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相隔近一个世纪的"相遇" 殷夫和裴多菲跨越时空的对话
2024-05-10 21:07: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匈牙利风景优美、人杰地灵,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爱国诗人裴多菲的诗作脍炙人口,‘钢琴之王’李斯特的音乐慷慨激昂。”

  5月8日,在赴布达佩斯对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匈牙利《匈牙利民族报》发表题为《携手引领中匈关系驶入“黄金航道”》的署名文章。

  文章一开始提到的裴多菲,他的那首《自由与爱情》在中国家喻户晓:“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资料图:殷夫翻译的这首《自由与爱情》被刻在象山殷夫故居的墙上。记者崔引/摄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自由与爱情》的译者叫殷夫,宁波象山人。他和裴多菲有着惊人相似的经历:都是诗人,都是革命家,都为了革命事业在20多岁时牺牲……他们在作答有关生命、情谊和自由的选择题时,作出同样的选择。

  正是有了这么多相似性,殷夫在翻译裴多菲的这首诗时,情感才能如此饱满。这首译作,不仅让《自由与爱情》成为经典,也提升了裴多菲和他的祖国匈牙利在中国的知名度。

  寻找航向

  殷夫和裴多菲都是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找到“航向”。

  1925年5月,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在上海爆发。中共中央发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抗议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在游行的人群中,就有15岁的殷夫(出生于1910年)。父亲去世后,他由当时在国民党军界当官的大哥徐培根照顾,就读于上海民立中学。徐培根幻想着殷夫将来能像自己一样走上仕途。可在这所进步教员汇聚的学校,殷夫受到进步思想的冲击,“不由自主”向中国共产党靠拢,之后还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

  在近一个世纪前,面对战乱和国难,15岁的裴多菲(出生于1823年)做出了同样坚定的选择。

  裴多菲的父亲是个屠夫,但十分看中儿子的学习,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名牧师或商人,光耀门楣。没想到的是,裴多菲的思想在阅读诸多进步书籍和匈牙利古典文艺作品后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尤其是在加入流浪剧团后,裴多菲到处参与演出,有更多机会接触底层劳动群众,对他们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激发了他拯救祖国的爱国热情。

  15岁那年(1838年),裴多菲开始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完成了他的处女座《告别》。

资料图:位于象山殷夫故居门口的殷夫雕像。

  救亡图存

  一手挥笔一手舞剑,为百姓疾苦而呼,为国家存亡而战,成为两个不同时代年轻人不约而同的选择。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由于叛徒告密,殷夫第一次入狱,但这并未让他退缩,反而更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心。《在死神来到之前》一诗中,他写道:“我是光荣的,光荣的,我是革命忠臣,我有无涯的热情。”他甚至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母亲,你的儿子,去了,为了革命,永远要离开你去了,请别替我担心……”他还与朋友告别:“朋友,有什么呢?革命本身就是牺牲,就是死,就是流血,就是在刀枪下走奔!”

  1928年秋天,殷夫第二次被捕。出狱后,他索性离开学校,专门从事共青团和青年工人运动工作,成为职业革命家。

  裴多菲和殷夫一样,革命的火种一旦点燃,就不会轻易熄灭。

  裴多菲一边通过文学创作揭露当时匈牙利社会的种种矛盾,反映人民疾苦,一边不忘用行动呼应自己在《民族之歌》中发出的怒吼:“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是时候了,现在干,还不算太晚!”

  他领导革命群众参加佩斯起义,并于1849年1月投身军营,拿起武器参加战斗。虽是一介书生,他却从不畏惧生死,最终在战场上留下自己的身影。

资料图:殷夫故居里有关于裴多菲的介绍,可见两者关系之“亲密”。

  艰难抉择

  裴多菲和殷夫都曾在情谊与立场中艰难抉择,最终为理想信念舍弃个人情感。

  裴多菲曾说过,爱情是他写诗的源泉。在他和妻子尤丽亚相识的不到短短三年里,他为她写了百余首爱情诗,其中一些还成为匈牙利抒情诗歌的经典。他也曾多次在文学创作中流露出对幸福美满家庭生活的渴望,那是他所“向往的生活”。

  只是,当时的欧洲大地革命洪流涌动,匈牙利人民起义也如涌动的岩浆喷薄欲出。裴多菲在儿女情长的欢乐和家国情怀的忧郁中辗转反侧,写下了著名的《自由与爱情》。

  在生命、爱情与自由中,“自由”是裴多菲给出的答案,也是近一个世纪后的殷夫给出的答案。和裴多菲不同,殷夫除了要强忍对爱情的渴望,还要斩断对自己有抚育之恩的大哥的情感牵扯。

