯特复原法,终于还原了“喜”的头像。

有趣的是,当“喜”的头像被复原完成后,有人发现,“喜”的相貌居然与曾在央视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中饰演“喜”的演员张桐颇为神似。湖北省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杨理胜博士对这个巧合也感到惊奇,“当时大家看到‘喜’的头像,都觉得很奇怪,太巧了。”

据介绍,“喜”的复原头像将于今年底在湖北省博物馆新展“湖北通史展”中展出,届时观众可以走进展厅,去“拜会”一下2000多年前的“爱岗敬业模范”——秦吏“喜”。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2000多年前的秦吏“喜”长啥样?3D复原像来了

稿源: 楚天都市报 2024-03-28 17:22:11

“喜”首次亮相省博

2017年12月,央视文化节目《国家宝藏》第一季开播,著名主持人撒贝宁在节目中化身为秦代官吏“喜”,为观众重现了一位2000多年前兢兢业业的“基层公务员”形象。从此,“喜”,这位湖北云梦睡虎地M11墓主人、一位秦代基层法律工作者,就因这个节目被无数观众“牵挂”。

2024年3月25日,湖北省博物馆发布“云梦睡虎地出土人骨的综合研究”最新研究成果,在多方努力下,“喜”的头像首次以高科技手段得以复原,并通过3D打印技术“重见天日”。

2000多年前的“爱岗敬业模范”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了1155枚竹简,这些竹简由11号墓主人“喜”摘抄、记录,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等,竹简中的《编年记》记述了自秦昭襄王元年至秦始皇三十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之大事,同时也包含了墓主人“喜”的生平经历。这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来自秦代的简牍,也是第一次系统发现的秦代律法,为后人揭开秦律的神秘面纱。

在《国家宝藏》节目中,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的撒贝宁动情地说道,“喜”只是秦国的一个基层官吏,可在2000多年前,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基层官员,“每天晚上就着微弱的灯光,在筷子一样粗的竹简上,仔细地一笔一划地写下他当天的工作记录,这一写,就是几十年,写了4万多字。”

同为法律人,撒贝宁说他万般敬佩“喜”,“正是因为他的勤勉,他的敬业,才使得我们这些今天的人有幸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

每日笔耕不辍,一辈子都用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墓葬里没有值钱的陪葬品,只有这一卷卷竹简——这样的“喜”,怎能不令后人敬仰、好奇?

据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介绍,2019年,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联合对“喜”的骨骼开展了综合研究,于近期取得了预期成果。

研究显示,综合对“喜”的颅骨、下颌骨、骨盆等形态特征的观察,证明该墓主为男性,根据相关推算、测量,“喜”的身高约为161.5厘米,体重约为59.9公斤,其年龄应处于45-50岁。

根据对不同部位骨骼锶同位素测定,推测“喜”的童年生活地并不在安陆(云梦),存在从他处迁徙至安陆的生活经历,这和云梦郑家湖墓地所见“多数墓主来自关中及其周邻地区”相同。

高科技复原的“喜”

长期伏案工作得了职业病

值得一提的是,综观骨骼各处的病理现象,椎骨、上肢骨的骨性关节炎以及下肢的“跪距面”,反映了“喜”长期从事文史记载、伏案工作的行为习惯特征。

王先福表示,“喜”有一些病理性的特征与现代伏案工作的人比较相近,“比如他有高低肩、有颈椎病,经常跪坐也对下肢造成了损伤。这些疾病,应该是与‘喜’生前所承担的基层管理的职责密切相关的。”

据云梦睡虎地M11墓出土《编年记》记载,“喜”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17岁入傅籍,19岁为“史”,22岁任安陆令史,23岁任鄢令史,28岁治狱于鄢。“喜”三次从军,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卒于安陆,享年46岁。王先福表示,“喜”的这些经历以及所造成的“职业病”,和体质人类学的鉴定结果相符。

3月25日,“喜”的复原头像首次亮相湖北省博物馆。在多学科技术的加持下,神色坚毅、气质沉稳的“喜”终于得以与2000多年后的人们“相遇”。据介绍,研究团队依据“喜”的头骨,通过二维线性测量和三维全景照相技术采集到精确数据,系统、精确地分析其颅面部特征;使用专业人像素材库模拟面部肌肉模型、添加面部软组织等,并综合运用多种技术生成面部白膜、添加五官、皮肤纹理和毛发,然后再结合该化石的生物人类学信息和考古学遗址的环境背景因素对其肤色、发色、瞳色等特征的复原,最后再借助计算机辅助曼彻斯特复原法,终于还原了“喜”的头像。

有趣的是,当“喜”的头像被复原完成后,有人发现,“喜”的相貌居然与曾在央视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中饰演“喜”的演员张桐颇为神似。湖北省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杨理胜博士对这个巧合也感到惊奇,“当时大家看到‘喜’的头像,都觉得很奇怪,太巧了。”

据介绍,“喜”的复原头像将于今年底在湖北省博物馆新展“湖北通史展”中展出,届时观众可以走进展厅,去“拜会”一下2000多年前的“爱岗敬业模范”——秦吏“喜”。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