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垃圾分类全国“优等生” 宁波做好了哪些事?
2024-05-26 06:49: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智能回收箱助力居民精准分类。(余建文/摄)

  5月22日,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宁波举行,并启动2024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

  “抓得紧、抓得实,成效突出。”大会上,住建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这样点赞宁波垃圾分类工作,希望与会各省(区、市)代表结合实际,学习借鉴“宁波经验”。

  作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多年来,宁波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一直保持在前4名。炼成全国“优等生”,宁波有底气,也有自己的“独门秘籍”。

  自2013年起,宁波潜心打造可回收物全链条闭环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宁波垃圾分类的特色之路。

  全品类回收

  居民细分享实惠

  一早,鄞州海创社区居民许晨霞拎着一袋子空饮料瓶和一捆废纸,来到社区智能回收箱前。她熟练地扫码开箱,依次把废弃物投放入箱,“叮”的一声,手机账户上新增了1.5个资源币。

  “资源币攒到一定数量,可以兑换提现,也可以购买福利彩票。”许晨霞对这一垃圾换钱的新方式很认可。

  海创社区还有一个线下的回收网点。居民可以将家里的废纸张、废塑料、废金属及旧衣服、废旧家电等送过去,按类称重回收换钱。这已经成为很多居民坚持多年的习惯。

  在这个网点,可回收物被细分为六大类20多个小类。居民胡宰营说,像废纸张,统货回收价是每公斤0.72元,如果分成清黄板和花黄板,就可卖到每公斤1元以上;废塑料统货回收价每公斤0.35元,分成瓶类和泡沫后,回收价分别是每公斤2.4元和1元,身价涨了好几倍。

  “分得越细,居民得到的实惠就越多,形成良性激励。”宁波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仅这一个网点,日均收集可回收物就达1.5吨。现在,宁波已经把生活垃圾细分为厨余垃圾、废织物、废塑料、废纸张等九大类,实现全品类回收。

  目前,全市已建设规范化可回收物回收点6206个,实现网格化服务全覆盖。通过打造以“智能投递+线下交售”为基础、以“预约回收+人工服务”为补充、以“活动引导+社会实践”为阵地的多种回收场景,满足不同群体分类投放需求。

卢朝兵在收运可回收垃圾。(余建文/摄)

  “两网融合”

  打造收运全链条

  驾驶员卢朝兵每天将社区智能回收箱收集的一袋袋可回收物装上专用运输车。他一天要跑20多个网点,收集两大车的可回收物。

  “车辆实行后台智能派单、公交化收运,哪里箱子满了,我们就马上去收。”卢朝兵说。现在500余辆专用运输车来回奔波,在全市2977个居住小区、868条商业街收运可回收物。

  一袋袋收运来的可回收物进入分拣中心,分门别类放上传送机,进行二次分拣、整压、打包,集纳后再分别运往全国各地的回收企业。

  为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两网融合”,宁波出台了两部地方性法规,印发实施政策性文件32项。海曙区还建立了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可回收利用,污水处置和沼气、飞灰综合利用等功能的有机融合。

  此外,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培育本土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资源回收骨干企业10家,年综合回收量最高达到73.7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8%。

  目前,宁波已全域投用智能回收箱3272个,建设可回收物分拣中心33个,其中,生活源可回收物分拣中心12个,实现全域覆盖,日均总分拣能力达2350吨。在居民自主分类基础上,按照可回收物材质、颜色等进行精细化分类,将全品类可回收物“用干榨净”、变废为宝,累计实现垃圾减量43万吨。

  科技赋能

  激发回收新动力

  “投放智能全品类回收箱,促使低值垃圾也能被‘看见’。”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像玻璃瓶等低值垃圾,以前连“破烂王”都不愿意收,现在实施“兜底回收”制度后,所有可回收物,不论是高值还是低值,实现应收尽收,“一箱打尽”。

  为此,宁波制定了低值可回收物目录和补贴细则,落实专项资金,激励市场经营主体以高值可回收物利润补贴低值可回收物回收。目前,低值可回收物年回收总量达到14.5万吨,占可回收物回收总量的19.6%,有力促进了垃圾减量。

  如何实现生活垃圾的源头精准分类,让市民分起来更方便、用起来更顺手?新技术、新设施的投用至关重要。

  胡宰营告诉记者,智能全品类回收箱很“聪明”,不仅会称重,而且能识别“分得对不对”。如果投放错误,机器会发出警示信号纠错。

  通过AI识别、车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一体化,智能回收箱、流动回收车等回收设备迭代升级,宁波已形成垃圾分类“分级管理、数据互联、过程上链、统一智治”数字监管模式,促进回收利用产业数字化、规范化发展。调查显示,目前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精准率达到90%,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达到70.6%,走在全国前列。

  海曙区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负责人闵亚军说,中心采用先进的光选工艺和AI技术,智能分拣结合人工干预,每天可分拣约70吨可回收物,效率和精准度大幅提升。科技助力,根除“破烂王”堆积、分拣垃圾时产生的二次污染、无序经营等问题。

  智能分类,垃圾越分越细,分出生活新时尚,也激发更多群众加入分类行列,净化、美化家园。全市组建六大类分类志愿服务队伍1万余支,开展各类活动9000余场。由群众自发建设管理的旧物改造工作室达到226个,仅改造翻新布袋子一类就有数十万个。

  久久为功,变废为宝。截至去年底,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资源化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88%,多项指标全国领先。(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 余建文 通讯员 廖鑫 范奕齐)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垃圾分类全国“优等生” 宁波做好了哪些事?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4-05-26 06:49:00