  1929年7月,殷夫因参加上海丝厂罢工第三次被捕入狱。这次入狱,使他清楚意识到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他在《写给一个哥哥的回信》中如此“表白”大哥:“你是一个超等的哥哥,譬如你要离国的时候,你送我进D大学,用信、用话,都是鼓励我的,都是劝慰我的,我们的父亲早死了,你是的确做得和我父亲一般地周到的,你是和一片薄云似的柔软,那末熨帖。”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要与大哥诀别:“你对我是兄弟,我对你是敌对的阶级。”“我和你是两个阶级的成员了,我们的阶级和你们的阶级已没有协调,混合的可能,我和你也只有在兄弟地位上愈离愈远,在敌人地位上愈接愈近的了。”

  “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途,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不难想象,殷夫在写下这段话时,一定是心如刀绞的。

资料图:为了理想信念,殷夫与大哥决裂。

  隔空对话

  相隔近一个世纪的殷夫和裴多菲最终在《自由与爱情》中“相遇”。

  殷夫牺牲后,和殷夫关系密切的鲁迅在一本殷夫用过的德文版《裴多菲诗选》上看到他在一首诗旁写着“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记者注:原稿无标点)

  在来自象山的殷夫研究学者史复明看来,这首诗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翻译作品,而是殷夫有关生命、情谊和自由该如何选择的答案。因为殷夫和裴多菲有很多相似的经历和价值观,所以,他们作出了相同的答案。

  当这些情谊和民族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选择了以民族利益为重,宁愿让自己和亲人品尝离别之苦,甚至是永别之苦,也要赴汤蹈火。

  当这些情谊中出现阻碍民族前进的反动人物时,不管是兄弟姐妹还是多年好友,他们都毫不犹豫地和对方决裂。裴多菲是这样的——他投身军营时,一直在和妥协派斗争,这些妥协派里有他的很多好朋友。殷夫也是这样的——他知道哥哥对他很好,但在民族前途命运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他毅然选择和哥哥决裂,并发出公开信,用笔和哥哥所代表的阶层战斗。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署名文章中提到:“中国有句古话,‘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素未谋面的裴多菲和殷夫这两位“志合者”跨越时空成为“比黄金更珍贵”的朋友。这种志同道合,恰如中匈两国,有着相似的追求和理念,有着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愿中匈传统友谊如同匈牙利的托卡伊美酒,芬芳甘甜、醇厚绵长。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相隔近一个世纪的"相遇" 殷夫和裴多菲跨越时空的对话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4-05-10 21:07:00

  “匈牙利风景优美、人杰地灵,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爱国诗人裴多菲的诗作脍炙人口,‘钢琴之王’李斯特的音乐慷慨激昂。”

  5月8日,在赴布达佩斯对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匈牙利《匈牙利民族报》发表题为《携手引领中匈关系驶入“黄金航道”》的署名文章。

  文章一开始提到的裴多菲,他的那首《自由与爱情》在中国家喻户晓:“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资料图:殷夫翻译的这首《自由与爱情》被刻在象山殷夫故居的墙上。记者崔引/摄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自由与爱情》的译者叫殷夫,宁波象山人。他和裴多菲有着惊人相似的经历:都是诗人,都是革命家,都为了革命事业在20多岁时牺牲……他们在作答有关生命、情谊和自由的选择题时,作出同样的选择。

  正是有了这么多相似性,殷夫在翻译裴多菲的这首诗时,情感才能如此饱满。这首译作,不仅让《自由与爱情》成为经典,也提升了裴多菲和他的祖国匈牙利在中国的知名度。

  寻找航向

  殷夫和裴多菲都是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找到“航向”。

  1925年5月,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在上海爆发。中共中央发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抗议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在游行的人群中,就有15岁的殷夫(出生于1910年)。父亲去世后,他由当时在国民党军界当官的大哥徐培根照顾,就读于上海民立中学。徐培根幻想着殷夫将来能像自己一样走上仕途。可在这所进步教员汇聚的学校,殷夫受到进步思想的冲击,“不由自主”向中国共产党靠拢,之后还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

  在近一个世纪前,面对战乱和国难,15岁的裴多菲(出生于1823年)做出了同样坚定的选择。

  裴多菲的父亲是个屠夫,但十分看中儿子的学习,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名牧师或商人,光耀门楣。没想到的是,裴多菲的思想在阅读诸多进步书籍和匈牙利古典文艺作品后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尤其是在加入流浪剧团后,裴多菲到处参与演出,有更多机会接触底层劳动群众,对他们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激发了他拯救祖国的爱国热情。

  15岁那年(1838年),裴多菲开始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完成了他的处女座《告别》。

资料图:位于象山殷夫故居门口的殷夫雕像。

  救亡图存

  一手挥笔一手舞剑,为百姓疾苦而呼,为国家存亡而战,成为两个不同时代年轻人不约而同的选择。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由于叛徒告密,殷夫第一次入狱,但这并未让他退缩,反而更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心。《在死神来到之前》一诗中,他写道:“我是光荣的,光荣的,我是革命忠臣,我有无涯的热情。”他甚至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母亲,你的儿子,去了,为了革命,永远要离开你去了,请别替我担心……”他还与朋友告别:“朋友,有什么呢?革命本身就是牺牲,就是死,就是流血,就是在刀枪下走奔!”