智能回收箱助力居民精准分类。(余建文/摄)

  5月22日,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宁波举行,并启动2024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

  “抓得紧、抓得实,成效突出。”大会上,住建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这样点赞宁波垃圾分类工作,希望与会各省(区、市)代表结合实际,学习借鉴“宁波经验”。

  作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多年来,宁波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一直保持在前4名。炼成全国“优等生”,宁波有底气,也有自己的“独门秘籍”。

  自2013年起,宁波潜心打造可回收物全链条闭环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宁波垃圾分类的特色之路。

  全品类回收

  居民细分享实惠

  一早,鄞州海创社区居民许晨霞拎着一袋子空饮料瓶和一捆废纸,来到社区智能回收箱前。她熟练地扫码开箱,依次把废弃物投放入箱,“叮”的一声,手机账户上新增了1.5个资源币。

  “资源币攒到一定数量,可以兑换提现,也可以购买福利彩票。”许晨霞对这一垃圾换钱的新方式很认可。

  海创社区还有一个线下的回收网点。居民可以将家里的废纸张、废塑料、废金属及旧衣服、废旧家电等送过去,按类称重回收换钱。这已经成为很多居民坚持多年的习惯。

  在这个网点,可回收物被细分为六大类20多个小类。居民胡宰营说,像废纸张,统货回收价是每公斤0.72元,如果分成清黄板和花黄板,就可卖到每公斤1元以上;废塑料统货回收价每公斤0.35元,分成瓶类和泡沫后,回收价分别是每公斤2.4元和1元,身价涨了好几倍。

  “分得越细,居民得到的实惠就越多,形成良性激励。”宁波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仅这一个网点,日均收集可回收物就达1.5吨。现在,宁波已经把生活垃圾细分为厨余垃圾、废织物、废塑料、废纸张等九大类,实现全品类回收。

  目前,全市已建设规范化可回收物回收点6206个,实现网格化服务全覆盖。通过打造以“智能投递+线下交售”为基础、以“预约回收+人工服务”为补充、以“活动引导+社会实践”为阵地的多种回收场景,满足不同群体分类投放需求。

卢朝兵在收运可回收垃圾。(余建文/摄)

  “两网融合”

  打造收运全链条

  驾驶员卢朝兵每天将社区智能回收箱收集的一袋袋可回收物装上专用运输车。他一天要跑20多个网点,收集两大车的可回收物。

  “车辆实行后台智能派单、公交化收运,哪里箱子满了,我们就马上去收。”卢朝兵说。现在500余辆专用运输车来回奔波,在全市2977个居住小区、868条商业街收运可回收物。

  一袋袋收运来的可回收物进入分拣中心,分门别类放上传送机,进行二次分拣、整压、打包,集纳后再分别运往全国各地的回收企业。

  为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两网融合”,宁波出台了两部地方性法规,印发实施政策性文件32项。海曙区还建立了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可回收利用,污水处置和沼气、飞灰综合利用等功能的有机融合。

  此外,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培育本土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资源回收骨干企业10家,年综合回收量最高达到73.7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8%。

  目前,宁波已全域投用智能回收箱3272个,建设可回收物分拣中心33个,其中,生活源可回收物分拣中心12个,实现全域覆盖,日均总分拣能力达2350吨。在居民自主分类基础上,按照可回收物材质、颜色等进行精细化分类,将全品类可回收物“用干榨净”、变废为宝,累计实现垃圾减量43万吨。

  科技赋能

  激发回收新动力

  “投放智能全品类回收箱,促使低值垃圾也能被‘看见’。”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像玻璃瓶等低值垃圾,以前连“破烂王”都不愿意收,现在实施“兜底回收”制度后,所有可回收物,不论是高值还是低值,实现应收尽收,“一箱打尽”。

  为此,宁波制定了低值可回收物目录和补贴细则,落实专项资金,激励市场经营主体以高值可回收物利润补贴低值可回收物回收。目前,低值可回收物年回收总量达到14.5万吨,占可回收物回收总量的19.6%,有力促进了垃圾减量。

  如何实现生活垃圾的源头精准分类,让市民分起来更方便、用起来更顺手?新技术、新设施的投用至关重要。

  胡宰营告诉记者,智能全品类回收箱很“聪明”,不仅会称重,而且能识别“分得对不对”。如果投放错误,机器会发出警示信号纠错。

  通过AI识别、车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一体化,智能回收箱、流动回收车等回收设备迭代升级,宁波已形成垃圾分类“分级管理、数据互联、过程上链、统一智治”数字监管模式,促进回收利用产业数字化、规范化发展。调查显示,目前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精准率达到90%,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达到70.6%,走在全国前列。

  海曙区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负责人闵亚军说,中心采用先进的光选工艺和AI技术,智能分拣结合人工干预,每天可分拣约70吨可回收物,效率和精准度大幅提升。科技助力,根除“破烂王”堆积、分拣垃圾时产生的二次污染、无序经营等问题。

  智能分类,垃圾越分越细,分出生活新时尚,也激发更多群众加入分类行列,净化、美化家园。全市组建六大类分类志愿服务队伍1万余支,开展各类活动9000余场。由群众自发建设管理的旧物改造工作室达到226个,仅改造翻新布袋子一类就有数十万个。

  久久为功,变废为宝。截至去年底,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资源化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88%,多项指标全国领先。(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 余建文 通讯员 廖鑫 范奕齐)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