  1928年秋天,殷夫第二次被捕。出狱后,他索性离开学校,专门从事共青团和青年工人运动工作,成为职业革命家。

  裴多菲和殷夫一样,革命的火种一旦点燃,就不会轻易熄灭。

  裴多菲一边通过文学创作揭露当时匈牙利社会的种种矛盾,反映人民疾苦,一边不忘用行动呼应自己在《民族之歌》中发出的怒吼:“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是时候了,现在干,还不算太晚!”

  他领导革命群众参加佩斯起义,并于1849年1月投身军营,拿起武器参加战斗。虽是一介书生,他却从不畏惧生死,最终在战场上留下自己的身影。

资料图:殷夫故居里有关于裴多菲的介绍,可见两者关系之“亲密”。

  艰难抉择

  裴多菲和殷夫都曾在情谊与立场中艰难抉择,最终为理想信念舍弃个人情感。

  裴多菲曾说过,爱情是他写诗的源泉。在他和妻子尤丽亚相识的不到短短三年里,他为她写了百余首爱情诗,其中一些还成为匈牙利抒情诗歌的经典。他也曾多次在文学创作中流露出对幸福美满家庭生活的渴望,那是他所“向往的生活”。

  只是,当时的欧洲大地革命洪流涌动,匈牙利人民起义也如涌动的岩浆喷薄欲出。裴多菲在儿女情长的欢乐和家国情怀的忧郁中辗转反侧,写下了著名的《自由与爱情》。

  在生命、爱情与自由中,“自由”是裴多菲给出的答案,也是近一个世纪后的殷夫给出的答案。和裴多菲不同,殷夫除了要强忍对爱情的渴望,还要斩断对自己有抚育之恩的大哥的情感牵扯。

  1929年7月,殷夫因参加上海丝厂罢工第三次被捕入狱。这次入狱,使他清楚意识到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他在《写给一个哥哥的回信》中如此“表白”大哥:“你是一个超等的哥哥,譬如你要离国的时候,你送我进D大学,用信、用话,都是鼓励我的,都是劝慰我的,我们的父亲早死了,你是的确做得和我父亲一般地周到的,你是和一片薄云似的柔软,那末熨帖。”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要与大哥诀别:“你对我是兄弟,我对你是敌对的阶级。”“我和你是两个阶级的成员了,我们的阶级和你们的阶级已没有协调,混合的可能,我和你也只有在兄弟地位上愈离愈远,在敌人地位上愈接愈近的了。”

  “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途,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不难想象,殷夫在写下这段话时,一定是心如刀绞的。

资料图:为了理想信念,殷夫与大哥决裂。

  隔空对话

  相隔近一个世纪的殷夫和裴多菲最终在《自由与爱情》中“相遇”。

  殷夫牺牲后,和殷夫关系密切的鲁迅在一本殷夫用过的德文版《裴多菲诗选》上看到他在一首诗旁写着“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记者注:原稿无标点)

  在来自象山的殷夫研究学者史复明看来,这首诗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翻译作品,而是殷夫有关生命、情谊和自由该如何选择的答案。因为殷夫和裴多菲有很多相似的经历和价值观,所以,他们作出了相同的答案。

  当这些情谊和民族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选择了以民族利益为重,宁愿让自己和亲人品尝离别之苦,甚至是永别之苦,也要赴汤蹈火。

  当这些情谊中出现阻碍民族前进的反动人物时,不管是兄弟姐妹还是多年好友,他们都毫不犹豫地和对方决裂。裴多菲是这样的——他投身军营时,一直在和妥协派斗争,这些妥协派里有他的很多好朋友。殷夫也是这样的——他知道哥哥对他很好,但在民族前途命运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他毅然选择和哥哥决裂,并发出公开信,用笔和哥哥所代表的阶层战斗。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署名文章中提到:“中国有句古话,‘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素未谋面的裴多菲和殷夫这两位“志合者”跨越时空成为“比黄金更珍贵”的朋友。这种志同道合,恰如中匈两国,有着相似的追求和理念,有着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愿中匈传统友谊如同匈牙利的托卡伊美酒,芬芳甘甜、醇厚绵长。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